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君
據(jù)《新聞晨報》報道,1月11日,上海市嘉定區(qū)的一所民辦學校舉辦“孝敬文化節(jié)”,其中一項內容是現(xiàn)場跪拜父母。800多名學生集中在大廳里,站成四排,在《孝親敬老歌》和《跪羊圖》的背景音樂中,向自己的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禮(見本頁圖片),然后跪行至父母面前聆聽教誨,父母與孩子促膝互動交流。學生還在父母的頭上拔下一根白頭發(fā),作為永遠留念。儀式上,學生和家長淚流滿面,場面感人。
這樣的新聞每次見諸報端,都會引來巨大爭議。在當今社會,跪拜這種儀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一點可取之處也沒有?目前輿論各執(zhí)一詞。
反方:“跪拜”不可取
近年來,不少中小學都在搞這種磕頭、痛哭的感恩教育,其中,跪拜是比較常見的環(huán)節(jié)。學校希望通過這種“儀式感”很強的教育,讓學生心靈接受洗禮,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而參與其中的家長,也常常被這種氛圍所感動,認為活動教育效果很好。
但是,這種方式所取得的效果真的很好嗎?許多人不這么認為。
著名作家、文化學者葉開對此進行了批評。他認為,人和人之間,包括父子、母女之間,其正常的關系是相互尊重,是將心比心的理解和溝通,而不是依靠類似搞活動、作秀等方式,來強行推廣所謂磕頭、膝行這樣非人性的禮教。他說:“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有各種方式表達,但不是這種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p>
在我國古代,天、地、君、親、師皆可拜,而跪拜就意味著以犧牲尊嚴的方式,去表達對處于等級上位者的尊敬。這是一種體現(xiàn)尊卑與等級觀念的極端方式,突出的是受拜者的高高在上,體現(xiàn)的是下跪者的自我矮化。這種方式與現(xiàn)代文明格格不入,被視為文化糟粕。
早在辛亥革命時期,跪拜禮就已被逐漸取消了?!拔逅摹毕荣t們曾對跪拜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和奮力的摒棄,并大力提倡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現(xiàn)代文明禮儀。沒想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還有一些學校在教孩子下跪,真有點“開歷史倒車”的意味。
有評論指出,以“弘揚孝道”的名義讓學生跪拜,哪怕場面十分感人,終究讓人覺得有點變味。在這樣一個集體場合,究竟是出于真心的感動,還是源于集體行為的情緒裹挾,值得思考。真正的教育離不開人格教育和心靈教育,學校有責任豐富孩子的人格和心靈,但這種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滲透,而不能指望一次行為作秀就達到目的。因此,這樣的跪拜方式,傳導到孩子身上的正能量到底有多少,教育意義究竟有多大,恐怕不能過于樂觀。
對孩子開展孝道教育,應該詮釋孝道的真正內涵,引導孩子在生活的常態(tài)中學會孝敬父母長輩,讓孝道變成孩子與父母間人倫情感交融的良性互動,而不是把孝道教育變成一種符號或儀式。如果學校只是對古代陳舊的做法進行簡單復制,動輒讓孩子下跪,哪怕初衷多么美好,總難免會落入教育模式化與文化傳承儀式化的窠臼,不但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相悖,還是欠缺教育智慧的體現(xiàn)。
正方:能否多一份理解與寬容
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親情危機、道德滑坡的現(xiàn)實語境下,跪拜父母究竟為不為過?目前存在一定爭議。有評論認為,對于父母的付出,現(xiàn)在許多孩子總以為天經地義,感恩意識匱乏,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借助“跪拜父母”這樣一個古樸而莊重的形式,可以喚醒學生的孝心和感恩之心,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對此,為何要揮舞大棒加以斥責呢?
傳統(tǒng)孝道文化中確實有糟粕,譬如以傷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為代價的孝道,理應堅決摒棄,但跪拜不同,作為一種古樸的禮儀,其蘊含著一定的象征意義,不應完全等同于“卑躬屈膝”,也不能完全理解為“侮辱人格”。
古代之禮用于規(guī)范行為、約束人心,如今某些學校借助這一禮儀,用于培養(yǎng)孝道,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儀式教育”,其象征意義遠大于行為本身?;蛟S,一次磕頭對孩子的影響微不足道,但置身于這樣的“場景”和“氛圍”中,許多孩子都會觸景生情,增強孝敬父母的自覺性。
許多人沒有經過深入了解,就不加思索地批評學校,不外乎認為“孝道不應在乎形式,而應注重內心”,但這樣的邏輯本身就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圖騰或道德秩序,都要借助某種形式表達實體的內容。跪拜只是孝敬父母的形式之一,如果沒有形式,孝的實質性內容又用什么來承載?據(jù)媒體報道,該校開展孝道教育,舉辦“孝道文化節(jié)”,“跪拜”僅是其中一項,是眾多孝道教育活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校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次“孝親敬老”的機會,讓孩子集體跪拜父母,表達的正是孝道的內涵,這難道有很大錯誤?
當然,并不是行了跪拜之禮就是孝,不行跪拜之禮就是不孝。廣義上說,德育的效果無法用人數(shù)、分數(shù)進行量化,學校的教育在于制造一種可能,提供一種讓學生皆可參與、獲得教化、收獲感動的情景。在孝道教育中,只有首先樹立起“孝”的標桿,才有利于日后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
此外還有一點,與其說眾人對跪拜儀式提出質疑,不如說人們對當前的教育生態(tài)產生一種焦慮。近年來,但凡教育界有一點“風吹草動”,總會牽動社會的神經。對教育進行監(jiān)督沒有錯,但也要注意分寸,大肆批評乃至謾罵,都不利于學校的辦學,不利于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對于該校舉辦跪拜父母的儀式,筆者覺得不應過分苛責,不必吹毛求疵,而應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允許學校做出一些可行的探索。
思考: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點
經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組織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感恩體驗,可以讓他們在體驗中強化道德認知,增強感恩自覺,樹立正確的親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把感恩父母、回報社會當作美德和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跪拜父母還是給父母洗腳,所有的“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這個“內容”就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這樣的形式,的確不應過分苛責。
同時也要承認,無論是跪拜還是洗腳,這種隨手拾起傳統(tǒng)風俗“衣缽”的做法,確實暴露出學校在理念、方法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近年來,這種集體跪拜活動并不鮮見。一開展傳承孝道活動,就組織子女集體跪拜父母、給父母洗腳;一倡導尊師重教,就組織學生集體跪拜老師。如此一來,難免給人留下一種刻板、模式化的印象。于是每當此類活動出現(xiàn),“形式主義”“作秀”等批評就會鋪天蓋地而來。
不可否認,感恩之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實踐與體驗中逐漸養(yǎng)成的。孝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孩子葆有一顆恒久的孝心,并最終轉化為孝行。而孝心的培養(yǎng),則需要教育工作者運用當今社會普遍接受的理念,依托學生熟悉的生活方式,植入當今時代的孝道內容。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強化實踐,才能將傳統(tǒng)美德內化為道德修養(yǎng),外化為一言一行。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現(xiàn)實需要的正確做法。
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如何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去蕪存菁,在現(xiàn)代文明與社會素養(yǎng)中找到準確的啟蒙點,而不是盲目地從先人那里拿來照搬。
如何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點?許多學校其實已經進行了探索。例如:把孝道教育融入校本課程體系,從《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等傳統(tǒng)典籍中汲取孝道精華,培育學生正確的孝道觀;抓住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要求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親子互動,促使學生內心形成孝道自覺;根據(jù)學生身心特點,因時、因地制宜舉辦各種孝道文化教育,邀請專家作中華傳統(tǒng)美德講座,開展與“孝”主題相關的演講、征文及家務技能比賽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孝道價值取向。這些方式易于讓學生和家長接受,也能避免引來社會輿論的批判。
當然,學校還是應該正視批評的聲音,認真對照自身的不足。在開展孝道文化教育時,仔細甄別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劣,不盲目照搬,不輕易復制,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回歸教育本質,讓孝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形成常態(tài),讓孝道文化在現(xiàn)代文明中繼續(xù)閃耀光芒。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