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潔
【摘要】文章中研究了現(xiàn)代中國鋼琴音樂的說教原則,這歷史性地解決了聲音藝術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以儒家學說為前提的、培養(yǎng)普天民眾的一定社會立場和“正確的”高尚情感。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待音樂的教育作用上,中國的民族觀點與現(xiàn)代烏克蘭學者的音樂說教觀點相符,其中強調了藝術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必須反對純技術統(tǒng)治論的發(fā)展,應將注意力關注于個性的文化歷史發(fā)展。在中國鋼琴作品的大量標題名稱中,針對道德情感培育的名稱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為此,研究了以下作品:瞿希賢的樂曲《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桑桐的《內蒙古之歌》:《憐憫之歌》和《友情之歌》。作者成功找到了現(xiàn)代音樂語言職業(yè)化和表達民主化之間的“黃金中線”,通過這種方式,就能了解鋼琴音樂的特別藝術和說教的結果。這種方式的價值和意義在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時期增長尤為特別。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標題名稱;說教方向;音樂的道德影響;儒家學說
鋼琴藝術,作為非常晚的一種中國音樂文化現(xiàn)象,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獲得了世界認可,是因為將許多非常原汁原味民族起源的成分:哲學道德理念、聲樂與器樂民間創(chuàng)作、戲曲傳統(tǒng)、詩學,以及主要在作曲技術和樂器演釋領域的歐洲趨勢和影響進行了新穎的融合。因此,近年來,中國鋼琴音樂經常在很多方面成為中國音樂家感興趣的科研對象,這絕非偶然。比如:揭示民族歌唱民間創(chuàng)作對鋼琴音樂的影響(王玉海、魏廷格、戴白勝、梁茂軍、童高近、孫明珠、邱齊琿、楊一流的研究),揭示其歷史發(fā)展階段(卞夢、程真、黃炳、王偉力、匡芳、劉福安、梁華東、韓輩軍、趙曉生的研究),哲學美學范疇相關的(管建華、錢容、趙曉生)等。
但是,不管研究者選擇某些方面開展研究,在中國作曲家的鋼琴創(chuàng)作中都被賦予特別的標題性作用。在主要用于歐洲樂器的和以歐洲風格原理(首先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為基礎修正的音樂中,研究者將標題基本原則的這種重要意義與中國民族原始意象結合起來,這就在該體裁上實現(xiàn)了與西方藝術的美學理想的有機結合。
該文章目的是研究中國鋼琴標題音樂在其社會文化使用背景下的說教觀點。因為,藝術的教育、塑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民族文化中有著相應的地位,在形成詩歌、戲曲、音樂藝術這些主要目的上(這是對年輕人內心世界的影響方式之一)是第一位的。
眾所周知,將音樂作為有力的教育方式予以特別重視,這種態(tài)度由來已久,幾千年來,不僅僅對藝術本身發(fā)展,也對整個中國社會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鋼琴進入中國文化生活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詩歌在中國文化中已經發(fā)展,從歷史來看,詩歌從來都是與音樂牢不可破的關聯(lián)發(fā)展著,其他方式則難以想象。中國詩歌最古代的里程碑是《詩經》,屬于儒家經典——公元前12-6世紀期間的詩歌作品集,內容包括很多關于詩歌(首先是歌唱詩歌)和音樂,尤其是禮樂能對年輕人的教育產生影響的論述。
鑒于此,首先,應重視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對于音樂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確定的不僅僅是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道路,還有人與社會的觀點和價值。因此,孔子獨特的哲學思想源于音樂的說教思想傾向。正如研究者所平等指出的,“孔子,第一位中國卓越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鬃幽贻p時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yè)教師并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校。他總結了古代中國的培養(yǎng)與教育經驗,并闡述了自己在該領域的獨到思想,這些思想至今仍在中國教育系統(tǒng)中使用著?!盵1]。
孔子在要求必需了解音樂、學習音樂,而且要在學成的同時,賦予音樂在培養(yǎng)善良而聰慧的個性方面尤其重要的意義。孔子的著名格言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5]。在孔子的許多其他語錄中,其中包括來自《論語》的,貫穿始終的思想是音樂天賦與道德和諧相關、音樂可以反映個人的道德品質的觀點?!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乎?!?,“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盵2]。
顯而易見,在孔子所賦予的這層含義上,存在深深的禮節(jié)傳統(tǒng)的影響,這是對公民施政的強有力的方式,沒有與音樂的有機結合,這是沒法想象的。難怪在古書《樂經》(或《樂記》)中指出:“知道音樂的人,就能深刻的理解行為規(guī)范和禮節(jié)。那些懂得禮和樂的,就可以成為行為舉止完美的人。因為行為完美,這就達到了……。音樂所傳達的感情,可讓人完全遵循人際關系中的義務。音樂在此的作用在于激發(fā)歡樂、高興和好意。”。[4]。顯而易見,所有列舉的與音樂相關的早期中國哲學立場證明,聲音藝術的最主要目的是對普天民眾的一定社會立場和“正確的”高尚情感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
同時,在音樂教育作用方面,中國的立場與包括烏克蘭研究者在內的現(xiàn)代歐洲研究者的音樂說教觀點是一致的。因為,在很多現(xiàn)代教學著作中,都強調了藝術在教學教育進程中的實質性作用,尤其是必須反對純技術統(tǒng)治論的發(fā)展,應將注意力關注于個性的文化歷史發(fā)展:“技術統(tǒng)治論,這是一種世界觀,本質特點是工具高于目的,目的高于思維和全人類利益。是一種超人學說和價值觀。對于技術統(tǒng)治論而言,不存在道德、良心、人類感受、人性優(yōu)點的分類。對它來說,人——系統(tǒng)編程中的組成部分,各種各樣操作的一個對象。對于應當傳給年輕一代的的情感評價標準撇開不談,文化歷史部分應同樣重要。在教育內容上,今天邏輯成分實質上比文化歷史和社會文化知識更占上風。結果,教育喪失了文化、道德和事物行為背景和意義,而這就是教育人文主義問題?!盵6]
值得關注下烏克蘭教育家的研究成果,這與中國音樂道德說教原則是完全相符的:“人活著,構筑著自己的生命、思維和情感統(tǒng)一的關系。在中學課程表中,除了藝術課,沒有課程可以實現(xiàn)這種自我的統(tǒng)一。任何科學——優(yōu)先考慮的是邏輯。藝術——這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茖W讓人們知道客觀世界的客觀組織規(guī)律和事實。藝術揭示了,人們如何享受與這個世界的交流,怎么對待規(guī)律性、真實事件和事實。人類發(fā)展之路,不僅僅揭示世界規(guī)律這一條路。享受人與社會、自然的交流,這才是最重要的交流形式?!盵6]。
因此,可以確定,在現(xiàn)階段,東西方傳統(tǒng)中對待音樂的美學教育觀點非常相近。
其中有一個音樂教育理念,綜合吸收了東方、西歐原則,它就是日本音樂家、德國學派學生鈴木鎮(zhèn)一的教育體系。他在自己的書中《用愛澆灌》中提出了主要任務,他所有的音樂教育和培訓理念都是以此為方針:“通過聽和彈奏,孩子可以不僅僅成為音樂家,而首先是一個內心純潔的善良之人”[10]。也就是說,道德教育目的,作為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了。而實現(xiàn)方式是彈奏樂器并形成職業(yè)習慣。
應當說的一點是,在20世紀中國作曲家的鋼琴音樂中,教育內容的作品占據重要位置。而且,他們宣稱道德平和和高尚的內心價值,這也是孔子所號召實現(xiàn)的。例如,瞿維的《花鼓》,朱工一的《小溪》,劉凡的《采茶》和《捕蝶》,鋼琴處理的,楊炯的《荒漠盛開的幸福之花》(1972),黎英海的《夕陽簫鼓》(1975),陳培勛的《平湖秋月》(1975),王建中的敘事詩《杏花Му Ме》(1973)以及其他的兒童讀物。這些都在音樂表達方式系統(tǒng)上和標題上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按照孔子的學說,音樂中的有序化和一致性是維持社會秩序卓有成效的方式,也是最佳的感性、理性教育每一個人的有效方式??鬃诱J為,音樂與某種禮樂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這種方式,社會成員就能了解秩序的意義。這種將音樂作為社會道德的行為方式來關注,毫無疑問,前提是音樂理論和實踐的早期發(fā)展。
首先要說的是構建“正確的”音律音列或高音體系理論(六藝)。其次,樂器的實際生產,以實現(xiàn)“正確的”(古樂)方式,首先就是在宮廷禮儀時期。
在現(xiàn)代中國鋼琴音樂中,同樣面臨標題名稱和主題,而這對于歐洲人來說,可能就是過時的,但對于國內聽眾來說,卻是最平常和適當的。而且,對于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鋼琴藝術發(fā)展初始階段來說,這種主題是非常典型的。寫于1923年的鋼琴組曲《彩虹盛裝與羽毛舞》就是范例[9]。
音樂教育與非宗教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教育的密切關系,作為民族世界觀的基本屬性之一,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孔子的著名語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8]正反映了這種關系。
現(xiàn)在開始研究幾部由中國現(xiàn)代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鋼琴標題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將證實上述所列舉的關于在作品藝術美學概念中優(yōu)先進行道德說教目的的假說。在大量與自然或民族禮節(jié)有關的標題名稱中,那些直接針對一定道德情感教育的名稱占據特殊地位。這也是人們理解的最重要的道德價值。屬于這一類道德說教作品的,其中有瞿希賢的樂曲《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
保持Adagio cantabile節(jié)拍,樂曲從象征性地模仿清新的風鈴聲開始,聲音從遠處傳來,仿佛來自高山。開頭過后,直接進入中聲域,在第二個八度音上獲得了富有表現(xiàn)力的對位音。在整個樂曲時間內,悅耳的旋律不間斷的跳動著,時而從低聲域切換到高聲域,時而對話,隱喻“天-地”對話。作曲家使用了一系列民族音樂表現(xiàn)手法來創(chuàng)造音樂形象:五音音列、源自歌唱詩歌的典型旋律、接近中國歌曲《樂府》題材的詩歌節(jié)律體系,以及模仿包括中國琵琶在內的中國樂器的發(fā)聲。眾所周知,在中國,該樂器被認為上帝的恩賜,給人們帶來了天籟之音般的美麗和純凈。
然而,盡管具有民族特點,但樂曲中卻能找到一系列歐洲鋼琴音樂的元素。表現(xiàn)手法上的結構性可與貝拉·巴托克的《微觀宇宙》作比較,和聲音色和敘述簡潔性可與克勞德·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形象作比較。為了達到說教目的,劇本的敘述非常便于兒童表演,這也很重要。劇本將便于小學生理解,小學生也能研究明白。也就是說,將這一重要的道德“包裹”——尊敬中國傳統(tǒng)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祖先,——以一種吸引人的、可接受的方式傳承下去。
與此同時,就像在指定文章中研究的現(xiàn)代中國作曲家的一些其他鋼琴作品一樣,該劇本包含的不僅僅是道德規(guī)范、道德教育說教意向,而且要以同樣的程度聚焦未來優(yōu)秀職業(yè)音樂家的培育,這些音樂家將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代言人、世界舞臺上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在這些職業(yè)使命中,平穩(wěn)的旋律脈絡管理、不易察覺的旋律轉換、聲音表現(xiàn)手法的色調(尤其在開始時——風鈴)、細微的動態(tài)變化梯度都值得強調。
同時,需要意識到,除了普遍人道主義部分,說教組成部分中也包括具體的職業(yè)方向。因為,除了情感世界的發(fā)展、對智力潛能和心理道德糾正的影響,針對教育節(jié)目的音樂要用于形成專業(yè)音樂的鋼琴演奏習慣和技能。因此,大部分鋼琴標題作品的說教性,是針對個體個性發(fā)展和職業(yè)發(fā)展的。這兩個方面不是對抗的,相反,而是和諧地相互作用、彼此互補。因為,在對音樂積極研究的過程中,也就是通過學習彈奏任何一個樂器、歌唱、參與藝術團和集體以及對比進行更加富有表現(xiàn)力的心理情感糾正而非被動聆聽作品的過程中,因為個性創(chuàng)造力的部分在這過程中起作用,同時,增加了職業(yè)演奏的習慣。[4]
顯而易見,一篇簡單扼要的文章是沒法提供更多的具體作品的,因此,考慮到所選定的主題,我們著重研究另外兩個,我們認為非常具有典型性劇本。桑同的《內蒙古之歌》:《憐憫之歌》和《友情之歌》。如果考慮到這種多災多難地區(qū)的歷史命運,作品中的這種道德主題,在任何文化傳統(tǒng)中都是重要的、合乎需要的,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這幾世紀里,這一地區(qū)的居民既與中原,也與大蒙古國抗爭過,爭取獨立過。正因如此,當地居民經歷了很多犧牲、損失。由于歷經政權更迭、一國隸屬于另一國,因此“憐憫”和“友誼”自然成了中心概念、內蒙古居民的本體論分類,并在地區(qū)民間創(chuàng)作中得以表現(xiàn)。
通過自由拓寬主題材料(典型特點是在作品時間內隨機的節(jié)拍變化,其中,每一個節(jié)拍:9/4 - 10/4 - 14/4 - 7/4 - 10/4 - 6/4 - 2/4等),以即興創(chuàng)作朗誦戲劇的形式,創(chuàng)作了《憐憫之歌》。主要發(fā)展原則是對比悅耳的朗誦主線和渲染整體情緒表現(xiàn)力的器樂彈奏。作曲家在此以模仿改編成劇本的唱法為基礎,因為,在中國民族戲劇中,已經接受了歌曲向口語的自由、自然轉換。同樣可以普及到話劇表演、儀式和中國戲曲中。另一方面,在稱之為“演奏”的插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模仿民族器樂,其中包括使用彈奏古老弦樂器“七弦琴”并打擊器樂(鑼)輔助產生的效果。在中國戲劇中樂隊插曲強化語言表現(xiàn)力,強調瞬間的情感張力,考慮到這一點,桑同在這部鋼琴音樂中,合情合理地營造了戲劇的高尚、跌宕起伏的氛圍,也就是“憐憫對象”。而什么時候開始精神解脫,出現(xiàn)憐憫本身呢?作者處理這一形象化的沖突,鮮明而突出。最后進行悅耳的句子朗誦后,大量的器樂插曲開始逐漸放低音量,就像“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地落到地上”。以四個長長的尾聲將作品引向結局。作曲家間接地表達了憐憫的情緒。這是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詩歌中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劇本可與著名詩人李白的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作比較[3]。
另一個劇本《友情之歌》——完全按照另一套原則建立的,盡管也是間接地訴諸于中國民族戲劇傳統(tǒng)。但是,就敘述類型、主題對比特點而言,體裁上更接近20世紀40-60年代政治劇中的音樂,那時早期的禮樂戲曲傳統(tǒng)不如“革命合理性”的和大眾政治宣傳性的戲劇。因此,相比于更加簡明的、大眾更容易演唱的悅耳唱法,在桑同的《友情之歌》中,我們注意到更多的強勁的、跳動的行軍旋律,這是那個時代大眾歌曲所固有的。與上一個劇本相比,這個時間段內所使用的表現(xiàn)手段簡單的多,主要面向民主、演奏者和聽眾圈子廣泛。但是,未必一定只在特定歷史時期民族戲劇的結合中去探討《友情之歌》。在此,可以進行另外一種對比——與兒童游戲歌做比較。兒童游戲歌中民族禮樂會產生舞臺效果,但同時保留了兒童想象的空間。此時,敘述的簡潔、明白、強勁而有力的旋律,清楚的悅耳唱法,在自身試圖達到說教目的上,是非常適當的:向年輕的鋼琴手展示彼此情緒的高尚、友情的喜悅。
從形成職業(yè)鋼琴音樂的角度說,桑同《內蒙古之歌》這這兩部分的創(chuàng)作都是合理的,旨在培育不同技能:在與廣闊的空間色調表現(xiàn)手法結合中的變幻不定的節(jié)拍樂感、能聽懂第一個劇本中的每一個和音、每一個音調,感覺到清晰的旋律脈動,改變表達手法類型、在第二個劇本中兩手間的旋律的可傳遞性。
結論
因此,在本文所分析的上述三個劇本中,藝術部分與說教部分達到了足夠的有機協(xié)同。而從音樂的教育趨向的立場出發(fā),達到了劇本道德原則和職業(yè)原則的合理限制,這些原則是為兒童理解和注釋用的。不管是對中華民族本身的代表們,還是對了解這一文明史上最古老文化的外國人,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民族民間創(chuàng)作元素。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獨一無二,并將其理解為中國藝術獨具一格、獨樹一幟的符號。中國精神傳統(tǒng)的哲學道德和美學原則也給探討現(xiàn)代中國作曲流派代表的鋼琴標題作品打上了富有表現(xiàn)力的烙印。
另一方面,與民族傳統(tǒng)的復興相比,正在探索一條在創(chuàng)作構思上實現(xiàn)將典型的中國原則與歐洲原則進行最有說服力的融合之路。作者成功找到了現(xiàn)代音樂語言職業(yè)化和表達民主化之間的“黃金中線”,通過這種方式,就能了解鋼琴音樂的特別藝術和說教的結果。這種方式的價值和意義在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時期增長尤為特別。現(xiàn)代中國鋼琴作品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說教成分非常經常地集中于探尋通用的,但當時又極具代表性的精神價值。借此,就能成功的抵抗世界全球化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保存民族瑰寶的不可復制性。
參考文獻
[1]巴巴揚·薩那.20世紀中國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歷史匯編.網址訪問鏈接:http://library.udpu.org.ua/library_files/psuh_pedagog_probl_silsk_shkolu/43_1/visnuk_20.pdf.
[2]名言大書/編者А·П·康德拉邵夫.-莫斯科:“ripol classic”出版社,2008:33-43.
[3]伽米婭寧В·И,中國古典詩詞(精選翻譯自古代、現(xiàn)代中國詩詞)//來源:熱姆丘任,東方文學作品選.-基輔,1998:136.
[4]伊萬霍娃·К.米羅斯拉夫·斯科里克(藝術說教理念).-赫梅利尼茨基: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市“梅道伯雷-2006”出版社,2013:41、246.
[5]孔子.格言.-莫斯科,莫斯科國立大學出版社,1992:76.
[6]馬拉菲克·И· В,教學參考書-基輔,“康道爾”出版社,2009:97、167.
[7]魯冰·維達里,古代中國的個性與權力.作品集.-莫斯科:東方文學.1999年(系列:Corpus Sericum).
[8]謝夢能科·И·И,孔子格言.-莫斯科,莫斯科大學出版社,1987:121.
[9]黃朱玲.兒童鋼琴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之路:評藝術學專業(yè)副博士的學術論文17.00.03-音樂藝術.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大學.–哈爾科夫,2009:7.
[10]Shinichi Suzuki.Nurtured by Love:The Classic Approach to Talent Education.Translated by Waltraud Suzuki.Second Edition.Alfred Publishing Co Inc.,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