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仕祥
一、知識分析
分析與綜合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基本策略,是2013年教育部審定的江蘇義務(wù)教育教科書三年級數(shù)學新增加的兩個教學內(nèi)容,三年級上冊教學從條件出發(fā)思考的綜合策略,三年級下冊教學從問題出發(fā)思考的分析策略,它們的區(qū)別就在于:綜合策略是從條件出發(fā)分析與解決問題,分析策略是從問題出發(fā)分析與解決問題;相同點是:都是據(jù)根數(shù)量之間的運算關(guān)系進行分析,而且使用的數(shù)量關(guān)系相同,都是為了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計算。分析策略與綜合策略相比較:綜合策略比分析策略相對容易一些,因為根據(jù)兩個條件尋找可以計算的問題要比根據(jù)一個問題尋找需要的兩個條件要容易一些,因此教材先安排綜合策略的學習,后安排分析策略的學習,既符合湊夠易到難的教學邏輯,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27頁第三單元安排了兩個例題的分析策略的教學,例1的編寫分五個板塊:
第一板塊:創(chuàng)設(shè)情境。教材27頁出示運動服飾商店的情境圖,并提供了兩套運動服的單價、兩雙運動鞋的單價、兩頂運動帽的單價,并提出“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的數(shù)學問題。
第二板塊:理解題意。首先對問題“最多剩下多少元”進行分析,使學生感悟到:“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有四種不同的購買方法,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價格不同,剩下的錢也不相同,要使剩下的錢最多就必須購買價格最便宜的運動服和運動鞋。
第三板塊: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接著聯(lián)系上面的討論所獲得的初步認識,引導學生從要求的問題“還剩多少元”出發(fā)展開分析:要求“剩下的錢”就要知道“帶來的錢”和“用去的錢”,帶來的錢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300元),用去的錢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要先算“用去多少元”。
第四板塊:列式解答。根據(jù)數(shù)量關(guān)系確定用什么方法計算:一套運動服的錢+一雙運動鞋的錢=用去的錢,所以用加法計算用去的錢,130+85=215(元),帶來的錢-用去的錢=剩下的錢,所以用減法計算剩下的錢,300-215=85(元)。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解決“買3頂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的問題。
第五板塊:回顧反思。在解決兩個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發(fā)現(xiàn)其思維的共同點:都是從問題出發(fā)思考與分析,都是先想要求最后的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其中不知道的條件就是要先算的問題,體驗從問題出發(fā)思考的優(yōu)點,理解和掌握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形成從問題出發(f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教學思考
(一)什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
什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目前誰也解釋不清什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沒有一個嚴密的定義,它還是一個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田忌賽馬”的故事來感悟:田忌多次與齊威王賭賽馬,而且屢賭屢輸,田忌的貴賓孫臏知道后決心幫田忌贏得勝利。又一次賽馬時孫臏隨田忌來到賽馬場,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比賽雙方的馬按奔跑的速度的快慢分為上、中、下三個等次,等次不同裝飾也不同,比賽規(guī)則是按相同等次依次進行比賽;田忌的馬和齊威王的馬奔跑速度相差并不多。于是孫臏讓田忌約齊威王再次賽馬,并要田忌把下等馬用上等馬鞍裝飾起來,冒充上等馬與齊威王的上等馬比賽,把上等馬用中等馬鞍裝飾起來,冒充中等馬與齊威王的中等馬比賽,把中等馬用下等馬鞍裝飾起來,冒充下等馬與齊威王的下等馬比賽,結(jié)果田忌兩勝一負,終于贏了齊威王。
故事中孫臏就是根據(jù)馬匹的具體情況和賽馬的規(guī)則,經(jīng)過仔細分析、周密思考、巧妙計劃,采用“調(diào)包”的對策幫助田忌取得賽馬的勝利,像孫臏這樣尋找取勝對策的思維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此可見數(shù)學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根據(jù)問題的具體情況,綜合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制定方案、嘗試解決(失?。?、變換思路、重新制定方案、再嘗試解決……,直到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的思維過程,如右圖。
(二)策略與方法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首先,方法是下位概念,策略是上位概念,學生通過學習先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再經(jīng)過提煉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策略是“戰(zhàn)略性”的,是組織和開展行動的方針,是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方法,指導性是其特征;而方法是“戰(zhàn)術(shù)性”的,是解決問題的具體行動,操作性是其特征;再次,解決問題的策略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伴隨著解決問題進程而展開了一系列的、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思維過程,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是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具體的操作步驟。策略和方法也有緊密的聯(lián)系:方法是策略形成的基礎(chǔ)與前提,策略是方法的提煉和升華,策略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為問題解決指明了方向,方法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工具,策略的落腳點是方法,策略最終通過方法解決問題。
(三)策略如何教學
方法屬于實踐層面的,策略屬于思想層面的,方法可以傳授習得,而策略必須在親身體驗的基礎(chǔ)是進行感悟,因此策略的教學重在幫助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體驗從問題分析給解決問題的帶來的便利與快捷,感悟分析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與作用,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分析的策略。然而策略雖好,但是也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有方法無策略學生解決的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有策略無方法策略只是空中樓閣,策略只是為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解決問題最終還得靠方法這個有力武器,所以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也不能為策略而策略,還要進行解決問題方法的教學,兩者必須統(tǒng)籌兼顧,使方法支撐策略,讓策略統(tǒng)領(lǐng)方法。
四、教學處理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出問題
1.談話引圖
課始采用談話法引出運動話題:小明和爸爸都非常喜愛運動,一天小明和爸爸帶了300元錢去運動服飾商店購物,運動服飾商店里要什么呢?請看屏幕,出示27頁情境圖。
2.收集信息
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然后讓學生說說:從畫面中你得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引導學生收集數(shù)學信息,了解運動服飾商店的商品及其價格。
3.提出問題
問:清你猜猜小明和爸爸打算買些什么?在學生猜測之后教師出示“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問:請你再猜猜:他們買的是什么運動服和運動鞋?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有四種不同的購買方法。
(二)深入思考,理解題意
談話:父子倆到底買了什么運動服和運動鞋呢?老師也不直接告訴你,老師給你提供一個問題:最多身剩下多少元?你知道父子倆買的什么運動服和運動鞋嗎?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抓著問題中“最多”二字進行推理分析。
(三)關(guān)系分析,解決問題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剩下多少元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在“帶來的錢”與“用去的錢”這兩個條件中誰已經(jīng)知道了?是多少?用去的錢呢?用去的錢不知道怎么辦呢?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時先要求什么?用去多少錢用什么方法算?為什么用加法算?(因為用去的錢=一套運動服的錢+一雙運動鞋的錢),剩下多少錢用什么方法算?為什么用減法算?(因為剩下的錢=帶來的錢-用去的錢)。分析之后讓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解決“如果買3頂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的問題。
(四)回顧反思、形成策略
在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之后,教師應(yīng)及時幫助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1)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我們是怎么思考的?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根據(jù)問題“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想到:要使剩下的錢最多就必須購買價格最便宜的運動服和運動鞋。(2)如果不從問題開始分析,而是從題目的條件開始分析,這個問題還可以怎么解決?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先算出四種購買情況分別剩下多少元:130+85=215(元),300-215=85(元);130+108=238(元),300-238=62(元);148+85=233(元),300-233=67(元);148+108=256(元),300-256=44(元),相比85元最多,所以最多剩下85元。(3)這兩種解決方法有什么不同點?前一種方法是從問題出發(fā)分析解決的,后一種方法是從條件出發(fā)分析解決的?有什么相同點?都分析出現(xiàn)算最用去多少元,再算剩下多少元。(4)這兩種分析解決的方法哪種更好?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回顧和反思使學生體驗和感悟到從問題出發(fā)分析給解決問題帶來的便利,從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形成解決問題策略意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迪·教育教學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