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河南當代文學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闡釋

2015-04-28 23:45:10呂曉潔
關鍵詞:憂患意識

呂曉潔

[摘要]中原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河南文學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血肉相連。河南當代文學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多方位的現(xiàn)代性闡釋,比如,通過對義文化的詮釋,對堅韌、自強不息精神的弘揚,對純樸、仁愛精神的展現(xiàn),對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河南當代文學在挖掘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大力弘揚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引領人們朝著真善美前進的正能量、構建中原新形象、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河南當代文學;中原傳統(tǒng)文化;義文化;仁愛精神;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7;G127[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05

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主要以三種形態(tài)存在:以自然形態(tài)存在的物質(zhì)文化,以文字形態(tài)存在的典籍文化,以精神形態(tài)存在的思想文化。而對現(xiàn)代生活最有滲透力、對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最能起潛移默化作用的是思想文化。關于中原思想文化的精神特征,河南作家李佩甫在其長篇小說《羊的門》中有一個貼切的比喻:“老酒氣息”,對其概括得精當而獨到。老酒是時間的產(chǎn)物,因年代久遠而醇香綿遠、厚重、蒼勁、古樸,又因其年代久遠而蘊含一股幽微的腐靡氣息。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與核心,發(fā)展最為豐富成熟,集中華文化之精華,正如一壇老酒,漫長的歷史使之愈加光輝燦爛,是其他區(qū)域難以超越的文化成果。與此同時,因長久的歷史積聚,其中也沉淀了許多積重難返的陳腐因素。因此,有必要在中原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植入現(xiàn)代性內(nèi)涵,對其進行現(xiàn)代性闡釋,以在重建當代中原人的精神價值體系、新型道德倫理觀的過程中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提高中原文化軟實力,使中原文化助力中原騰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在于基于現(xiàn)代性視角,弘揚中原人文精神,展現(xiàn)中原人的精神面貌,樹立中原良好形象,為中原的發(fā)展提供新的精神引領。而文學是文化的核心構成,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的根本價值在于其對人的精神、靈魂、人格建設的作用,引領人們向著健康美好方向前進,其人文價值對于人格完善、個性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充分發(fā)揮文學的能動性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河南新文學自開創(chuàng)以來,一直與中原文化血肉相連。從新文學肇始時期的徐玉諾、馮沅君、曹靖華、于庚虞等人發(fā)出的河南文學之先聲,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師陀、姚雪垠等人的現(xiàn)代性鄉(xiāng)土反思,再到五六十年代的李凖、段荃法、張有德等人的中原鄉(xiāng)村新生活敘事,一直到新時期以來的張一弓、喬典運、孫方友、李佩甫、張宇、劉震云、閻連科、周大新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對中原文化進行了生動的闡釋。河南作家自幼生長于中原大地,對中原文化耳濡目染,中原文化的精神早已融入其血液之中,沉淀在其思想里,在其作品中處處散發(fā)出特有的文化氣息。自近代以來,中原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解放而進行的前赴后繼的斗爭,新時期以來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而進行的改革開放大業(yè),無疑都是中原人民生活中最為動人的篇章、最為強勁的音符。這些在河南文學中都得到了生動的呈現(xiàn),這也是時代賦予文學的使命。民族斗爭的歷史、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以及中原人民在此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信、自強、大義、仁愛等,構成了中原人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在當代河南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目前學界對于河南文學與中原文化淵源關系的研究較多,而對于河南文學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闡釋方面關注不多,本文擬對此加以探討,以期為豐富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范式、發(fā)展中原文化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對義文化的詮釋

中原思想文化資源豐厚,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在這里發(fā)展得最為成熟。中華第一經(jīng)《周易》是在中原孕育而成的;道家學派代表老子、莊子本為中原人;孔子、孟子雖未生在中原,但其主要思想傳播區(qū)域都在中原;東漢與北宋時期儒家文化在中原得到更為充分的發(fā)展?!傲x”是儒家重要道德規(guī)范之一,也是構成中原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重要一緯??鬃幼钤缣岢隽恕傲x”:“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盵1](P30)孟子對“義”作了進一步闡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盵2](P123)而后,韓愈進一步提出“行而宜之則為義”[3]。自古以來,文學作品中對“義”都有不同闡釋,如比干剖心成為華夏義文化的先導與典范;文天祥從容赴死,是一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之義;關云長舍棄曹操的榮華富貴之許,千里走單騎,是一種朋友之義;《水滸傳》中宋江所奉行的則是一種封建忠義。

“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河南當代文學中所闡釋的“義”已被植入了現(xiàn)代性內(nèi)涵,反對侵略戰(zhàn)爭,譴責戰(zhàn)爭對人類的傷害,是一種人道主義之義;不做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不做損害別人的事,符合自然天道倫常,是道義;為政者為廣大人民謀福利,是仁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循誠信、友愛,是一種人格標準,是情義;在別人危難之時出手相救并給予幫助,是仗義。這些在河南當代文學中都有生動的詮釋。如李凖在《黃河東流去》中寫道,春義和鳳英在困難時是柱子幫了他們,春義堅決不同意鳳英離開柱子另開飯館,認為那是搶生意的不義之舉;徐秋齋是一位算命先生,他看不慣海騾子對弱女子李麥的欺負,幫她出主意,逼迫海騾子兌現(xiàn)為李麥父親買棺材的諾言;他帶領背鹽的婦女們大鬧鹽行,幫助生活凄苦的婦女們討回賣鹽錢并幫助王跑向漢奸團長討回賣驢錢,這是一種挺身而出的俠義。張一弓在《遠去的驛站》中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三個家族的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國家和人民出生入死、毫無怨言的動人故事,表現(xiàn)了中原知識分子的民族大義。另外,張一弓在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中還塑造了一個鐵骨錚錚、凜然大義的英雄李銅鐘的形象:他看到村民掙扎在饑餓與死亡的邊緣,挺身而出,甘冒牢獄之險,為村民借糧食,拯救村民于水火之中,這是典型的舍生取義之壯舉;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毫不屈服,他考慮的不是一己之利,而是千千萬萬人的安危,這又是一種“威武不能屈”的大義。

喬典運對于“義”的理解更有意味。他在小說《滿票》中將主人公何老十塑造為何家坪的村支書,且艱苦樸素、一心為民、公正廉潔、毫無私心,可謂“仁義”“道義”之士。在選舉村長的前夕,何老十自認為必被選上,而村民們也互相約定還投何老十的票,但選舉結果出人意料,何老十只得了兩票。大多村民受過何老十的恩惠,這似乎是以不義之舉報仁義之人。掩卷深思,何老十是個講仁義的好人,但何老十腦子里又有一股頑固的愚忠思想,他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上級政策,哪怕是錯誤的極左政策也照行不誤,他又是個沒有獨立思想的“好人”,因此,他在為村民做出無數(shù)好事的同時,無意中也為村民帶來了不少傷害。時代在變,鄉(xiāng)村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村民的價值觀與思想觀念發(fā)生轉變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村民拋棄的不是何老十,而是何老十所代表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舊式之義。在村民看來,選出一個更能干且更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干部才是真正的正義之舉。這篇小說的深刻之處在于作者以發(fā)展的眼光寫出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義”的不同認知態(tài)度。

可見,在當前社會道德滑坡的背景下,在文學作品中弘揚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文化、踐行義文化,對有新時代特征的義文化進行詮釋已成為河南作家的自覺行為。

二、對堅韌、自強不息精神的弘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4](P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5]等這些中原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在河南當代文學中都得到了直接弘揚。

李佩甫在《羊的門》開篇第一章中就寫道:“是啊,一頁黃土一頁淚。連年的戰(zhàn)亂,天災又是那樣頻繁,人是怎么活過來的呢?那一代一代的后人是怎么得以延續(xù)的呢?沒有人知道。三千年過去了,在廣袤的豫中平原上,仍然是一處一處的村舍,一處一處的炊煙……人活著,樹也活著。”[6](P1)作者在這一章里列舉了歷史上中原經(jīng)歷的屢次戰(zhàn)亂與天災,但中原人都堅強地挺了過來,揭示了中原人民生命的韌性與頑強。劉震云在《溫故一九四二》中,以1940年代中原遭受的天災人禍為背景,也生動展現(xiàn)了中原人生命的韌性。當時的中原雖遭遇了旱災、蝗蟲災害、日軍侵華的政治災難等一系列苦難,但人們在苦難中堅強地生存下來了,并且積極投身于民族解放的大義之中。閻連科在《日光流年》中描寫了人們雖受到難以排解的生命之憂,但并不是消極地坐以待斃,而是一代一代頑強抗爭,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現(xiàn)狀。劉慶邦在《平原上的歌謠》中敘述了1960年代極左政策導致的人間苦難,浮夸成風,形式主義盛行,人們食不果腹,連樹皮草葉都吃光了,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沒有熄滅,他們互相體貼,堅持到最后,表現(xiàn)出超強的生命韌性。在李佩甫的《紅螞蚱,綠螞蚱》中,中原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得到了更為生動的展示:狗娃舅只有十二歲,父親癱瘓在床,姊妹又多,全家的日子靠他一人來維持,他個子雖矮小,但力氣很大,一天能割二百斤草,甚至超過了村里最強壯的漢子。作者這樣描寫到:“坡上晃出一隊割草的孩子,全赤條條的,一線不掛。遠遠,極像被風吹的草兒押送的一隊泥丸。那打頭的草捆極大,小垛兒一般地緩緩滾來,仿佛草也成了氣候。近了,你才能瞅見那埋在草里的小頭。叫你真不信是那泥丸一般的孩兒馱了草動,倒疑是成了精氣的草搡著孩兒走。這打頭的,便是狗娃舅了?!盵7]狗娃舅可謂一個極具頑強韌性的生命象征。

中原自古多災多難,中原人面對苦難表現(xiàn)出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李凖的《黃河東流去》把這種精神表現(xiàn)得最為動人。國民黨部隊為了阻止日軍南下,扒開了黃河花園口一段河堤,結果造成水淹四十四縣,黃河南岸的河南區(qū)域內(nèi)人民是直接的受害者,瞬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人們在最苦的日子里,不是屈從,而是自立自強,勇敢地面對苦難,并積極投身于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斗爭中去?!霸倏嗖煌鼑鴲u,再難不失人格”,這正是對“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生動詮釋?!八麄儗ι男拍?、對活的欲望,艱苦卓絕的吃苦精神,團結互助的團聚力量,特別是在愛情、鄉(xiāng)情、友誼方面,都更加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些光芒四射的品質(zhì)和精神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也使我們看到我們這個偉大古老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xù)的精神支柱?!盵8](P704)

周大新在《第二十幕》中描寫了南陽尚氏家族為振興家傳絲織業(yè)而進行的永不放棄的努力:尚家經(jīng)歷了無休止的磨難,匪禍、戰(zhàn)亂、運動、腐敗,每一次都對他們造成了致命的打擊與破壞,但尚家人從沒有放棄過造出最美綢緞的理想追求。這正是一種根植于思想深處的堅韌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支撐人生的信念,有了這種精神,人們才會歷經(jīng)坎坷而從不倒下,這也是民族精神之重要特征,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才會歷經(jīng)磨難而毅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向富強。

三、對純樸、仁愛精神的展現(xiàn)

李佩甫在其作品中寫道:“再走,你先是發(fā)生了一種平緩的感覺,甚至是太平了,眼前是展展的一馬平川,一看,你就會對這塊土地產(chǎn)生一種灰褐色的感覺?;沂呛苣镜哪欠N,不刺眼,但卻又是很染人的那種,它會使人不知不覺地陷進去,化入一種灰青色的氛圍里……”[6](206)“平”“木”是中原大地的特征,也是生長于這塊大地上的民眾的隱喻,他們平常得像一株平原小草,純樸得像一塊黃泥巴?!俺粤嗣础笔侵性餍械牡谝痪湓?,是一種最傳統(tǒng)最古老的打招呼方式?!吧衔莅伞笔侵性餍械牡诙湓挘@是一種真心實意的表達,是一種真摯的邀請。當你走進一戶熟悉的人家,狗會在你的腿邊汪汪地叫著,這時候會有主人從院子里迎出來,說一聲“上屋吧”,這是在告訴你,你已經(jīng)到家了,這里就是你的家。這兩句話充分代表了中原人最樸實的一面,就如一馬平川的平原,一覽無余,雖顯得有些單調(diào)與木訥,但包含著最真摯的情義。

仁愛精神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孟子說:“仁也者,人也”[2](P236),這句話包含了兩方面的思想:一是“人的自覺”,二是“人道主義”。這種思想在今天對于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目前中國已進入商業(yè)化時代,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泛濫,儒家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克服這些弊端,是構建新的德性倫理的寶貴資源。河南作家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這種“仁”的思想在其作品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xiàn)。如李佩甫《黑孩兒》中的主人公黑孩,從小就沒了爹娘,村民便成了他的衣食父母,對他比對自己的娃子還親三分;《無邊無際的早晨》中的李治國自幼父母雙亡,全村人對他無限疼愛,視如親生;閻連科《瑤溝人的夢》里的連科,讀高中家里負擔不起,既無錢又無糧,是全村人給他湊齊了上學的費用。河南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李凖曾對河南人的民間個性即“侉子性”進行過概括:“一般人管河南農(nóng)民叫‘侉子,‘侉是什么東西呢?我理解既是渾厚善良,又機智狡黠,看去外表笨拙,內(nèi)里卻精明幽默,小事吝嗇,大事卻非常豪爽。我想這就是黃河給予他們的性格?!盵8](P783)渾厚善良是河南人的本質(zhì),如李凖在小說《黃河東流去》中塑造的主人公李麥、徐秋齋、藍五、雪梅、梁晴、海老清等,都質(zhì)樸善良、重情重義;面對厄運,大家互相幫助,互相接濟,展現(xiàn)了中原人最為純樸動人的一面。這些都是中原文化滋養(yǎng)出來的真摯醇樸人性,是最鼓舞人心之處,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所在。

儒家“仁”的思想,不僅愛人,而且愛物。河南作家從現(xiàn)代性視角切入,把這種思想引入生態(tài)文化觀念中,使之具有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如河南女作家傅愛毛在其小說《會說話的南瓜》中刻畫了一個心底仁厚、尊重自然的顧三爺形象。顧三爺是核桃樹學堂唯一的老師,學生是幾個身有殘疾的孩子,他教孩子們念書識字,在季節(jié)更替中也教孩子們種南瓜、餾紅薯、認識各種藥材,冬天圍著火爐給孩子們講故事、唱歌,既教給孩子們知識,也培養(yǎng)孩子們的生存能力,更給予了孩子們溫暖與快樂。這是一種尊重自然人性的教育方式,與尊重生命本體的“泛愛眾,而親仁”[1](P3)、“泛愛萬物,天地一體”[9]的思想相契合。

四、對憂患意識的體現(xiàn)

憂患意識包含悲憫之心和責任承擔兩層涵義。悲憫意識是指超越一己之私,站在人類的制高點上去發(fā)現(xiàn)人類存在的困苦和精神上的缺憾。當個人或眾生被現(xiàn)實的困苦所纏繞時,當人生與自然的秩序被打破時,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被破壞時,仁人志士的內(nèi)心深處會產(chǎn)生一種深沉的悲傷和無限憐憫,如孟子所稱的“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承擔責任是指在悲憫基礎上產(chǎn)生的自我關懷、群體關懷。自我關懷體現(xiàn)為自我人格的提升,群體關懷則體現(xiàn)為謀求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儒家的憂患意識對歷代胸懷天下、奮發(fā)進取的志士仁人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南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一個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整體表現(xiàn)出來的憂患意識,這主要是通過作品中的反思意識表現(xiàn)出來的。河南作家一方面驕傲于中原文化的古老與深厚,其優(yōu)秀因子哺育出中原人優(yōu)秀的品格;另一方面反思中原文化存在的弊端以及對人的發(fā)展形成的阻礙作用。“愛之深,恨之切”,正體現(xiàn)了對中原文化的無限熱愛,更希望其更加完美。確實,中原文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甚至在久遠的發(fā)展史上還攜帶了許多滯后的東西。在南宋以前的幾千年時間里,中原既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地區(qū),也是封建思想發(fā)展最為集中的地方,因此,一些積重難返的落后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中。河南作家以現(xiàn)代性視角對之進行觀察,對那些落后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如劉震云的“故鄉(xiāng)系列”小說對中原農(nóng)民缺乏獨立思想、盲目跟風的思想進行了批判,李佩甫的“豫中平原”系列作品對中原百姓中的絕對服從權威、面子意識進行了揭露,喬典運在《滿票》《冷驚》等作品中對殘留農(nóng)民心理深處的封建意識進行了揭示等。

批判的目的在于建構,批判人性中的弱點,批判文化因素造成的人性暗疾,這和魯迅的“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是一脈相承的,這源于儒家思想中的憂患意識——通過對憂患處境的深刻體驗、對造成憂患處境背后原因的深刻思索,以期突破這種困境,弘揚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提升人格修養(yǎng)——正如《易傳》所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4](P344)

五、結語

中原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轉換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一脈相承,中原傳統(tǒng)文化是中原發(fā)展的原始基因,一切現(xiàn)代文化都必須在此土壤上生根發(fā)芽。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在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一直被視為批判的對象,幾乎成了封建落后文化的代名詞。中原傳統(tǒng)文化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數(shù)傳統(tǒng)文化遺跡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被當作封建思想而加以否定。今天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現(xiàn)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整套價值觀、倫理觀、思維方式等,一直存在于人們的思想深處,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習慣,因此,對中原傳統(tǒng)文化進行現(xiàn)代性闡釋是時代的需求。河南當代文學在挖掘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大力弘揚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引領人們朝著真善美前進的正能量、構建中原新形象、提升中原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楊逢彬.論語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0:30.

[2]〔戰(zhàn)國〕孟子.孟子[M].杜玉儉,劉美嫦,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123.

[3]〔唐〕韓愈,〔宋〕蘇軾,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散文選[C].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5.

[4]佚名.周易[M].宋祚胤,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0.

[5]〔戰(zhàn)國〕荀子.荀子[M].潘嘉卓,譯注.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1.

[6]李佩甫.羊的門[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7]李佩甫.紅螞蚱,綠螞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1.

[8]李凖.黃河東流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9]〔戰(zhàn)國〕莊子.莊子[M].曹礎基,注說.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426.

猜你喜歡
憂患意識
淺談蘇軾作品中的憂患意識
大學教育(2017年3期)2017-03-27 15:33:40
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中國古代治國理念中的憂患意識研究
莫讓秋月春風等閑度
湖湘文化中的憂患意識與魏源的“救亡圖存”“經(jīng)世致用”
中原文化與文曉村新詩創(chuàng)作
試論中國共產(chǎn)黨憂患意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現(xiàn)
世紀橋(2016年10期)2016-10-31 02:54:04
警惕美國別有用心的“憂患意識”
人民論壇(2016年15期)2016-06-24 10:15:41
淺析阮籍《詠懷詩》中的憂患意識
青年文學家(2015年5期)2016-05-09 12:52:38
以“憂患意識”鍛造領導核心
人民周刊(2016年2期)2016-02-01 15:41:05
通州市| 琼中| 北京市| 陇西县| 邓州市| 东丽区| 香格里拉县| 会泽县| 宝坻区| 木兰县| 中西区| 彭水| 贺兰县| 宝清县| 建平县| 林甸县| 仪征市| 靖安县| 营口市| 牡丹江市| 庆元县| 阳城县| 仁布县| 犍为县| 雷州市| 连城县| 大兴区| 鱼台县| 康保县| 桂东县| 富蕴县| 阿拉善左旗| 武宣县| 永年县| 南康市| 大渡口区| 平阴县| 仁化县| 宜章县| 郑州市|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