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金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is an abbreviation of three folk carvings with Anhui style (wood carving, brick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in ancient Huizhou region.
In this paper, five expression methods of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are described, with a view to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to learning skills of Three Carvings of Huizhou, further carrying forward and improving.
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其內(nèi)容廣博深邃,有整體性、系列性等特點。它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面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民間經(jīng)濟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與敦煌學、藏學一起被譽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而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三雕則是指在古徽州的區(qū)域內(nèi),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磚雕、石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筆者曾撰文 ,對徽州三雕的歷史淵源、嚴峻現(xiàn)狀、繼往開來、表現(xiàn)手法、手工精粹和傳承創(chuàng)新六個方面進行了粗淺的探究。本文擬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技藝實踐與感悟積累,對徽州三雕的五種表現(xiàn)手法進行闡述,意在通過拋磚引玉之舉,引起業(yè)內(nèi)人士對徽州三雕技藝重視切磋,進而傳承提高。
一、徽州三雕工藝與中國國畫的觸類旁通
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徽州三雕自問世以來,通過工匠們的辛勤勞作、刻苦鉆研和不斷積累,采用平雕、浮雕、圓雕、透雕和線雕等各種手法的演繹,使三雕工藝漸成體系,向精深發(fā)展,并日臻成熟??v觀三雕工藝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間工匠們悟性的不斷增強、技藝的不斷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中國國畫中的藝術精髓,并將它借鑒和移植于三雕工藝之中。
中國國畫素有“一墨分五色”之說。墨即是色,它本為一色,但通過畫者的水暈調(diào)配和運筆的輕重緩急,可將一色表現(xiàn)成焦、濃、重、淡、清五種不同的顏色,通過不同顏色的搭配組合,可將一幅作品打造得或氣勢磅礴,或行云流水,或動中有靜,或靜中求動,一張白紙上能做盡文章。三雕工藝創(chuàng)作,雖不在紙上做文章,也無墨色可調(diào),但通過長期的勞作和參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了國畫表現(xiàn)手法的啟發(fā),工匠們可以在有限的磚、木、石材料上,運用各種雕刻刀工,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來,這也是不同工藝或流派之間的觸類旁通,殊途同歸。
二、徽州三雕工藝的五種表現(xiàn)手法
徽州三雕,重在刀工。明清時期,徽州三雕藝術發(fā)展最為鼎盛,其佼佼者的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能夠做到執(zhí)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xiàn)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nèi)容與風格統(tǒng)一。
筆者自幼從師學習木工,后又涉足磚、石雕刻。在幾十年的雕刻創(chuàng)作生涯中,遠離浮躁 ,清靜心靈,在孤獨和清貧中,整日手握刻刀,與磚、木、石默默對話,在研發(fā)創(chuàng)作出一批三雕精品的同時,吸取前人精華,通過提煉升華,總結出了三雕工藝的五種表現(xiàn)手法。即:疏密沖點法、凹凸比較法、陰陽表現(xiàn)法、遠近透視法和粗細加線法。
1.疏密沖點法:沖點是雕刻中的基本刀法,在具體運用時,要按作品的題材立意和欲想達到的效果,決定疏密沖點的位置或部位,人為地加沖和點綴。該疏則疏,凡密必密,疏密相間,把握有度,使得平面材料彰顯立體感覺,變得豐富多彩而具有美感。
2.凹凸比較法:是指根據(jù)作品的設計圖案和背景,通過巧妙的凹陷刀法,將作品局部凸出的勢頭,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自然過渡到無限的想象空間之中,能使小作品產(chǎn)生大視野,給人以一種一望無盡的感受。它在突出作品背景效果時常被采用。
3.陰陽表現(xiàn)法:是指把作品所需部分,分層、分面、分角度剔除或保留,以陰突陽,以陽顯陰,陰陽結合,以此來增強作品的立體真實感,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從而達到回歸自然的效果。
4.遠近透視法:是指面對作品錯綜復雜的畫面,要有條有理的交代清晰,不論遠觀近視,都使作品的圖案露顯適當,隱蔽自然,以三維立體視角,把人引入到自然深處。
5.粗細加線法:是根據(jù)作品的布局需要,把靜止的畫面準確加上或粗或細的線條,使之大中有小,小中見大,從而給人帶來一種歡快愉悅的動感。
以上五種方法,采用的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運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準確處理好矛盾的雙方,使之雖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但可互為依存。五種方法中的疏與密、凹與凸、陰與陽、遠與近、粗與細,都是互相排斥的一對矛盾,按道理它們不能同時相容。但在三雕工藝上,創(chuàng)作者如能將它們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之中,采用辨證的思維,完全能夠?qū)α⒌碾p方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進而運用日積月累的雕刻刀法,隨心所欲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時代作品來。
三、徽州三雕作品創(chuàng)作心得
2000年,筆者用了近一年的時間,雕刻了一幅取自中國著名歷史典故《三顧茅廬》的大型木雕掛件 。作品精心取材,選用了一塊長90厘米、寬60厘米、厚4厘米的名貴樟木。為突出作品的主題和時代特征,在背景布局上,采用了自然的松、竹為依托,并配以亭閣水榭為點綴;而孔明的廬舍周圍,附有木柵,顯出鄉(xiāng)土氣息。整個畫面的處理,先運用凹凸比較法、遠近透視法,用鏤空的刀工,突出松竹和亭閣水榭,用純熟的刀工,刻畫出松樹枝繁葉茂,翠竹郁郁蔥蔥,亭閣輪廓清晰,水榭小巧玲瓏。而人物和馬匹的塑造上,則采用了陰陽表現(xiàn)和粗細加線等方法,通過平、浮、圓、透和線雕等多種手段,使劉、關、張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上門求賢的意境被充分地表露出來。而廬舍內(nèi)的孔明,則手執(zhí)羽毛扇,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更是唯妙唯俏。而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作品通過反復準確使用粗細加線法,將人物的衣冠髯須以及馬鬃雕刻得細如針線,清晰可見。可以說,這幅木雕精品,已將徽州三雕工藝中的木雕技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構思大型石雕掛件《徐霞客黃山游記》時,筆者在選材上頗費心思,選用了著名的黟縣青大理石。該種材質(zhì)色澤亮細,紋路清晰,在這種石質(zhì)上雕刻,對工匠的手工技藝有很高的要求,是很大的考驗。石材規(guī)格為長80厘米,寬50厘米,厚3.5厘米。整個畫面布局上,突出了黃山的奇松、怪石和云海,并以此為背景,烘托出我國古代大文學家、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天下和對黃山的無限敬仰之情。在3.5厘米厚度的石材上,筆者通過反復使用凹凸比較和遠近透視的手法,用嫻熟的深浮雕刀工,將整個畫面半立體鏤空,先是在其中的3厘米厚度上,勾勒出黃山四絕中三絕(奇松、怪石、云海)的基本輪廓。再用陰陽表現(xiàn)手法,剔除、鏤空畫面的不需之處,輔之以粗細加線的手法來突出人物肖像,然后采用疏密沖點手法把整個畫面烘托得山峰氣勢磅礴、脈理清晰,飄突的云海隱現(xiàn)分明、動中有靜,迎客松蒼勁挺拔、巍然而立,妙筆生花雋秀麗容、立于石中,再加上布衣土鞋的古代旅行家形態(tài)逼真、活靈活現(xiàn),一幅“登黃山天下無山”的佳作呼之而出。這幅力作對外展出,曾有人欲出高價買下收藏,但筆者不為利所動,將其置于金星民間博物館內(nèi),以供游人欣賞。
以上是筆者通過幾十年的從藝生涯,探索總結出的徽州三雕工藝的五種表現(xiàn)手法。這五種方法可獨立成章,分別運用,也可互聯(lián)互通,綜合利用,其間可分可合,關聯(lián)依存,融會貫通。五種方法各由一對矛盾組成,是相互對立排斥的兩個方面,但只要理解到位,處理得當,完全可以使它們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按照唯物辯證法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觀點,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和最高境界。聯(lián)想到三雕工藝的創(chuàng)作,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潛心鉆研,嘔心瀝血,完全可以使這五對矛盾在特殊形式下,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其作品就能升華至理想的藝術境界——和諧。
徽州三雕工藝的制作,關鍵是用心。正所謂用筆運刀、刀隨意動,藝從手出、手隨心來。心能靜下來,心靈才能升華,作品也就能不斷長進,漸富藝術水準。一句話,如果沒有辛勤的磨練過程,則根本無法達到藝術的精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