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 陳鑫 ,韓亞琴,練向陽 , 丁建平
(1、東臺市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東 臺224200;2、南通大學附屬東臺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東 臺 2 242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人體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統(tǒng)多臟器,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癥狀與體征,也可呈潛伏狀態(tài),還可通過胎盤傳給下一代,故危害極大[1]。梅毒的臨床診斷依靠流行病學史、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三方面信息。其中,實驗室檢查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診斷梅毒必不可少的依據(jù),也可用于療效觀察、判愈、判定復發(fā)或再感染。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和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是本院檢驗科開展的兩種梅毒實驗室檢查項目?,F(xiàn)將這兩種檢測方法的結(jié)果加以比較,分析其臨床意義。
1.1 標本來源 159例梅毒確診患者均為東臺市中醫(yī)院2013年1-12月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73例,女86例,年齡1d~80歲。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及分期均依據(jù)衛(wèi)生部于2007年修訂的《梅毒診斷標準(WS273-2007)》。
1.2 試劑與儀器 RPR試劑盒由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試劑由蘇州新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試劑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提供。EFFICUTA全自動樣本前處理系統(tǒng)及Anytest-2000型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儀均為蘇州新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產(chǎn)品。
1.3 檢測方法 RPR通過對血清的倍比稀釋,采用顆粒凝集試驗檢測其反應素滴度;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采用雙抗原夾心時間分辨熒光免疫法(TRFIA)測定患者血清中梅毒螺旋體抗體的含量。對于RPR陰性,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陽性但與臨床體征不符的可疑患者用TPPA確診;對于RPR≥1:8,梅毒螺旋體抗體含量≤5.0的患者,稀釋血清重新檢測,防止鉤狀效應的發(fā)生[2]。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試劑盒配備的說明書操作,試劑均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室內(nèi)質(zhì)控在控,儀器運行良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多組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F檢驗,兩組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RPR滴度不同梅毒患者梅毒抗體含量的比較 按RPR滴度的不同將梅毒患者分為RPR陰性、RPR<1:8和RPR≥1:83組,3組患者梅毒螺旋體抗體含量差異顯著(F=11.31,P<0.01)。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3組RPR滴度不同梅毒患者梅毒抗體含量的比較
2.2 先天性梅毒與后天性梅毒患者抗體含量的比較 159例梅毒患者中先天性梅毒患者41例,其中RPR陰性20例,陽性21例,其梅毒螺旋體抗體含量相互比較,差異顯著(t=2.37,P<0.05);后天性梅毒患者118例,其中RPR陰性38例,陽性80例,其梅毒螺旋體抗體含量相互比較,差異顯著 (t=5.25,P<0.01)。RPR陰性的先天性梅毒患者與后天性梅毒患者相比,抗體含量無顯著性差異(t=0.99,P>0.05);RPR陽性的先天性梅毒患者與后天性梅毒患者相比,抗體含量也同樣無顯著性差異 (t=0.64,P>0.05)。 具體結(jié)果見表 2。
表2 41例先天性梅毒患者與118例后天性梅毒患者抗體含量的比較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大量人口的流動,近年來梅毒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2004-2008年江蘇省梅毒報告病例數(shù)年均增長率在30%左右[3],而全國平均每年以52.7%的增長率增長[4]。本院連續(xù)三年檢測到的梅毒患者例數(shù)逐年增加,尤其是先天性梅毒病例數(shù)增長較快。因此,梅毒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義。
當人體感染梅毒螺旋體后4~10周左右,血清中可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抗類脂質(zhì)抗原的非特異性反應素和抗梅毒螺旋體抗原的特異性抗體。根據(jù)檢測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學試驗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血清試驗,包括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主要應用于梅毒的篩查和療效觀察[5]。另一類血清學試驗為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建議把該方法作為梅毒首選初篩試驗[6]。以往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因其具有較高的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7],且操作簡便快速,在臨床上應用較多[8,9]。隨著實驗室自動化檢測技術的發(fā)展,以鑭系元素銪為標記物的時間分辨熒光免疫技術(TRFIA)在臨床上得以開展。該方法與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 (TPPA)相比,敏感性和特異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還可根據(jù)熒光強度和相對熒光比值計算出待測抗體的濃度[10],實現(xiàn)了梅毒螺旋體抗體的量化檢測。
本資料結(jié)果提示,體液免疫在清除梅毒螺旋體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濃度的增加,RPR滴度會隨之下降甚至消失,說明高濃度的特異性抗體對梅毒螺旋體有一定的清除作用。RPR<1:8但非陰性的梅毒患者約占研究總例數(shù)33.33%(53/159),大多為隱性感染,臨床癥狀和體征不明顯。這部分患者的抗體濃度雖然高于組的患者 (t=2.44,P<0.05),但其含量還不能完全清除患者體內(nèi)的梅毒螺旋體。如果不接受徹底治療,仍有可能作為傳染源感染他人。
本資料中先天性梅毒患兒較多,占25.79%(41/159),多數(shù)是在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生產(chǎn)或體檢時查出,來本院確診或住院治療。結(jié)果提示RPR陰轉(zhuǎn)只與特異性抗體含量有關,與先天性梅毒還是后天性梅毒無關。無論是何種梅毒患者,當其體內(nèi)梅毒特異性抗體含量達到一定水平時,對梅毒螺旋體都具有清除作用。先天性梅毒患兒其抗體主要來源于母體,因此對梅毒孕婦的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對梅毒孕婦的抗梅毒治療不僅可以減少先天性梅毒的發(fā)生率,而且還可以減低早產(chǎn)兒及低出生體重兒的發(fā)生率,減輕先天性梅毒患兒的病情、改善先天性梅毒患兒的預后[11]。
本資料中的梅毒孕婦大多來自東臺周邊的偏遠鄉(xiāng)村或城市務工人員,產(chǎn)前檢查意識淡薄,對胎傳梅毒的危害性認識不夠,再加上部分醫(yī)務人員對梅毒母嬰傳播相關知識掌握薄弱[12],導致先天性梅毒患兒數(shù)量較多。因此要減少先天性梅毒的發(fā)生,一方面要加強孕產(chǎn)婦的健康教育,做好產(chǎn)前檢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另一方面要加強部分地區(qū)醫(yī)務人員關于預防梅毒母嬰傳播相關知識的培訓,切實做好對梅毒孕婦的檢查和治療工作。
綜上所述,梅毒螺旋體抗體具有保護性,隨著抗體含量的增加,RPR滴度會隨之下降甚至消失。因此,無論是先天性梅毒患者還是后天性梅毒患者,只要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使其體內(nèi)獲得高含量的抗體,均可增強其對梅毒螺旋體的清除能力。
[1]張學軍,陸洪光,高興華,等.皮膚性病學[M].第 8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79-186.
[2]陸正賢,李松華.ELISA檢測梅毒的鉤狀效應與RPR檢測梅毒的相互關系[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4):478-479.
[3]傅更鋒,還錫萍,丁萍,等.江蘇省2004-2008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策略研究[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10):1399-1402.
[4]馬紅霞,周運恒,楊藺,等.不同的梅毒血清學試驗方法檢測1808例血清標本結(jié)果分析[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2(12):1350-1352.
[5]吳勁松.RPR與TPPA檢測對梅毒診斷及療效的價值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2):416-417.
[6]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Discordant results from reverse sequence syphilis screening-five laboratories,United States,2006-2010[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11,60:133-137.
[7]Castro R,Prieto ES,Santo I,et al.Evaluation of an enzyme immunoassay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Treponema pallidum[J].Clin Microbiol,2003,41(1):250-253.
[8]田華.4394 例新生兒 HIV、HCV、HBV、TP 檢測結(jié)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5):480-481.
[9]肖中華.1594例孕產(chǎn)婦梅毒與HIV抗體篩查結(jié)果的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5):502-505.
[10]孫瑩,徐明,吳穎之,等.化學發(fā)光法和時間分辨熒光法與TRUST檢測結(jié)果比較[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8):735-736.
[11]尹虹,蘇衛(wèi).梅毒孕婦的抗梅毒治療對先天性梅毒患兒病情與預后的影響[J].浙江醫(yī)學,2010,32(6):856-857.
[12]喬亞萍,方利文,王臨虹,等.醫(yī)務人員預防梅毒母嬰傳播知識掌握情況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4):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