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問:小學課本中有一類以“說理”為主要特點的課文,教師一般用“閱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領(lǐng)悟哲理”的三步式策略進行教學,但上到最后環(huán)節(jié)時,往往因說教太多,使課堂變得異常沉悶。應該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突破這一策略的陷阱?
答:這確實是個問題。教材中的“說理”性文章,或以記敘文的形式呈現(xiàn),或以議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或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對于這些“說理”性的課文,需要引導學生“悟理”,但決不能止于“悟理”。因為語文課畢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課,它終究要以語言的學習為落腳點的。我們必須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去凸顯其“說理”色彩,使“說理”性文章的教學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1.咬文嚼字,彰顯語文味。
找準說理的切入點,披文入情,將文字閱讀感悟和明白事理有機統(tǒng)一,不露痕跡地彰顯語文味。如《亡羊補牢》中——“街坊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笨梢宰寣W生先琢磨如何讀這句話,提示作為街坊鄰居,應該是用什么語氣說的?通過讀一讀、議一議,讓學生體會到街坊的誠懇和關(guān)心。此時,教師話鋒一轉(zhuǎn):“可是,街坊說話比較委婉,沒把道理講明白呀,誰來幫他再補充幾句話,把得修羊圈的道理說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更加讓人心服口服?”在學生練習和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擇機插話:“也不能確定我的羊就是被狼叼走的呀?”“可是我不會總是這么倒霉吧,狼不去別人家叼羊,今晚還來叼我的羊?”這些插話既是穿插逗趣,也是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前因和推測后果的方式來加強說理效果。最后,讓學生稍做整理,再把勸告的道理有層次地重新說一遍,教師可出示一些引導詞幫助學生把握好語言的層次,如“你看……可見你的羊是……會發(fā)生這樣的事,都是因為……趕快把……狼是……它今晚……如果……你的羊……”等學生能夠說好了,教師可再推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這個固執(zhí)的牧羊人不聽勸告,他的妻子、兒子、老父親會怎么勸告他的,頑固不化的牧羊人又是怎樣聽不進勸告。這樣的教學過程,既為理解課文的“理”打下堅實的基礎,又發(fā)展了學生想象推理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2.趣味積累,放飛語文味。
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豐厚的文化積淀密不可分。因此,語文教學應強調(diào)感悟與積累。在“說理性”課文中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趣味積累,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積累興趣,提升“說理”文學習的含金量。如《亡羊補牢》教學結(jié)束后,可設計一個趣味練習幫助學生記住成語的意思和用法:“看到牧羊人終于修好了羊圈,羊再也沒丟失過,街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了一句自編的歇后語:‘小伙子,記住,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還不晚)啊”。然后再提供常用勸告人的名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頭金不換”“迷而知返,尚可以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讓學生讀讀背背。
3.學以致用,拓展語文味。
教學說理性課文時,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學生領(lǐng)悟文中的道理,應該把目光投向生活,讓學生學習運用說理式的語言,把書上學會的道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學生領(lǐng)悟了《亡羊補牢》的寓意后,教師可設置幾個生活情境,讓學生用上“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或其他名句對當事人進行有理有據(jù)且有禮有儀的勸說,如“爸爸煙抽得很兇,最近老咳嗽,連弟弟也跟著老咳嗽,你該怎么勸告爸爸?(可出示關(guān)于抽煙危害的相關(guān)資料供學生參考)”甚至還可以幽默一點:“俗話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為老鼠、蒼蠅、蚊子、蟑螂好逸惡勞,不想為社會做貢獻,還不斷騷擾人類的生活,有的甚至惡意傳播疾病,所以才人人討厭人人喊打,我們也寫幾句話勸告他們或者警告他們?!闭n后可提供預先設計好標題、稱謂和署名格式的精美信箋,鼓勵有能力的學生,把勸告的話寫成“致____(吸煙者、賭博者……)的一封公開信”等。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城關(guān)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