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列
60例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張輝列
目的 探討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CSF)的危險因素及其臨床特征。方法 60例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 設為實驗組, 20例冠狀動脈血流正常者, 設為對照組, 入選患者均給予臨床指標常規(guī)檢查以及靜息心電圖檢查, 分析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危險因素。結果 實驗組體質量指數(BMI)為(27.89±3.99)kg/m2、血紅細胞指標為(4.73±0.52)×1012/L、尿酸水平為(325.9±83.99)μmol/L, 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左前降支為(41.47±9.43)幀、回旋支為(33.82±7.35)幀、右冠狀動脈為(35.62±8.27)幀、患者平均TFC為(36.97±8.94)幀, 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心電圖異常率為55%, 高于對照組異常率15%(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BMI、吸煙量和HHcy是影響CSF的危險因素。結論 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危險因素較多, 如:體重、尿酸水平等, 且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伴有心絞痛時容易產生靜息電位異常, 臨床治療時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冠狀動脈慢血流;危險因素;臨床特征
冠狀動脈慢血現象(CSF)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它是指患者在未出現冠狀動脈的擴張或痙攣的前提下, 出現胸口疼痛, 并且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僅表現出患者血流速度變慢癥狀[1]。這種疾病屬于臨床上比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的病變階段, 嚴重時甚至引起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嚴重患者甚至威脅其生命。因此, 臨床上研究積極有效的方法對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進行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探討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危險因素及其臨床特征。對2007年4月~2011年8月心內科收治的60例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心內科收治的60例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回顧性分析, 將其設置為實驗組, 男39例, 女21例, 年齡52~78歲, 平均年齡(62.8±10.2)歲, 發(fā)病到入院治療時間1~15 h, 平均時間(6.1±1.8)h;設置20例冠狀動脈血流正常者為對照組, 男11例, 女9例, 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3.7±11.3)歲?;颊呔衔覈哐獕悍乐沃改舷嚓P標準, 患者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張壓≥90 mm Hg;糖尿病診斷符合2014年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 患者對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有知情權。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 入選患者均進行冠脈造影前1 d對患者心率、血壓、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檢查。以橈動脈途徑采用Judkins法全方位對患者冠狀動脈進行診斷, 造影參數控制在25幀/s, 測量造影劑從左前降支(LAD)開口到心尖分叉處, 左回旋支(LCX)開口到遠端分叉處、右冠狀動脈(RCA)開口到后側支分出第一支血管處的幀數。采用校正的TIMI幀數, 然后將各支冠狀動脈的平均血流幀數>27幀則患者為CSF[2]。
1.2.2 治療方法 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將實驗組患者分為三組, 實驗1組患者每天口服5 mg瑞舒伐他汀(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90157), 1次/d, 連續(xù)使用15 d;實驗2組每天口服1片尼可地爾(浙江瑞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3022069), 3次/d, 連續(xù)使用15 d;實驗3組則采用實驗1組和實驗2組方案治療[3,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次研究中, 兩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血糖、血脂、凝血時間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體質量指數為(27.89±3.99)kg/m2、血紅細胞指標為(4.73±0.52)×1012/L、尿酸水平為(325.9±83.99)μmol/L,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左前降支為(41.47±9.43)幀、回旋支為(33.82±7.35)幀、右冠狀動脈為(35.62±8.27)幀、患者平均TFC為(36.97±8.94)幀, 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本次研究中, 實驗組心電圖異常率為55%, 高于對照組異常率15%(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常規(guī)檢查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常規(guī)檢查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尿酸水平(μmol/L)實驗組60 130.21±11.81a85.24±9.77a5.69±1.32a4.92±0.71a37.92±2.79a27.89±3.99b4.73±0.52b325.9±83.99b對照組20129.79±14.89 84.98±12.045.33±1.194.86±0.8338.32±2.6723.07±1.784.32±0.39286.43±79.82 t 0.1290.651-0.0400.1271.358-2.2806.4007.283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組別例數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血糖(mmol/L)血脂(mmol/L)凝血時間(min) BMI (kg/m2)血紅細胞(×1012/L)
表2 兩組患者各支冠狀動脈的血流TIMI幀數及平均幀數比較(, 幀)
表2 兩組患者各支冠狀動脈的血流TIMI幀數及平均幀數比較(, 幀)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平均TFC實驗組60 41.47±9.43a33.82±7.35a35.62±8.27a36.97±8.94a對照組2019.97±6.8213.73±6.6117.26±6.6816.99±7.12 t 6.935.834.9910.84 P<0.05<0.05<0.05<0.05
表3 兩組患者心絞痛時靜息心電圖變異結果比較(n, %)
2.4 本次研究中,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 BMI[OR=1.38, 95%CI:(1.0246, 1.8278), P=0.031]、吸煙量[OR=1.0067, 95% CI:(1.0025, 1.0109), P=0.0017]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OR=1.12, 95%CI:(1.1023, 1.1291), P=0.0014]是影響CSF的危險因素。
冠狀動脈慢血流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早在2002年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慢血流除了和年齡、性別、冠心病等關系密切外, 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還容易引起患者誘發(fā)心肌缺血、急性冠脈綜合征甚至會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等, 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
本次研究中,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 BMI、吸煙量和HHcy是影響CSF的危險因素, 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6]結果類似。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吸煙者平均的TIMI血流幀數計數、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的TFC明顯高于吸煙患者。患者長時間吸煙導致CSF的機制可能和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發(fā)生異常, 冠狀動脈發(fā)生痙攣等關系密切。其主要發(fā)生機制如下:微血管是冠狀動脈血流阻力的主要來源, 冠狀動脈血流和微血管阻力出現負相關性, 并且微血管纖維組織增生、中膜增生等病理發(fā)生改變, 從而增加了微血管血流阻力, 引起患者冠狀動脈血流速度下降。同時, 肥胖也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根據相關實驗結果顯示[7]:對于肥胖患者脂肪組織能夠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和生物活性介質, 如:瘦素、脂聯素等, 這些因子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引起動脈內皮發(fā)生損傷, 細胞遷移增殖以及脂質的沉積等, 從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此外,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HHcy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新的、重要的危險因素。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血漿H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并且這些研究也證實了HHcy所致引起的氧化應激反應損傷血管內皮功能可能存在CSF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為了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本文患者中更多的采用瑞舒伐他汀和尼可地爾藥物治療為主, 瑞舒伐他汀是臨床上使用較多的一線藥物, 藥物能夠有效的減輕CSF患者癥狀, 改善CSF, 其機制可能是由于瑞舒伐他汀能夠有效的抑制脂肪酸β氧化和刺激葡萄糖氧化, 能夠有效的改善糖酵解和葡萄糖氧化耦聯, 優(yōu)化心肌細胞提供能量。尼可地爾也是臨床上使用較多的一線藥物, 這種藥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能夠有效的減少細胞內的H+、Na+等離子的超載, 有效的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 從而能夠穩(wěn)定線粒體膜, 藥物具有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 有效的保護細胞, 并且減少血小板內環(huán)磷酸腺苷的含量, 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效的提高臨床癥狀, 緩解患者病情[8]。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實驗中病例數相對較少, 樣本容量僅有80例, 尚需要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 實驗中對患者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存在較大的人為誤差, 這些均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 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危險因素較多, 如:體重、尿酸水平等, 且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伴有心絞痛時容易產生靜息電位異常, 臨床治療時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1] 吳焱賢, 鐘建開, 陳玉映, 等.急診介入慢血流的發(fā)生及預后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關性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3, 33(3): 416-419.
[2] 鄒雪燕.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相關危險因素的初步探討.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 2010, 12(8):65-67.
[3] 劉占文, 任雪.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危險因素與臨床特征分析.求醫(yī)問藥, 2013, 11(5):52-53.
[4] 吳永輝, 吳立華, 任鳳學.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北京醫(yī)學, 2014, 36(5):347-349.
[5] 鄧松柏, 佘強, 肖俊.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及影響因素.中華高血壓雜志, 2009, 17(6):537-540.
[6] 郝增光, 楊曉紅, 王彥方, 等.76例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臨床觀察.慢性病學雜志, 2013, 14(2):101-103.
[7] Yucel H, Ozaydin M, Dogan A, 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nitric oxide and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Scand J Clin Lab Invest, 2012, 72(6):495-500.
[8] Salazar Vazquez BY, CabmLes P, Tsai AG, et al.Nonlinear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consequent to changes in blood Viscosity.Clin Hemorheol and Microcire, 2011, 49(1-4):29-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21
2015-03-05]
529386 廣東省開平市金雞鎮(zhèn)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