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玲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提起古詩,我們就有一種暗香盈袖的感覺。古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詞,更是一種兼容并色的文學精神。一種積極向上的銳利進取得向上精神。這種博大的文化內涵已經給學生的思想、道德、智慧、情感進行了啟迪。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認為不僅要讀好詩韻,讀好詩情,讀出情境,還要充分利用古詩文這塊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理解詩的特點,探究思想內涵
在教學古詩時,有些文章可稱得為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燦爛的明珠。它是集中反映當時社會的特殊寫照。每位詩人在描寫事物的時候,總是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與自己的內心感情融入詩文當中。借助它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教學《憫農》的詩中: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前兩句給我們展示了春播秋收的喜人場面。三四句詩卻筆鋒一轉,四海之內無一塊閑田,辛勤勞作的農民還活活地被餓死。短短的20個字,卻蘊藏著一個重要的思想感情。在封建社會,辛勤耕作的農民永遠受人剝削,受人壓迫,引導學生認識舊中國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增強學生對舊社會的憎恨,從而懂得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里,人民當家作主,勞動人民的生活多么幸福。
二、區(qū)別類型詩,確定滲透度
古詩教學不同于其它課文,如果僅僅側重幾個詞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究其內涵,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體會當時作者要抒發(fā)的真實感情,領悟作者的觀點立場。所以,我在備課時從不就知識論知識,不單單只圍繞這一首詩進行教學,而是將和它相關聯(lián)的詩都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感覺,時時抓住學生思想動態(tài),相機點撥,調動情緒。我在教寫景詩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讀,認識祖國山河的壯麗,激發(fā)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題西林壁》時,還同時學了杜甫的《絕句》、《夏日》、《山行》、《游園不值》等,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至今還閃爍著耀眼光芒。古詩是我們祖國優(yōu)秀的精華,記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歷史。在教學孟郊《游子吟》一詩時,教育學生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史,積淀了民族人文精神。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都激發(fā)了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做一個追求完美,追求高尚的人,做一個大有作為的人。
中華詩文,自古相傳。春秋四言,戰(zhàn)國騷體,漢魏樂府,唐宋絕律,宋詞元曲,互相輝映,代代不絕。有關治亂的歌吟,言志愛國的精神,國風國粹,影響深遠。學校教育以學習知識為基礎,人文精神更是根本。我國是一個有高度詩教傳統(tǒng)即重視人的素質教育的國家,振興詩詞,重在育人。
《蘇武牧羊》、《易水別》、《木蘭辭》、《滿江紅》都是譜了曲的古詩詞,在學生中廣泛傳唱,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對孩子的心靈影響至深。
科學求真求實,人文求善求美,兩者缺一不可,教育家楊叔子院士積極推動詩詞進入校園。他的論文,引起教育界和詩詞界的巨大反響,文中講到“沒有現(xiàn)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垮;而沒有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打自垮?!边@一論斷將素質教育提到國家民族興亡的戰(zhàn)略高度。
新世紀來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鋒芒畢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一切決定于人才,人才培養(yǎng)基礎在學校。我們希望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這顆璨如明珠的古詩文,能在小學中,在科學與人才教育兩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華古文以豐富的內涵和優(yōu)美的形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奮斗、探索、追求的艱苦歷程和審美經驗,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繼承這份財富,汲取有益的養(yǎng)分,有助于拓展知識領域,提高精神境界,培養(yǎng)愛國情操。
古詩文有祖國名勝古跡,豐富物產,也有壯麗山河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習陸游《示兒》一詩時,大大激發(fā)學生從心底產生得到的愛國情。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思想,生活起居,變化發(fā)展,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良好素材,是促進素質教育重要手段,所以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