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春
摘要:《無名的裘德》是托馬斯·哈代所著最后一篇長篇小說,可與《德伯家的苔絲》并稱姊妹篇。該書也是哈代最具爭議性的小說,因其批判社會傳統(tǒng),導致出版后受到批評界強烈非議。也正因此,迫使哈代放棄了小說創(chuàng)作,轉而寫詩。在《無名的裘德》中,哈代以悲愴的筆調描寫女性,正是這種對女性的深切感悟,使他受到女性主義批評者長期的爭議。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讀《無名的裘德》中蘇這個人物形象,及其對父權制的反抗與妥協。
關鍵詞:《無名的裘德》;女性主義;托馬斯·哈代;維多利亞時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3-0109-03
哈代乃19世紀末蜚聲國內外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于《無名的裘德》序言中自稱要寫出“靈與肉的生死搏斗”,的確他做到了,但他的成功卻使他飽受爭議。在該小說中,他用哈代式的悲愴筆調敘述了維多利亞時期新女性蘇這個人物。在蘇的悲劇命運中,哈代傾注了鮮明的女性主義思想意識,但因其所處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背景,哈代或他筆下的蘇都不可能掙脫當時的父權制社會,因此他同他筆下的蘇都注定無法逃脫困境,蘇的至高無上的愛情找不到出路,也無法逃脫命運的枷鎖。
一、引言
英國女性作家伍爾夫曾這樣評價哈代:“他對女人比對男人表現了更為溫暖的關切,這也許是他對她們有更加強烈的興趣?!睆钠渥髌分袑ε匀宋镄愿?、心理和命運的描寫,可見他對女性的興趣和關注、對女性所寄予的同情都遠遠大于一般的男性作家。他的女性主義思想在他眾多作品中隨處可見,尤以《無名的裘德》最有代表性。哈代在《無名的裘德》中對他筆下的女性形象蘇傾注了自己深沉的愛,蘇作為接受過教育的新式女性,性格獨立、精神自由,她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新女性的典型形象,女性的自我意識強烈,女性對自由對價值的肯定都反映在蘇的身上。但是盡管如此,哈代始終擺脫不了當時正統(tǒng)社會觀念的影響,導致其對人物命運的塑造都逃不出宿命論的觀點。所以,在父權制潛意識支配下,他作品中的女性在與男性世界抗爭中,結果都是必然走向毀滅。這也正是蘇經歷過無數痛苦與折磨后,又回歸原點去贖罪,終究逃不出命運枷鎖之原因所在。
《無名的裘德》的故事發(fā)生于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小說敘述了鄉(xiāng)村青年裘德悲劇的一生。裘德自幼父母雙亡,他聰明好學,在費樂先生一次無意識影響下,渴望著上大學。但年少時由于貧困,被大學拒之門外,只能在做工之余埋頭自學,以求機遇,然而卻在屠宰場主之女阿娜貝爾的誘惑下,一夜春風,之后被迫結婚。結婚后的裘德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久便與阿娜貝爾分道揚鑣,后來去了基督寺大學附近工作,仍希望獲得上大學的機會。而就在這大學城,他與表妹蘇·布萊德赫邂逅相遇,蘇是個聰慧貌美、脫俗不羈的女子,兩人一見傾心。受制于二人血緣關系,婚姻無望,蘇嫁給了費樂先生。但與費樂無愛的婚姻,非但沒使蘇擺脫與裘德愛情的煎熬,相反,在不安與焦慮中,她終于突破心理防線,與裘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們的愛情卻為教會所不容、世俗所不齒,他們窮困交加,絕望中,裘德的大兒子竟然殺死了弟弟妹妹,然后自盡。遭此慘變,蘇最終承受不了生活給予她的打擊和煎熬,屈服于命運和教會,離開了裘德,回到了費樂身邊,開始了無盡的懺悔。裘德更是終日縱酒,年紀輕輕就郁郁而終。從文中故事可以看出其宿命論,命運是不可抗拒的,即便二人擺脫世俗,走到一起,但其毀滅性結局亦是他們和哈代都抗拒不了的。
二、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發(fā)展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了。而在過去,無論是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就其歷史發(fā)展進程,男性始終在社會中占支配地位,女子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那時,父權文化占據社會主導地位,男性精神控制著社會發(fā)展,男性代表著力量、權威和尊嚴,女性在男性社會中只是作為一個客體而存在。美國當代著名批評家芭芭拉·約翰遜說過:“從圣奧古斯丁到弗洛依德,自我的概念和人類生活的具體化都是以男性為模特的。”
自古以來,在男性作家筆下,女性不外乎以兩個形象存在,一是天使,二是魔鬼。女性之所以會被描述成兩個極端的形象,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控制和期望就是如此,是父權制的價值尺度在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反映。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將女性神化,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為男性做貢獻,順從男性。男性將女性魔鬼化,主要是對女性不服從男性行為的憎惡和宣泄。男性作家不管以何種形式對女性進行描寫,都沒有秉持一種公正的態(tài)度。
《無名的裘德》之所以能夠大獲贊譽,是因為哈代作為男性作家,沒有落入“天使”和“妖婦”俗套的描寫中,他對女性的關注和描繪都超越了傳統(tǒng)固定的模式,沒受到兩極化的影響,他塑造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女性的女性形象。哈代在他的“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中,用極其悲愴的筆調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女性以及她們所遭受的痛苦,并且通過這些描寫向男權社會發(fā)出攻擊,為女性在男權社會受到的不公和壓迫鳴不平。哈代雖然是男性作家,但他筆下所刻畫的女性形象都背離了傳統(tǒng)價值觀和價值取向,其筆下的女性形象不但對傳統(tǒng)的婦女所處的地位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進行了反抗,而且她們敢于追求自己的愛。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讀《無名的裘德》中女性形象,會發(fā)現在《無名的裘德》中,蘇是一位人格思想獨立,且蔑視世俗的女性形象,她比哈代作品中任何其他女性形象都更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也是最能體現哈代女性主義的一位飽滿的女性形象。哈代借助筆端訴諸自己對當時維多利亞時期父權制社會的強烈不滿,但是其內心又無意識地使其不能擺脫父權制社會宿命的思想意識。
三、《無名的裘德》的社會背景和女性地位
《無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說生涯中最后一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傳統(tǒng)社會中,新女性在面對當時信仰缺失和社會分工時,想要成為新時期獨立女性的困難性和艱巨性。作品中,女主人公蘇不僅敢于在那個世俗的社會,拋棄丈夫與表兄裘德同居并生子,追逐自己真正的愛情,還敢于做出反對維納斯和阿婆羅、反對基督教的勇敢舉動。這在一個男性占主流地位的社會,其舉動不能不說是相當地令人震撼,但其結果表明個人的反抗不足以抗拒當時父權制社會,不足以撼動社會大趨勢,其最終仍屈服于父權制。
社會評論家在達爾文生物決定論的影響下,認為“適者生存”導致了性別差異。女性的社會地位是社會分工過程中母性生活的自然結果,它不像男性那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步。而且在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下,女性并不受重視,大多數女性也只是依附男性而存在,喪失了其獨立地位。丈夫的成功與否成為了她們的人生奮斗目標,為了襯托男性的重要性,她們甘于卑微地生活在男性背后。久而久之,男性愈發(fā)想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她們,讓她們具備他們所認為的女性特征,如忍受、服從、嚴謹等。對于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來說,女性與男性結合后,其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做家務,繁衍后代,沒有人會關注她們是否有學識、有意識,人們關注的只是她們是否安分守己、生育孩子。即便是當時有一部分工作適合女性去做,也大多都是些酬勞低、勞動單一的工作,譬如店員、文員和制衣等。即便當時部分女性擁有高學歷,她們亦無法進入到更高層次的工作領域。
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背景就是如此艱難,雖然當時女權運動高漲,相關的法律也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女性權益的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還沒有真正改變女性生存的現狀。正如《無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蘇,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接受過教育,敢于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愛情,但是她最終并沒有擺脫自己的悲劇命運。
眾多讀者在憐憫同情蘇的同時,也在思索是什么原因把這個曾經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女性折磨到如此地步,可能最終都把蘇的悲劇命運歸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種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又不是很全面的。小說中的人物生活在作家建構的社會背景內,因此他的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受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但同時小說人物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必須受到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說人物在自己的小說世界中也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意識,他有時候的發(fā)展不受作者的制約。故此,縱觀整個小說的大背景和內容,造成蘇的悲劇命運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形態(tài)、作家經歷及其對人物的看法,是這些綜合因素的合力造成了該人物命運的悲劇。
四、蘇所處的生存困境和反對父權制的抗爭
1 女性生存的困境
可以說,蘇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一典型代表性女性,她追求自由與平等,追求婚姻和戀愛自由,并且敢于藐視當時的封建權威和教會制度。但是她生活在當時的父權制社會中,為了保存其內心的獨立意識和自由,她不得不依照父權制社會下能夠接受的女性特征去隱藏自己,其結果是她不能平衡二者在自身的占有位置,最終導致了自我分裂。與此同時,她自身的性觀念也深受影響,認為女性具有性欲望是不正當的,應該遭受報應。故在經歷眾多磨難后,再也無力抗拒命運的枷鎖,從一個追求自由的新女性變成傳統(tǒng)社會中受父權制思想影響的犧牲品。在蘇的身上,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權制社會下,既定倫理道德觀念已經滲透到那個社會所有人的身上,使她們在自己的內心和現實中找不到二者平衡點,最終陷入生存困境。
蘇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她的生存受到當時社會習俗、道德、法律及婚姻觀的影響,正是因為這些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使她面對世俗觀念時,不可能成為一個徹底革命者。姑婆曾說過,蘇在孩童時代就已經學會了用女性的意識去看待自己,為了獲得男孩子的贊許聲,她有意識地在一群男孩子中滑滑梯,但同時,她卻又責怪男孩子們莽撞無理,把她看成女孩子。成年后的蘇同小時候一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保持著自己的女性意識,另一方面卻對男性冷落。從蘇對裘德的態(tài)度中便可看出蘇的思想意識,一方面她深愛著裘德,另一方面卻又把這種炙熱的愛抑制在自己的內心,她享受與裘德同居帶來的自由愛情,同時又畏懼婚姻,害怕一紙婚約限制了自己。蘇的愛情觀是精神戀愛,她痛恨性愛,即便與裘德結合也是出于嫉妒阿娜貝爾。她勇敢地向父權制社會中的傳統(tǒng)勢力作斗爭,但在孩子們慘死之后,她的精神防線卻崩塌了,她開始相信宿命,把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歸結于她與裘德的畸戀。這個新時代的女性最終在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中喪失了自我,回歸了世俗,重新皈依教會,回到費樂身邊繼續(xù)沒有愛情、卻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從蘇的悲劇命運中可以看出,在父權制的影響下,她復雜的心態(tài)和所處的困境使她找不到思想平衡點,她想要擺脫生活困境,卻又無力回天,因而屈從于父權制社會。哈代作為男性作家,對女性抱有極大的同情和深切的理解,并且對處于父權文化統(tǒng)治下的女性命運做出了一定的思考,但他自身的宿命觀念使他不能幫助當時的女性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所以他與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一樣,陷入了尋找生存之路的困境。
2 反對父權制的斗爭
《無名的裘德》的小說背景是維多利亞時期,可以說哈代筆下的蘇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新式女性新形象的典范。在哈代生活的維多利亞時期,充斥著傳統(tǒng)的婦女觀念,女性在當時的社會中處于附屬地位。她們存在的價值便是做家務、繁衍后代、服侍丈夫。男性用他們的價值觀念去要求女性,忍耐、奉獻、犧牲成為了衡量女性好壞的標準,并且大部分女性也自覺地接受了這些強加到自己身上的標準。久而久之,在這些觀念影響下,婦女們都自覺地接受了這種附屬地位。
但是作品中的蘇,不同于眾多的維多利亞女性,而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新女性,她果斷、反叛、堅強、獨立,精通哲學,藐視當時的社會與教會,她不同于其他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當學校關她禁閉時,能毫不猶豫地跳入河水與裘德約會。她敢于向父權制社會下的婚姻儀式和法律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她藐視婚姻的神圣:“想結婚的女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他們之所以結婚,只是她們認為,結婚可以給他們一種體面;只是由于婚姻有時候能給她們一些方便——這種體面和方便,我都愿意放棄?!碧K的這些思想和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超越時代的,而且她自己也意識到了:“我們這種情況,完全走在時代的前頭!時代還沒成熟到我們那種程度哪!”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她反對父權制的思想觀念。
開始,蘇因沒能準確無誤地看清楚自己的思想,在徘徊不定中,與沒有愛情的費樂結婚了,但結婚后,蘇發(fā)現自己不僅內心煎熬沒減輕,相反卻在與日俱增,她便突破種種藩籬與裘德走在了一起。當蘇決定離開費樂的時候,費樂說:“你不喜歡我,你是在犯罪。”這當然是那個時代的男性用自己固守的權利要求女性,但重要的是,蘇并沒有向費樂妥協,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費樂。蘇在這場反對封建父權制的斗爭中,無疑是勝利者。在離開費樂后,蘇與裘德同居了,在與裘德的關系中,她占支配地位,在裘德一次次要求二人去辦結婚的時候,都是蘇以各種理由使他們愛情合法化而擱淺??梢哉f,她是裘德情感上的寄托、精神上的支柱,蘇與裘德的愛情并不是像父權制社會中的男性壓制女性那樣的婚姻,二人的關系是平等的、自由的。實際上,也正是這種女性占主導地位的愛情體現了哈代的女性主義意識,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強了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的地位。
通過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發(fā)現生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蘇,哪怕是充分體現了哈代女性主義意識的新式女性典范,敢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愛情,敢于抗爭父權制下的傳統(tǒng)觀念、宗教信仰,最終也還是無路可逃,苦難的生活一次次把她逼回現實,走向妥協。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下,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撼動當時社會的父權制思想,而且哈代心目中父權制思想和女性主義思想意識共存著,也就注定了蘇無法擺脫困境的命運。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