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憲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史的傳統(tǒng),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倍饭龠€有所謂記言、記事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逼鋵?,言與事要嚴格區(qū)別開來,是很難的,因為實際上往往是事中難免有言,言中亦可見事,故所謂左史、右史之分,不過是大體上有所區(qū)別而已。難怪《禮記·玉藻》卻謂“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亦稱“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與《漢書·藝文志》所說恰好相反。
不管是左史記言,還是右史記言,其所記之言都是經過史官加工過的文言,并非原生態(tài)的口語。且不論“佶屈聱牙”的《尚書》記言古奧艱澀,拗口難讀,連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自認“于《書》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觀堂集林》卷二《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即便是后世史書之記言,也與當時口語有別,或多或少呈現(xiàn)出言文分離的特點。試想,古無錄音機,古人究竟是怎么講話的?今人只能通過古籍中書面語言的記載去領會、揣想而明其大概,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然而近讀《誠意伯文集》附錄劉基之子劉仲璟所撰《遇恩錄》,對此有了新的認識,仿佛有豁然開朗之感。
劉璟字仲璟,乃明代開國元勛誠意伯劉基次子,史載其“弱冠通諸經”。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閣門使,當?shù)叟R朝時,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闕疑者,隨時糾正,可見是頗得洪武帝朱元璋信賴的近侍。
朱元璋出身寒微,艱苦備嘗,深諳人生況味。他金戈鐵馬、出生入死十五年而一統(tǒng)天下,更深知江山得之不易,保之更難。為了永保朱氏政權代代相傳,他不僅替自己的“龍子龍孫”深謀遠慮,希冀他們“享無窮天下”;而且對那些元勛大臣的后代也寄以厚望,關懷備至,策勵他們“享無窮爵祿”。據(jù)《明史·劉基傳》記載,朱元璋老年時,每于歲末年初將開國功臣劉基之子仲璟、章溢之子允載、葉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機召去京師,接見于便殿,“燕語如家人”,款款而談,既表親切,亦加教誨。時正年少的劉仲璟身受皇恩,感激莫名,乃筆錄歷次被接見時親聞之“圣旨”而成《遇恩錄》,為后世留下了一部值得珍視的朱元璋口語實錄。應該指出,《遇恩錄》具有“原生態(tài)”、語錄體、口語性等特點,既忠實可信,又生動有趣,還給后人以諸多啟示,遠勝于那些裝模作樣的史籍。
所謂“原生態(tài)”,是指作者身在現(xiàn)場,親手筆錄,原原本本記載當朝皇上的“圣旨”,不曾也不敢作任何加工修飾,幾近傳真地錄下了朱元璋的歷次接談。其記錄看似粗糙,實則忠實地保存了原始面貌,因而我們今天從《遇恩錄》中尚可窺見當時的一些情狀。
《遇恩錄》純記朱元璋講話,是實實在在的語錄體。朱元璋所講為口語,劉仲璟所記亦為口語,句句實錄,生動傳神,真實可信,堪稱絕妙語錄。
且觀若干片段,以見其妙:
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十五日早,仲璟、胡伯機于奉天門見,欽蒙圣旨:到歇處去,每日來見?!ブ迹耗闳缃衲昴陙硪姡腋魅伺c你鈔一百錠,做盤纏回去。十七日早朝,謝恩奉天門。宣諭:你如今回去,尋師問友,但是有見識人,師問于他。你學得高了,人皆師問于你,便不做官也高尚了。你每父親都是志氣的人,說的言語都說得是,人都聽他。那時與我安了一方,至有今日。我的子孫享無窮天下,你老子的子孫享無窮爵祿。男子漢家學便學似父親樣做一個人,休要歪歪搭搭的過了一世。你每趁我在這里年年來叩頭。你每還是挨年這歇來。你每小舍人年紀少,莫要花階柳市里去。你父親都是秀才好人家,休要學那等潑皮的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二月二十四日,同胡伯機、章允載、葉永道于奉天門早朝欽奉圣旨:教他每日日隨班朝見,過節(jié)了著他回去。二十五日早朝,奉天門再面見,欽奉圣旨:……每人與他伍錠鈔過節(jié)。你每這幾個也年紀小里,讀書學好勾當。你每學爾的老子行。我來這里時,浙東許多去處,只有你這幾個老子來到,如今也只有你這幾個。每每和那士大夫翰林院說呵,也只把你這幾個老子來說。你每家里也不少了穿的,也不少了吃的。你每如今也學老子一般般做些好勾當,鄉(xiāng)里取些和睦。你每老子在鄉(xiāng)里不曾用那小道兒捉弄人,他與人只是誠義,所以人都信服他。大丈夫多是甚么做,便死也得個好名。歪歪搭搭死了,也干著了個死。葉景淵雖然這般死,他死在官,我也常念他。劉伯溫他在這里時,滿朝都是黨,只是他一個不從,吃他每蠱了。他大的兒子,這小的也利害不從,他也吃他每害了。這起反臣,都吃我廢了,墳墓發(fā)掘了。那胡仲淵,他若早依著我說,也不到這上。他只性緊了些。恁父親到是有見識人,便做先吃些虧,到底也得個好名。……圣旨:我年時不筵席了,這鈔你每將去,買些酒吃過節(jié),再見我了去叩頭。
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月……十八日晴,早朝奉天殿,再于武英殿面見……叩頭,欽蒙宣諭:你家去種田的種田,有莊佃的使佃仆,有伴當?shù)氖拱楫?。你每還好學里,一日便學三句,學到四五十歲也好了。你每父親便吃些虧呵,如今朝廷也留個好名?!湃罩x恩辭奉天殿,再于奉天殿御道東邊面見,欽奉圣旨:你每回去行著好勾當,休污了父親的好名!……你每大的教著那小的,學著父親每行去?!?/p>
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初四于華蓋殿面辭,欽蒙賜鈔;再于奉天門左暖房內謝恩,欽奉圣旨:恁每回去,至誠著,恁老子都是君子人。這章三益是個善善良良一個老兒,回家去好好的死了。劉伯溫他父子兩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我只道他老病,原來吃蠱了。這胡仲淵他鄉(xiāng)里都信服他,與我?guī)⒃S多人來。只他那大的子不才,他在金齒呵,等他在那里?!露找娮嗦?,欽奉圣旨:這是劉伯溫的兒子?!业芥闹輹r,得了處州,他那里東邊有方谷珍,南邊有陳友諒,西邊有張家。劉伯溫那時挺身來隨著我。他的天文別人看不著,他只把秀才的理來斷,到強如他那等。鄱陽湖里到處廝殺他都有功。后來胡家結黨,他吃他下了蠱。只見一日來和我說:“上位,臣如今肚內一塊硬結怛(按:同“疙瘩”),諒著不好。”我著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來宣得他兒子來問,說道脹起來緊緊的,后來瀉得鱉鱉(按:同“癟癟”)的,卻死了。這正是著了蠱!他大兒子在江西也吃他藥殺了。如今把爾襲了老子爵,與他五百擔俸。回奏:……襲封伯爵的事,哥哥有兒子在。欽奉圣旨:他終是秀才人家孩兒知禮,熟大功爵,讓與哥的兒子,好呵!……二十四日謝恩,就往所賜房,欽奉圣旨:你如今休去,我也與你個小職名兒,與朝廷辦些事。……二十五日欽奉圣旨:我考宋制,除爾做閣門使。夜來翰林院考了,這衙門正似如今儀禮司一般。不著你管儀禮司事,只要跟著駕,但是我在處,爾便有著傳旨意發(fā)放事呵!……二十八日欽奉圣旨:著記事有不是我口里說的說話,他每胡添上時,爾便來說。
讀罷以上幾段朱元璋講話的口語實錄,仿佛穿越回到600多年前,身臨其境地恭聽一位老人與晚輩下屬話家常。聲聲在耳,語語明白,一聽便懂,毫無理解障礙。深長思之,頗有心得,竊以為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首先是社稷在胸,念念不忘保江山。朱元璋作為明代開國皇帝,君臨天下,可謂日理萬機,但仍不顧繁忙擠出時間,于歲末年初接見已故功勛大臣的子弟,既展現(xiàn)對功臣故舊的嘉獎與緬懷,又借此機會對后代晚輩進行非常必要的訓誨。其根本意圖在于安社稷,保江山,夢想朱氏天下萬代傳。朱元璋對此毫不諱言,故公然宣稱“我的子孫享無窮天下,你老子的子孫享無窮爵祿”。這不禁令人想到,秦并天下后,秦王號稱“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由此看來,朱元璋與1600多年前的秦始皇是心氣相通的。其實非特朱氏如此,大凡專制時代奪得政權的開國君主亦多如此。
其次是語重心長,訓誨有方。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竟不失長者之風,苦口婆心地與年幼的臣下子弟話家常。尤為難得的是,其訓導著重在教他們怎樣做人,亦即從“為人”的高度,給下一代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導他們以德高望重的父輩為榜樣,胸懷大志,好學向善,自尊自強,品正行端,做一個堂堂正正、人皆敬重的“男子漢”、“大丈夫”;告誡他們千萬不要“歪歪搭搭”過一世,辱沒了父輩的英名。與其說這是所謂“圣旨”,毋寧說是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其用心可謂良苦,其話語則發(fā)人深思,頗堪玩味。
再次,從散文的角度看來,《遇恩錄》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古代口語實錄。由于條件特殊,實錄皇上之言,不許“胡添”,不可潤色,更不得刪改,否則便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腦袋的。這就不難想象,劉仲璟在實錄時定然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以致其中不少方言土語乃至重復之言都如實照錄。其實這正成就了它非比一般的真實可信和非比尋常的價值?!队龆麂洝份d錄了600多年前的古人(還是非比常人的皇帝)所說的話,實際上并非如人們想象中的滿口之乎者也,而是和我們今天所講的口語差不多。不信請看,朱元璋口中的“歪歪搭搭”、“挨年這歇”、“硬疙瘩”、“緊緊的”、“癟癟的”等方言土語,不是至今仍活在一些江南地區(qū)人們的口頭么?值得一提的是,自《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體以來,語錄之作,綿綿不絕。但像《遇恩錄》這樣通俗自然,未加雕琢,雖歷經600余年而仍鮮活可誦的口語實錄卻不多見。即便從這個意義說來,《遇恩錄》所載的朱元璋口語實錄也是值得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