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趙孟兆頁出仕大都以后,他與北方士人的交往折射出了普遍的心態(tài),即“游藝志道”思想。趙孟兆頁及北方文臣對于“志道”思想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修身養(yǎng)性,二是“達濟”之志。他們以宗經(jīng)的方式來實現(xiàn)為己的內(nèi)向型的“道”,然后將所涵養(yǎng)的經(jīng)學(xué)要義放在“有用”的層面去推崇,從而通過自己的政治權(quán)位來實現(xiàn)“道”的價值和自己的理想。在“道用”思想的影響下,“游于藝”的思想也出現(xiàn)了革新,古之“六藝”變成了詩文書畫,趙孟兆頁及北方文臣將之作為一種悟道的手段,“游”即參悟體道,是物我相合的過程,這也直接促使了趙孟兆頁及元初北方文臣形成了“藝道相合”的思想。趙孟兆頁及北方文臣治國用世思想的受阻,將“道用”的理想與志趣移植到書畫藝術(shù)上,詩文書畫不再簡單的體現(xiàn)士人的情感意趣,更承載了一份理想、志趣的重量。
[關(guān)鍵詞]趙孟兆頁;元初;北方文臣;游藝志道;藝道相和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1-0069-04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言:“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逼渲小爸居诘馈薄坝斡谒嚒笔窃醣狈绞咳怂P(guān)注和闡釋的重要內(nèi)容,他們對于“道”與“藝”的闡釋具有元代社會的時代印記,同時也折射出元代北方士人的一種處世心態(tài)。而趙孟兆頁作為南方較為重要的士人,他的北上不僅迎合了北方士人“游藝志道”的心態(tài),同時也促使這種心態(tài)走向深廣。
一、“志于道”與“道用”思想。
就“志于道”而言,宋儒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認為:“志者,心之所之之謂也。道,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為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1](p.121)朱熹認為道為本,為當行,“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盵1](p.121)志道可以正心誠意,可以心中無惑。元代北方大儒郝經(jīng)認為:“道之名自若也,道只一理爾,以其莫不由之以行,故名之曰道?!?[2](卷二十三)元代北方士人的思想承襲朱熹理學(xué)精神而來,郝經(jīng)認為,道為理,這與朱熹所說的人倫日用之“當行”頗為相通,但元代的“志道”思想與朱熹卻有很大不同,他們更強調(diào)“道之用”,郝經(jīng)認為:“夫道以用而見天地萬物?!?[2](卷三十七)“王興而道行矣,則可以革弊俗去弊政。”[2](卷三十)“握道之要言,治體者得之,則可以致君堯舜,隆平天下?!?[2](卷三十)“道”通過它的可用性而體現(xiàn)出來,“道行”則割除弊政,治國者得之則天下可平?!暗烙谩钡乃枷肱c元世祖的提倡有關(guān),元世祖恢復(fù)科舉,任用儒士,但卻考經(jīng)史時務(wù),希望招攬經(jīng)濟之才,發(fā)揮儒士的有用之學(xué)。在統(tǒng)治者的推崇下,元代士人的志道思想有兩種含義,既有無功利性的“道”,即儒家所說的正心誠意,集義明理,是儒家心性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又有一種功利性的“道”,或者說是“有用之道”。
元初士人對于“無功利之道”的追求主要是通過“宗經(jīng)”的方式,而“宗經(jīng)”的目的還是為了“道之用”。郝經(jīng)認為:“《六經(jīng)》,理之極,文之至,法之備也。……圣人制作裁成,然后為大法,使天下萬世知理之所在而用之也。” [2](卷二十三)王惲在《遺安郭先生文集引》中言:“文章首推衍《六經(jīng)》,綜述諸子,特言語之工而有理者爾,然必需道義培植其根本,問學(xué)貯蓄其穰茹,有淵源精尚其辭體,為之不輟,務(wù)至于圓熟,以自得有用為主。” [3](卷四十三)王惲的思想與郝經(jīng)相似,都主張宗經(jīng),通過宗經(jīng)而體道,通過體道而自得于心,通過自得于心而發(fā)揮“道之用”。自得于心是“志道”的第一個層次,是無功利性的“道”,屬于心性修養(yǎng)的層面。只有內(nèi)心充實了“道”才可以將之推向“用”的層面。張之翰將“道之用”具體化,他在《崇安縣重修縣學(xué)記》中言:“嗚呼六經(jīng)所以載道也,道常著于六經(jīng),未作之前,諸儒所以明經(jīng)也,經(jīng)當求于諸儒無說之際,要先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然后發(fā)為文辭,措諸事業(yè),教人為良師,臨民為循吏,事君為賢臣?!?[4](卷十五)他的思想與元初很多士人的思想一樣,以六經(jīng)為源頭,集道義于心,有道于心便可發(fā)而為用,可以為良師、循吏、賢臣,而這些則是元初士人“志于道”所要達到的“用”的層面。趙孟兆頁入元廷后所結(jié)識的這些文人普遍存在著發(fā)揮“道用”的思想,做“賢臣”,努力將積淀于內(nèi)心的玄虛的“道義”轉(zhuǎn)變?yōu)橛杏玫目蓪嵺`的“道”。
趙孟兆頁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應(yīng)詔入大都,郝經(jīng)于1275年逝世,趙孟兆頁入大都后并不能與郝經(jīng)有直接的往來,但郝經(jīng)在元初北方士人心中有一定的影響力。趙孟兆頁出仕元廷后不久,便與二十多位館閣文臣于雪堂舉辦雅集。這次雅集可謂是大都文壇盛事,參與雅集的士人有一半都來自翰林院和集賢院,其中王惲、張九思、夾谷之奇、張之翰、徐琰、劉好禮等人與趙孟兆頁的交往較為頻繁并有詩酒唱和。這些文臣職位都較高,有左丞、翰林承旨、翰林學(xué)士、集賢學(xué)士、御史中丞、郎中等。趙孟兆頁當時為翰林學(xué)士,據(jù)《元典章》所載,翰林學(xué)士與集賢學(xué)士都是正三品官員,御史中丞為正二品官員。趙孟兆頁與這些文臣都處于地位較高的職官,直接參與朝廷政務(wù),再加上元世祖忽必烈對于儒生的重用,為儒生的“求志”之路打開了門徑,也促使了他們將“志于道”的內(nèi)在修養(yǎng)轉(zhuǎn)化為“道之用”的外在效應(yīng)。在“志于道”的功利性層面上,趙孟兆頁入大都以后的思想與元初士人所持有的思想較為一致,不僅與趙孟兆頁自身的心理預(yù)期有關(guān),也與趙孟兆頁與這些文人的交往有關(guān)。
就“游于藝”而言,朱熹認為“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 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yīng)物有余,而心亦無所放矣。” [1](p.121)“游”是指玩物適情,是通過“游”的方式來將“物”與“我”相合。通過“六藝”與“我”的相合,實現(xiàn)“我”精神世界的飽滿,從而可以內(nèi)心充實而無所放失,又可心齋虛己,應(yīng)物而有余。元初北方士人在推崇“游于藝”的精神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對“六藝”的內(nèi)容進行了革新,并在“游”的內(nèi)涵中融入了“悟道”的成分。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大都文臣劉因在《敘學(xué)》中對孔子“游于藝”的內(nèi)涵作了重新的闡釋:“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亦不可不游也,今之所謂藝與古之所謂藝者不同,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之所謂藝也,今人雖致力而亦不能世變使然耳,今之所謂藝者隨世變而下矣,雖然不可不學(xué)也,詩文字畫今所謂藝,亦當致力,所以華國,所以濟物,所以餙身,無不在也。”[5](p.392)劉因?qū)⒐胖?,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轉(zhuǎn)變?yōu)榻裰嚕啊霸娢淖之嫛?,提高了“詩文字畫”的地位與作用,認為它可以華國、濟物、修身。書畫之事乃工巧匠才為之,被傳統(tǒng)視為末流小技,劉因的重新定義提高了書畫的地位。而地位的提升也促使元初士人重新詮釋了“游”內(nèi)涵,“游”成為“悟道”的方式,“游于藝”的內(nèi)涵也較之宋代士大夫的游戲筆墨更為莊嚴,也因為“道”的滲透而變得更有生命力。
“悟道”體現(xiàn)了北方文臣“游于藝”的獨特性,而“悟道”在書畫技藝之中則表現(xiàn)為對“神”“理”“意”的追求?!吧瘛薄袄怼薄耙狻辈粌H是元初士人對詩文書畫形而上的追求,更是用書畫技藝之事來實現(xiàn)對道體參悟的方式。趙孟兆頁在《劉孟質(zhì)文集序》中認為文章應(yīng)該“以理為法。” [6](p.176)郝經(jīng)認為,文章應(yīng)該“理明義熟”[2](卷二十三)劉因在《書東坡傳神記后》中先論文章,認為:“禮文制度,亦必有精神之所安者?!盵5](p.364)又進一步論書畫云:“夫畫,形似可以力求,而意思者必致于形似之極,而后可以心會焉?!盵5](p.365)劉因所言形似之極而得到的“意思”則是士人于繪畫中參悟而得的“神”“意”,與詩文中的精神相同,都是士人在游于詩文書畫中參悟而來的道。
趙孟兆頁在北方文臣中對于書畫“神”“意”的追求更為突出,趙孟兆頁以“作畫貴有古意”來作為評畫標準,通過“用筆千古不易”來尋求書法的筆意,趙孟兆頁的北上促進了以“悟道”為核心的“游于藝”的文藝思想的發(fā)展。趙孟兆頁的“古意”說首先指出了院體畫用筆精巧、敷色濃艷是南宋院體畫的特點,同時這也是院體畫的弊端?!昂喡省笔勤w孟兆頁“古意”說的重要特點,“簡率”之風(fēng)較之院體畫的精雕細刻更趨向返璞歸真的一面,看似疏淡,實則豐腴,“古意”說與趙孟兆頁早年的繪畫思想相比,“意”的追求經(jīng)歷了“言盡其意”到“得意忘言”的形成過程。早年的趙孟兆頁是在精工的繪畫中尋求意趣,而“古意”說的“意”則是在看似簡率的繪畫用筆中得到深刻的意蘊,是忘卻了繪畫的技藝層面,直入人心的神和道的層面。郝經(jīng)在《移諸生論書法書》中言:“必窮天下之理,鍛煉天下之事,紛拂天下之變,客氣妄慮,撲滅消馳,淡然無欲,心手相忘,縱意所如,不知書之為我,我之為書,悠然而化,然后技入于道。凡有所書神妙不測盡為自然造化,不復(fù)有筆墨,神在意存而已?!盵2](卷二十三)讀書窮理,參悟體道,北方文臣所尋求的是心手相忘,物我合一的得意忘形的“技近于道”的藝術(shù)境界,與趙孟兆頁的得意忘言的古意說頗為相似,都是元初北方士人游藝悟道的所得所感。
三、趙孟兆頁與“藝道”相合
“游藝志道”的思想促使了“藝”“道”的關(guān)系進一步發(fā)展,趙孟兆頁的出現(xiàn)則進一步促進了“藝”與“道”的相合。趙孟兆頁生活在書畫發(fā)展較為繁盛的江南地區(qū),他從小就擁有很好的書畫修養(yǎng),年輕時與江南書畫大家、鑒賞家及收藏家的交往也提升了趙孟兆頁的書畫造詣,所以在大都文人“游藝志道”的思想背景下,詩文書畫作為一個重要的媒介,擴大了趙孟兆頁文藝思想在北方士人中的影響力,所以“藝道”相合的文藝思想得以在北方文化圈中實現(xiàn)。
“藝道”相合,一方面是“藝”對士人品德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是“藝”對士人理想的成就,即“華國”“濟物”。前者將詩文書畫之“藝”與士人的人品相關(guān)聯(lián),趙孟兆頁認為“因其書而知其人”[6](p.179),又言:“書,心畫也,百世之下,觀其筆法正鋒,腕力遒勁,即同其人品?!盵7](p.84)他與高克恭的書畫交往中曾多次將畫品與人品并提,高克恭是元代初期北方重要文臣與畫家,趙孟兆頁極為贊賞其人品和繪畫。如趙孟兆頁在《高尚書墨竹小卷》中曰:“蓋其人品高,胸次磊落,故其見于筆墨間,亦異于流俗耳?!盵8](卷四十七畫十七)《題高彥敬畫二軸》曰:“尚書雅有冰霜操,筆底時時寄此心?!盵6](p.153)盧摯也是元初北方詩文家,在大都任過翰林學(xué)士,與趙孟兆頁關(guān)系較好,《南村輟耕録》記載了兩人一同參加詩酒雅集,盧摯的思想自然也受到趙孟兆頁的影響,在論述詩文書畫時,也推崇人格性情,他在《寄康軍國書》言:“今往古文一、古詩五,特以見敬仰大君子之素心?!盵5](卷三六九)大德四年(1300年),又在《為潭學(xué)聘姚江村書》中言:“潭學(xué)素號多士,志于殖學(xué)藝文,不委流俗,篤好古道者,莫不踶跂振躍,操觚挈牘,咀英威,漱芳潤,以求理義之歸,辭章之統(tǒng)緒?!盵5](卷三六九)可見,士人之品性氣質(zhì)是元初藝道相合的突出表現(xiàn),將書畫技藝與士人品性融匯在一起,從而提高了繪畫的格調(diào),趙孟兆頁的影響則進一步促進了這種思想的發(fā)展。
藝道相合的另一方面是由藝的技術(shù)層面進入“濟物”的精神層面。在詩文書畫的藝術(shù)內(nèi)涵中融入了古代士人“達則接濟天下”的抱負,將書畫的地位提升至“華國”“濟物”的高度,將停留在技藝層面的書畫提升到求志求道的理想志趣的層面。元初北方文臣大都位居權(quán)貴,求志之心較為高漲,渴望在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上有所作為,而這種理想志趣也影響到了他們對于書畫的態(tài)度,尤其是在元世祖去世以后,元廷內(nèi)部斗爭較為激烈,文臣所渴望的君臣際遇已不存在,所以詩文書畫則成為他們理想的寄托,為此時失意文人,或者是在政治斗爭中受到壓抑和排擠的文人的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同時也是“藝道”相合的實現(xiàn)方式。
元世祖在位期間,雖然趙孟兆頁身為南人,又是趙宋遺孫,但是元世祖還是期望重用趙孟兆頁,一入大都便委任要職,趙孟兆頁擔心久在君側(cè)會遭人嫉妒,請求外任濟南,而趙孟兆頁在濟南的仕途并不順利。趙孟兆頁修完世祖錄以后,先辭了國史院的虛職,后又辭了太原路汾州知州的實職,從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到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兆頁處于閑置狀態(tài),在江南專心書畫之事,趙孟兆頁將自己的用志之理想轉(zhuǎn)移到書畫之事上,從繪畫的“古意說”,到書法的“用筆千古不易”,再到“以書入畫”的理論,趙孟兆頁在文藝思想和實踐上都趨向成熟并受到南北士人的推崇,元人何心山為趙孟兆頁書《洛神賦》跋云:“子昂筆法妙一時,復(fù)書此紙,與子健炳輝前后?!盵7](p.95)趙孟兆頁的書法與曹植文章同炳日月,趙孟兆頁的書畫具有了經(jīng)國之大業(yè)的志道理想,這也是趙孟兆頁將用事之志融入書畫藝事的價值所在。
趙孟兆頁對待文藝的態(tài)度影響了當時北方文臣。高克恭是趙孟兆頁較為重要的友人,高克恭較早受到朝廷重用,仕途較順,繪畫用力不足。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去世,高克恭在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江所在多豪門右族,或飛語污公,公亦不為辯?!盵9](卷下)可見高克恭的仕途并不順利,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十月,高克恭為友人畫《夜山圖》,徐琰《夜山圖跋》云:“彥敬郎中讀書窮理外,留心繪事,所謂‘吳裝山水者尤為得意焉。左右司滿后,閑居武林,不求仕官,日從事于畫,心愈好而技愈進?!盵10](p.188)高克恭在左右司郎中任滿以后,仕途上的失意與不順,迫使他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繪事上來,大德年間九月,高克恭為仇遠作《山村隱居圖》,趙孟兆頁為其題跋云:“彥敬所做山水,真杜子美所為元氣淋漓者耶!”[6](p.429)處在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這樣一個閑職上,對于宦海浮沉了幾十年的高克恭來說,此時的仕途失意反而是其內(nèi)心歸于平靜的契機,他將心中多年求道至學(xué)之所悟、宦海浮沉之所感都移植到了他的繪畫之中,這或許就是趙孟兆頁從他的繪畫中所品出的“元氣淋漓”之味。高克恭閑置期間,與趙孟兆頁及其在南方的故交好友交往甚密,他曾經(jīng)寫詩懷念趙孟兆頁,詩云:“梅花又結(jié)青青子,幾度思君不見君?!盵11](p.300)兩人相似的宦海經(jīng)歷也促使二人對待書畫的態(tài)度頗為相通,所以“藝道相合”,“藝”含“志”“道”成為他們共同的主張。
鮮于樞,大都人,官至太常典簿。趙孟兆頁與其在杭州相識,后趙孟兆頁宦游南北與之交往甚密。鮮于樞仕途坎坷,求志之路受阻,多次受到舉薦但都無果而終,他內(nèi)心淤積的激憤之情恰恰說明了他的“道用”思想及渴望用世之心,趙孟兆頁也看出他一身襟抱未曾開的激憤之情,他在《哀鮮于伯幾》中言:“氣豪聲若鐘,意憤髯屢戟?!盵6](p.46)鮮于樞仕途受阻后,便營建困學(xué)齋,“困學(xué)”之名也是鮮于樞用儒家用行舍藏的理論聊以自慰的方式,真正讓他平靜的,是書畫技藝對他求志之心的轉(zhuǎn)移和替代。鮮于樞與趙孟兆頁多次在困學(xué)齋品賞書畫,二人同觀《思想貼》,趙孟兆頁在《哀鮮于伯機》言:“刻意學(xué)古書,池水欲盡黑。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盵6](p.46)趙孟兆頁的影響進一步促使仕途失意的鮮于樞將自己的求志之心轉(zhuǎn)移到書畫上,使書畫從技藝之事提升為融合了“道用”思想的藝術(shù)。周馳跋其書《御史簌》云:“伯幾負氣雄勁, 以一代人物自許, 今傳世者獨其書而已?!盵12](卷一)“以書傳世”或許是鮮于樞一生所求,是其“道用”思想的另一種實現(xiàn)方式,是對“藝道相合”思想的闡釋。所以,書畫也就成為當時失意文人求志理想的承載體,是他們“道用”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將入世用志之理想移植到書畫藝術(shù)上,是北方大都文臣所經(jīng)歷的心路歷程,是藝道相合的又一種實現(xiàn)途徑。
綜上所述,趙孟兆頁出仕大都以后,與北方士人的交往折射出了他們普遍的心態(tài),即“游藝志道”。他們繼承了“游藝志道”的內(nèi)涵,同時又融入了新的內(nèi)容。北方文臣對于“志道”思想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修身養(yǎng)性,內(nèi)向型的“志道”傾向。另一個是治國平天下,外向型的“志道”傾向。前者強調(diào)為己,后者強調(diào)為用。這種“道用”的思想與北方文臣所積累的文化素養(yǎng)和所處的職官權(quán)位關(guān)系密切,他們以宗經(jīng)的方式來實現(xiàn)為己的內(nèi)向型的“道”,然后將所涵養(yǎng)的經(jīng)學(xué)要義放在“有用”的層面去推崇,從而通過自己的政治權(quán)位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理想。在這種“道用”思想的影響下,“游于藝”的思想也出現(xiàn)了革新,古之“六藝”變成了詩文書畫,而游于詩文書畫的北方文臣將之作為一種悟道的手段,“游”是參悟體道的過程,是物我相合的過程,這也直接促使了趙孟兆頁及元初北方文臣形成了“藝道相合”的思想?!八嚨老嗪稀币环矫嬉笏囆g(shù)融入士人的品格性情;另一方面,又要求藝術(shù)融入士人的“達濟”之志,提升詩文書畫氣質(zhì)格調(diào)。趙孟兆頁及北方文臣治國用世思想的受阻,將“道用”的理想與志趣移植到書畫藝術(shù)上,詩文書畫成為其理想志趣的載體。這就是趙孟兆頁及北方文臣“游藝志道”心態(tài)的內(nèi)涵所在。
[參 考 文 獻]
[1]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2]郝經(jīng).陵川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王惲.秋澗集[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
[4]張之翰.西巖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李修生.全元文 [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趙孟兆頁著,錢偉疆點校.趙孟兆頁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7]任道斌. 趙孟兆頁系年[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8]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 [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鄧文原.巴西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楊鐮.元代文學(xué)編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錢熙彥.元詩選二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陶梁. 紅豆樹館書畫記[M].清光緖刻本.
(作者系南開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洪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