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信息化教學及其特征,從信息化教學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及重構出發(fā),提出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構建多元化角色,實現(xiàn)從理論灌輸者向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從局外者向參與者的轉變,從傳輸者向設計者轉變,從教育者向學習者的轉變。
【關鍵詞】信息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角色轉變 ?多元化角色構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C-0032-02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力地推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層變革,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全新挑戰(zhàn),為教育創(chuàng)新和跨越式發(fā)展提供了嶄新空間,以信息技術特別是寬帶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為強大支撐的新一輪學習革命已見端倪。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除教師、學生、教材等傳統(tǒng)教學過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也正面臨和經歷著信息化教育的機遇和挑戰(zhàn)。教學信息化發(fā)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角色受到信息化的沖擊,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變化。
一、信息化教學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學是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生借助現(xiàn)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它主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中采用計算機和網絡教學,形成“教師+學生+計算機(網絡)+課件”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教育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新特征。
二、信息化教學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及重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基礎性學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承擔著傳播和貫徹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責任。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秉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權威者的角色控制著整個課堂,在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成績的評判上占據絕對的主動權,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政治知識和政治結論,不敢發(fā)表主見、質疑教材、探索研究,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被壓制甚至扼殺。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實效性不強,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帶來了新的革命,從教育目標到內容,從過程到方法,從策略到手段,無一不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并呈現(xiàn)出了新的時代特點。
(一)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
與傳統(tǒng)課堂單純講授教學相比,信息化教學使多種信息技術被運用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使原本生澀難懂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易于理解。如教師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和視頻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使課堂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也便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還可以利用網絡輔助平臺延伸課堂教學,進行網絡答疑、網絡問卷、網絡測試等,既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F(xiàn)在還可以通過移動技術利用智能手機、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進行交互式教學,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真正實現(xiàn)學習無處不在。
(二)教學內容更加充實、豐富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思政課堂的時空限制;開放式的學習方式,使教學內容不在拘泥于教材和教師,而顯得更加立體與充實。加上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的,經點擊、放映進行講解,不必板書,這樣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書寫時間,用于充實教學內容,使之更加豐滿。
(三)學習方式向多樣化、個性化和自主性轉變
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網絡課堂、虛擬學校、遠程教育豐富了學生獲取政治理論信息的渠道和場所,也大大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政治理論知識呈現(xiàn)和傳遞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集體教學、單一化學習和被動式接受朝個性化教學、多樣化學習和自主性轉變,學習內容也打破原來強調的以學科為基礎的學術性結論,轉變?yōu)榭鐚W科、多學科的關聯(lián)內容的學習和探究,理解性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性學習逐步成為信息化時代學習方式的趨勢。
(四)師生關系的變化
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良好師生關系是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思政理論課本身性質的影響,思政課教師憑借知識資源獲得教育權力和威嚴,形象嚴肅、刻板,課堂上高高在上,形成命令和服從的師生關系,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關系緊張、分立,教學收效不高。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教師的專業(yè)權威性逐漸被打破,互聯(lián)網的非歧視性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人與人在教育權利和尊嚴上的平等,如同韓愈在《師說》中提出的“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交往日趨向平等、和諧與寬容,師生關系由分立、依賴走向合作與平等。
因此,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如果不敢正視信息化給思想政治課堂帶來的新變化和新特點,依然固守于傳統(tǒng)的角色,把自己單純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控制者、教學的管理者、學生的塑造者,那么是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新要求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多元化角色的構建
教學信息化的目的不僅僅是單純地使用信息技術媒體,還包括運用現(xiàn)代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系統(tǒng)地設計教學過程,其中觀念的轉變是教育思想實踐的關鍵所在。因此,要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時代要求,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以多元化角色呈現(xiàn)課堂。
(一)理論灌輸者向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促進者轉變
“重理論灌輸,輕學習過程”是思想政治課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教師往往扮演的是知識和真理的代言人與灌輸者的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時間太短,缺乏了解和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探索活動極為貧乏,教師包辦了學生的學習。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打破了這種封閉的狀態(tài),開放、多元的網絡資源使學生獲取政治理論知識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目的,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如果教師還固守課堂教學管理中的“獨奏者”的作風,不僅會限制學生的視野,而且抹殺其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影響到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本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的過程,教師不應該成為其阻礙者,而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引導和推動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去獲取、開發(fā)、收集、識別、篩選、判斷并利用有價值的網絡課程資源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學生在親歷、體驗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程序、方法、技術,養(yǎng)成自我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二)局外者向參與者的轉變
課堂教學的信息和情感不是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輸,而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師生之間雙向傳輸的過程。信息化教學不僅豐富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手段,拓展了學生的政治認知范圍,也改變了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方式。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弱化教材的權威性及教師一言堂的地位,充分尊重教學雙方的內部情感體驗,以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實現(xiàn)真正自由的師生對話、交流和互動。這必然要求思政課教師懂得關懷的藝術,改變從理論到理論的冰冷說教,利用信息化資源和手段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不斷喚醒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融洽、和諧的課堂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自由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習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傳輸者向設計者轉變
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下的思政課教師只是課程的忠實的執(zhí)行者和實施者。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不應該滿足于傳遞現(xiàn)成的教材教學內容,而更應該成為獨特的創(chuàng)造者、設計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信息化無疑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提供了技術和設施的支持,使信息技術和課程內容實現(xiàn)真正的融合。如利用幻燈與投影、照相機與掃描儀、電聲設備(錄音、語言實驗室)等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多樣、鮮活、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查找、獲取和處理各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
(四)教育者向學習者的轉變
教師本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非學無以廣才,非學難當重任?!彼颊碚撜n教師應自覺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結合自身工作性質,學以致用,學長相知,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知識閱歷成為一名合格的靈魂工程師。
總之,信息化時代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理論的重大革新,教師角色轉變成為必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從傳統(tǒng)教育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信息化時代的挑戰(zhàn),充分認識信息化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呈現(xiàn)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方明建.基于問題的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李煥勤.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信息素養(yǎng)內涵分析[J].消費導刊,2010(1)
[3]周旺東.論新形勢下思想政治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
【作者簡介】袁玉芳(1976- ),廣西桂林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黨建研究。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