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鬼作家》中對個人身份的探索

2015-04-24 07:38
山花 2015年2期
關鍵詞:內森諾夫猶太

潘 薇

《鬼作家》中對個人身份的探索

潘薇

《鬼作家》——一部成長小說

“和以前的那些‘成長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我已經在考慮關于我自己的偉大的‘成長小說’了。”[1]菲利普·羅斯的小說《鬼作家》一開始,二十三歲的主人公內森·祖克曼就引起了我們對于“成長小說”這個文學類型的關注。而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內森腦子里所考慮的“偉大的‘成長小說’”并不是單個的一部小說,而是一系列小說。這一系列可以看作是一部“成長小說”,該系列的第一部《鬼作家》本身也是一部“成長小說”,反映了主人公內森在自己的猶太身份和作家身份方面的探索。

“成長小說”也叫“教育小說”,主要是關于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它關注成長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主人公從青年到成年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和道德方面的發(fā)展。[2]“成長小說”的主人公經常經歷內心沖突、孤獨、自我的喪失以及與外部世界的沖突等問題。這類小說開始時,主人公通常會離開家,在一位導師或替身父母的引導下開始學徒生涯,比如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和夏洛特·勃朗特的《簡·愛》。而故事結束時,主人公一般會拋棄天真的理想主義,接受更加現(xiàn)實的目標,并且和社會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使“Bildungsroman”這個名詞流行起來的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威廉·狄爾泰認為這類小說主要是受到了盧梭的影響,當時年輕一代的德國作家認為盧梭關于個人自我發(fā)展的想法是對軍事和官僚統(tǒng)治下的社會權威的理想解脫。歌德提出“對生活中的不和諧和沖突的對抗是個人在通往成熟與和諧道路上的必經之路”。[3]狄爾泰指出,處于成長小說中心地位的“內心發(fā)展”主要是通過在社會中的經歷獲得的,而不是學到或發(fā)現(xiàn)的。另外,主人公的教育還需要經歷和女人的關系,比如和母親或者戀人。亨利·詹姆斯認為,主人公的困境不一定總會得到解決,但必須得到理解[3]。“成長小說”提供一種可能性:完整的人格和人生是由社會現(xiàn)實所塑造的,而不是主人公為了躲避社會現(xiàn)實而進行的狂想。小說的張力主要圍繞主人公所能想象到的無限的自我和實際狀況之間的沖突。

菲利普·羅斯利用并修改了“成長小說”的傳統(tǒng),“使他可以提出關于當代藝術的一些重要問題,并可以關注現(xiàn)代的、受過大學教育的藝術家的成長之路?!保?]“成長小說”的很多重要主題都在《鬼作家》中有所體現(xiàn),比如,鄉(xiāng)下氣、孤獨、和外部世界的沖突、愛的考驗以及對于生活哲學的探索。

首先看看“鄉(xiāng)下氣”在這部作品中的體現(xiàn)。通常,“成長小說”的主人公會急切地想離開束縛自己的鄉(xiāng)村,到城市里去體驗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但在《鬼作家》中,內森并不是從鄉(xiāng)村到大城市,相反,他從城市到他的偶像作家E.I.洛諾夫所居住的大自然里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不過,他生長的紐瓦克猶太社區(qū)和廣闊的外部世界相比,既保守又狹隘,也確實像是鄉(xiāng)下。內森急于逃離這種鄉(xiāng)下氣。

“孤獨”主要體現(xiàn)在主人公內森和周圍人失敗的人際關系上。內森似乎沒有能力保持任何和諧持久的人際關系,不論是家庭、愛情還是和其他人。和外部世界的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內森和幾個父親角色以及替身的關系上。《鬼作家》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內森和父親吵架了,起因是他在短篇小說《高等教育》中涉及了自己家族的丑事。他父親讓猶太社區(qū)一位很有名望的法官給他寫信來提醒他對自己民族應有的責任感,并指出他的小說有可能會鼓勵反猶情緒。但他拒絕給那位法官回信認錯。內森和父親以及父輩法官的矛盾體現(xiàn)了他和猶太傳統(tǒng)的矛盾。于是,他決定尋求一位精神父親。他拜訪了著名猶太作家E.I.洛諾夫,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精神父親。他和小說中他的替身——被他想象成安妮·弗蘭克的洛諾夫的學生兼情人艾米·貝蕾特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他和世界的矛盾。

《鬼作家》是一部關于成長和自我身份探索的小說。小說中,內森不斷嘗試界定捆綁自己的那些束縛,并想從中解脫出來,追求理想中的、真正的自我。這部小說也可以看作是偽裝的自傳,羅斯故意模糊虛構和自傳之間的界限,使得我們從內森的努力探索中也能窺探到羅斯自己在他的猶太身份和作家身份之間的困惑和對理想自我的探索。

猶太人?作家?哪個身份更重要?

我們先留意一下小說中的時間關系:內森1956年拜訪了洛諾夫,而他在這次拜訪的二十多年后講述了《鬼作家》中的故事——“那是二十多年前十二月的一個黃昏,我當時二十三歲,正在寫作出版我最早的短篇小說”。[1]批評家愛德華·羅斯坦認為《鬼作家》是內森做出的一種嘗試和努力,“(他)想要回顧他的文學生涯的源頭,想重新確定自己和過去的關系,想理解藝術是如何來自生活,而且想修正自己對父親的看法以及自己道德上的抗爭?!保?]在《鬼作家》中,敘述人——中年的內森,嘗試界定作為一個“被縛的祖克曼”,他當年所面臨的束縛,或者說所承受的那些壓制一位作家聲音的力量。他作為一個剛起步的年輕作家,又碰巧是個猶太人,面臨著一個選擇:是擔負起對猶太人的責任還是擔負起作為一個嚴肅作家的責任。

小說一開始,內森面臨的兩種選擇的矛盾就以他和父親爭吵的形式展示出來。內森不希望僅僅成為一個猶太作家,只描寫猶太人正面的價值觀。事實上,他希望進入文學主流,成為一個嚴肅作家,去反映真實的生活。在他的短篇小說《高等教育》中,他涉及了自己家族的丑事,引起了父親和一位有聲望的猶太法官的不滿。在失去父親支持的情況下,內森開始尋找文學上的導師。但他精神上的導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不斷選擇、放棄、再選擇。“內森一心一意對藝術的追求就要求他必須放棄父親。就像他想象中重新出現(xiàn)的(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年輕猶太作家)安妮·弗蘭克一樣,為了讓她的作品有更大的影響力,必須對父親保持死亡或失蹤狀態(tài)。羅斯的20世紀后期的‘成長小說’主人公總是在尋找父親角色,同時又總是逃避父親和所有合適的替代父親?!保?]對待文學理想,內森也是這種既追求又逃避的態(tài)度。他把洛諾夫看作是自己的文學理想,但后來又采納了在世俗意義上更成功的另一位作家的做法。

和主人公內森一樣,作者羅斯也經歷著作家身份和猶太民族性之間的沖突以及事實與虛構的沖突。那種體現(xiàn)在內森身上的既追求又拒絕的態(tài)度,也出現(xiàn)在羅斯身上。羅斯自己不論在寫作上還是在對待猶太傳統(tǒng)上,都采納了這種態(tài)度。有些批評家喜歡用“反叛”來描述羅斯的技巧和主題,其實,羅斯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一種“越界”。他不是放棄了猶太傳統(tǒng)或寫作的傳統(tǒng),而是越過了一定的界限,有自己的革新。羅斯既利用傳統(tǒng),又拒絕完全遵循傳統(tǒng),他試圖擺脫各種束縛。這一點從他對經典的巧妙借用也可以看出來。小說第二章的標題是《內森·代達羅斯》,通過把內森·祖克曼叫作內森·代達羅斯,明顯地將內森和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的史蒂芬·代達羅斯聯(lián)系起來,讓讀者很容易看到,他們正在閱讀的也是一部關于藝術家成長過程的小說。同時,它還和希臘神話中的雕刻家與建筑師代達羅斯聯(lián)系了起來。代達羅斯努力想通過制作雙翼學會飛翔來和兒子一起逃離孤島,但他的兒子伊卡洛斯卻無意中將翅膀熔化而掉進了大海,從而使他的希望破滅[6]。這個典故表現(xiàn)了內森想擺脫猶太傳統(tǒng)的束縛、想逃離狹隘的猶太社區(qū)、進入更廣闊的世界的渴望,但同時也暗示著他的努力將會破滅。

理想自我——能被猶太社區(qū)接受的嚴肅作家

在猶太身份和作家身份之間,內森似乎選擇了擺脫猶太傳統(tǒng)的束縛,成為一個作家。但是,猶太傳統(tǒng)并不是內森所面臨的唯一束縛。作為一個作家,他還面臨另外的束縛——多種文學影響之間的沖突。批評家赫米奧尼·李認為,“文學影響是很清楚的一部分‘性格束縛’。”[7]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待文學的不同態(tài)度,內森必須選擇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樣的影響。這些不同影響主要反映在內森的一系列替身上:洛諾夫、艾米和阿布拉瓦內爾。洛諾夫和阿布拉瓦內爾分別代表內森對理想和物質兩個方面的不同追求,而被想象成安妮的艾米則代表著希望和猶太傳統(tǒng)有一個和諧關系的自我。

內森是個理想主義者。對于內森來說,洛諾夫不僅代表著對理想的追求,也代表著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他對洛諾夫這位老作家有一種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感到自己找到了精神父親,擺脫了對自己猶太社區(qū)的責任,擺脫了各種關系。雖然洛諾夫離群索居,但他卻和文學傳統(tǒng)保持著聯(lián)系,這從他對自己的文學偶像亨利·詹姆斯的崇拜可以看出。而且以他為中介,文學傳統(tǒng)也對內森起著作用。洛諾夫的書房貼的兩幅字代表著兩種選擇:“饑餓藝術家”代表著禁欲和焦慮;“饑餓的黑豹”則透露出想充分沉浸在情欲、愛和權力中的愿望。這是洛諾夫和內森共同面對的選擇。另一個在物質上很成功的猶太作家阿布拉瓦內爾喜歡寫偉大的猶太人,但是內森不愿接受他在小說中有意拉開作者和所描寫角色之間距離的做法。

作為猶太人的兒子,內森的潛意識里還是無法忽視發(fā)生在自己同胞身上的悲劇。他既想做一個合格的兒子,也想做一個嚴肅的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實,他因此而飽受煎熬。[8]內森從文學前輩那里了解到,他身體上的割禮已經刻在了他的靈魂上,他永遠也不應該無視自己的猶太人身份。但這并不說明他就可以放棄藝術責任去一味迎合自己的同胞。他既想做一個進入文學主流的嚴肅美國作家,也想被猶太社區(qū)所接受。這一點從他想和安妮結婚的想法上可以看出。所以說,他并不想拋棄猶太傳統(tǒng),只是想在兩者間保持平衡。洛諾夫代表他在藝術上的追求,而安妮則代表了對猶太人的責任。他把洛諾夫的學生兼情人艾米想象成是在大屠殺中幸存的安妮。為了保持自己作品的影響力,安妮對世界,甚至對自己的父親都隱瞞了自己幸存的事實,也就是說,安妮選擇了責任。內森希望,通過和這位受過苦難的猶太作家結合,他也能承擔起對自己同胞的責任,并被猶太社區(qū)所接受。

另外,在《鬼作家》中,作者還通過敘述人內森來不斷思考藝術和現(xiàn)實的關系:現(xiàn)實應該模仿藝術還是藝術只應該顯示人們想看到的東西?這也可以算作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探討作家的責任以及藝術的起源。洛諾夫希望生活能復制藝術,他希望內森能像詹姆斯的短篇小說《中年》中的那位醫(yī)生服侍自己所崇拜的作家一樣服務于自己。內森也嘗試著模仿藝術而生活。在被父親和法官誤會以后,他很興奮,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在為藝術辯護的過程中,將自己置身于那些文學前輩之列。他撕碎寫給父親的自我辯護的信,將自己和家庭、宗教分離,去擁抱藝術的世界。雖然在《被縛的祖克曼》系列中的第二部小說《解放的祖克曼》中,我們看到內森選擇了另一位作家的成功之路,但羅斯確實選擇了洛諾夫的道路:排除生活中的一切,致力于寫作。當他向一家法國媒體宣布退休時,羅斯說:“說老實話,這一切結束了。我不想再寫了。我已經把我的一生給了小說——我學它,教它,寫它,還讀它,幾乎排除了其他的一切事情。”[9]

《鬼作家》這部成長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心理成長過程,看到不論是內森還是羅斯,在作家生涯開始之初,如何在各種束縛與影響下為界定一個確定的身份和職責所進行的不斷努力。同時,它也帶領作為讀者的我們對藝術和現(xiàn)實的關系進行思考,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能經歷成長,成為更成熟的讀者。

[1]Roth,Philip.Zuckerman Bound:A Trilogy and Epilogue 1979-1985 [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7:3.

[2]http://en.wikipedia.org/wiki/Bildungsroman.2013-6.

[3]Trachtenberg,Stanley.“In the Egosphere: Philip Roth’s Anti-Bildungsroman”[J]. Papers on Language & Literature.Spring89, Vol. 25 Issue 3:326-343.

[4]Hendley, W. Clark. “An 0ld Form Revitalized: Philip Roth’s Ghost Writer and The Bildungsroman” [J].Studies in the Novel.Spring84,Vol. 16 Issue 1:87-103.

[5] Rothstein,Edward.“The Revenge of the Vrai.”[J].New York:Review of Books.25 June 1981:21-23.

[6](德)斯威布. 希臘神話和傳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50.

[7] Lee, Hermione. “‘You Must Change Your Life’:Mentors, Doubles and Literary Influence in the Search for Self”.Philip Roth.Ed. Harold Bloom.Philadelphi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3: 66.

[8]劉一紅.祖克曼三部曲格托思想的跨越[D].廣西師范大學,2007:11.

[9]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news/9668330/Philip-Rothannounces-his-retirement.html, 2012-11-9.

潘薇(1973— ),女,碩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內森諾夫猶太
美國猶太作家的以色列書寫
美國猶太文學“第三代”現(xiàn)象研究——猶太敘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構
《浪子回頭》和《猶太新娘》:兩幅神作看懂晚年倫勃朗
布局
布局
少了5美元
幽默與漫畫
幽默與漫畫
幽默·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