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聊齋志異》中酒與文人的精神世界

2015-05-15 06:10:14徐文翔
蒲松齡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精神世界聊齋志異文人

摘要:蒲松齡喜愛飲酒,《聊齋志異》也多通過酒描寫來展現(xiàn)文人之風采。把握酒文化之脈絡,以探究《聊齋志異》中文人之精神世界,是必要而可行的。通過對文本的探究可知,在文人之間的契合、文人與異性的交往、逃避世俗與解脫苦悶、融歸自然與追求本真等層面上,酒都與文人之精神世界有著千絲萬縷之關聯(lián)。對此關系進行研究,不單可以對文人之心態(tài)洞幽見微,更可窺一斑而知全豹,觸及整個中國思想史之若干問題。

關鍵詞:聊齋志異;酒;文人;精神世界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對酒的喜愛,幾乎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通有的一個癖好?!逗鬂h書·孔融傳》中,融言其平生所愿曰:“座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1]蒲松齡亦在《九月望日,懷張子歷友》一詩中吟道:“名士由來能痛飲,世人原不解憐才?!蔽娜搜攀慷噻娗橛陲嬀?,除了酒本身在日常交際中起重要作用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酒能在歡樂時助長喜悅的情緒,苦悶時則使人暫時忘卻煩惱,達到精神上的解脫。對于文人,酒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達到心靈與藝術的契合。

《聊齋志異》的男主人公形象可謂林林總總,但通觀全書,其主體還是以文人為多。作為一部篇數(shù)接近五百、創(chuàng)作時間跨越數(shù)十年的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思想絕非是單一的。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審視這部著作,不妨把它看做是一部“文人小說”。所謂“文人小說”,第一層涵義是由文人創(chuàng)作、且作品中男主人公之主體為文人;第二層涵義則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顯著創(chuàng)作思想是替下層文人代言,摹其面貌,發(fā)其情懷,償其心愿,揚其精神。明乎此,又明乎酒與文人之夙緣,因此,把握酒文化之脈絡,以探究《聊齋志異》中文人之精神世界,是必要而可行的。

一、酒逢知己千杯少——文人之間的契合

對酒的喜愛,是不分階層、不論身份的。但是自古以來,文人與酒的結緣,卻尤為人所稱道。其根本原因,是文人身上所具備的藝術氣質(zhì),與酒在精神層面上得到了完美地融合。此種關系,如清人張潮所說:“有青山方有綠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詩,詩亦乞靈于酒。” [2]詩與酒,是構成文人精神世界的兩個重要意象,同時也是文人與文人之間心靈契合的重要紐帶。陶淵明《停云》詩曰:“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3]1詩人靜靜地倚在東窗,手撫新釀的春酒,心中涌起了對良朋的無限思念。是酒,觸發(fā)了詩人與友人之間心靈的感應。像這樣抒發(fā)文人之間因酒而達到心靈契合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4]1074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5]貫云石《雙調(diào)·清江引》:“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6]等等。

與前代的文人一樣,蒲松齡和好友之間的契合,也多由詩酒而生發(fā)。蒲松齡的一生,身邊始終有些許好友,有的是蒲松齡少年時便已結識的知交同學,如張篤慶、李堯臣;有的是早年游學時結交的好友,如沈燕及、沈惠庵;有的是他文名日起后結交的當?shù)孛?,如唐夢賚、高珩;有的是他坐館畢家后相識的知己,如畢際有、袁藩;更有《聊齋志異》流傳后,對蒲松齡的崇拜者,如朱緗。身為同道中人,又多喜歡飲酒,好友們聚在一起便免不了要飲酒賦詩、把酒論文。這種聚會,對于性格耿介、不善交際的蒲松齡來說,也頗有幾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味道。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也描寫了許多文人之間由酒而達到心靈契合的情形,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卷十一《于子游》。

篇中,秀才與于子游在海上偶然相遇,二人孤舟對飲,大生知己之感:“一秀才寄宿漁舟,沽酒獨酌。夜闌,一少年人,儒服儒冠,自稱:‘于子游。言詞風雅。秀才悅,便與歡飲。”秀才于海上夜宿孤舟獨酌,其灑脫曠達之風度,不難想見;而于子游言詞風雅,二人于茫茫大海之中相遇對飲,更屬難得。酒將兩個素昧平生的文人的心靈瞬間拉近,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張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明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7]

相逢何必曾相識,心靈之契合,但須杯酒而已。秀才與于子游、張岱與金陵客,真可謂“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8]

此外,卷七《郭秀才》中,也描寫了郭秀才月夜行路,于山中遇人聚飲,雖不相識而因酒相契的故事:

東粵士人郭某,暮自友人歸,入山迷路,竄榛莽中。約更許,聞山頭笑語,急趨之,見十余人藉地飲。望見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見諸客半儒巾,便請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賞,何求道路?”即飛一觥來。郭飲之,芳香射鼻,一引遂盡。又一人持壺傾注。郭故善飲,又復奔馳吻燥,一舉十觴。眾人大贊曰:“豪哉!真吾友也!”

蒲松齡特意強調(diào)這是文人之間的契合。郭某本身是一個秀才,而座中諸客又“半儒巾”。儒巾是古時儒生所戴的一種頭巾,明代通稱方巾,為生員所佩之巾飾。郭秀才初時還惦記著回家,但暢飲一觥后,豪興大發(fā),一舉十觴。眾秀才與郭素不相識,僅憑郭飲酒之豪興,便大生知己之感,贊曰:“豪哉!真吾友也!”

二、酒為色媒人——文人與異性的交往

蒲松齡是一個不得志的下層文人,終其一生,他所考取的功名亦不過秀才而已。而《聊齋志異》中所描寫的這些文人,多數(shù)也和蒲松齡境況相似,通常以“某生”的身份出現(xiàn)。我們在《聊齋志異》中的“某生”們身上,不僅看到了對科舉制度不公的諷刺與抨擊,也看到了一種大乖于常情的現(xiàn)象——眾多美女之芳心,紛紛鐘情于落魄的書生們,甚至到了著魔的程度。如何來理解這種現(xiàn)象呢?心理學認為,當人在某方面的欲望受挫時,通常會另尋出路以求自我確認,使失衡的心態(tài)恢復平衡;而通過幻想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所不能實現(xiàn)的欲望,則是這種補償心理最常見的形式。因此,《聊齋志異》中之此類描寫,實出于蒲松齡自身價值失落的補償心理,正如袁世碩先生所說:endprint

清貧的文士被社會所拋棄,但美貌的女子向他們敞開了懷抱;他們失了科場,卻在情場上能獨領風騷。相反,王公貴人可以占盡破天富貴,卻無法贏得尊重和愛情。就這樣,現(xiàn)實的不滿足在非現(xiàn)實中得到了滿足,失落的價值通過虛幻的方式得以補償。這反映出蒲松齡對自我價值的執(zhí)著和確認,而不肯對命運作消極默認,盡管其中不乏自欺的意味。[9]

通觀《聊齋志異》中文人與異性之交往,發(fā)乎“欲”的情況要遠遠多于發(fā)乎“情”的情況,即便是在發(fā)乎“情”的情況中,也難以排除“欲”的存在。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shù)文人與異性的交往中——至少是初始動因中,“欲”都是重要因素。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與文人往來的女子個個都年輕貌美了。蒲松齡三四十歲間,是《聊齋志異》主要的創(chuàng)作時期,而這段時間內(nèi),蒲松齡長期漂泊在外,缺少夫妻歡聚的快樂,正如他自己所說:“久以梅鶴當妻子,且將家舍作郵亭”(《家居》)。如此情形下,這位善于幻想的文學家免不了要想入非非?!读凝S志異》中男女交往中所展現(xiàn)出的“色”與“欲”,實則為蒲松齡作為一名缺少夫妻之歡的成年男子的白日夢。俗云:“花是定情物,酒為色媒人”,《聊齋志異》中文人與美女的往來,又怎么能少了這杯充當“色媒人”的酒呢?

卷二《鳳陽士人》中,鳳陽士人與麗人的交往,可謂典型的“酒為色媒人”。士人負笈遠游,半年不歸,其妻盼望甚切;忽有一麗人攜其至于士人處,本來應當是一件夫妻重聚、暢敘離情的好事,豈料士人置妻子于不顧,反而當著妻子的面與麗人大調(diào)其情:

俄頃設酒果,麗人酌曰:“鸞鳳久乖,圓在今夕,濁醪一觴,敬以為賀。”士人亦執(zhí)盞酬報。主客笑言,履舄交錯。士人注視麗者,屢以游詞相挑。夫妻乍聚,并不寒暄一語。麗人亦眉目流情,而妖言隱謎。女惟默坐,偽為愚者。久之漸醺,二人語益狎。又以巨觥勸客,士人以醉辭,勸之益苦。士人笑曰:“卿為我度一曲,即當飲?!薄袈暶颐?,風度狎褻,士人搖惑,若不自禁。少間麗人偽醉離席,士人亦起,從之而去。……甫近窗,則斷云零雨之聲,隱約可聞。又聽之,聞良人與己素常猥褻之狀,盡情傾吐。

可以看到,士人與麗人從調(diào)情到狎褻再到云雨,酒在其中起了“催情劑”的作用。一開始,麗人借口祝賀士人夫妻團聚,二人酬盞往來,眉目傳情,將士人之妻子冷落一旁;“久之漸醺”,二人越發(fā)說得入港,又換成巨觥飲酒;接著,“麗人偽醉離席”,這表明,在酒的作用下,麗人已經(jīng)欲火難耐,向士人發(fā)出了赤裸裸的暗示,士人當然心領神會,從之而去;再往后,則“斷云零雨之聲,隱約可聞”。

再如卷四《雙燈》中,男主人公魏運旺也是一個不得志而改行的文人——“故世族大家也。后式微不能供讀。年二十余廢學,就岳業(yè)酤?!币惶欤邯毰P酒樓中,突然來了個美麗少女,主動與親近:“魏細視女郎,楚楚若仙,心甚悅之。然慚怍不能作游語。女顧笑曰:‘君非抱本頭者,何作措大氣?遽近枕席,暖手于懷。魏始為之破顏,捋褲相嘲,遂與狎昵?!痹诙私粴g的過程中,飲酒猜枚成了他們助興的樂事:“魏喜無人,置酒與飲,賭藏枚,女子十有九贏。乃笑曰:‘不知妾握枚子,君自猜之,中則勝,否則負。若使妾猜,君當無贏時。遂如其言,通夕為樂……頃之,緩帶交偎,口脂濃射,真不數(shù)漢家溫柔鄉(xiāng)也?!?/p>

這兩篇故事中,文人與美女之交往,純粹發(fā)乎“欲”,而無所謂什么“情”。蒲松齡營造的這種落魄書生的白日夢,《聊齋志異》中還有不少;與《鳳陽士人》與《雙燈》一樣,作為云雨前的必要鋪墊,都少不了幾杯充當“色媒人”的酒。

三、佯狂醉鄉(xiāng)不須歸——逃避世俗與解脫苦悶

封建專制下,文人常遭受著自由的禁錮、尊嚴的踐踏與思想的扼殺,其精神上的痛苦是難以言表的;加之生死哀樂的無常、動輒得咎的境況……更給文人敏感的內(nèi)心增加了無限苦悶。因此,中國古代文人身上,常存在著悲苦的體驗和憂患的意識。正是這樣一種境遇與生存狀態(tài),催發(fā)了文學史上不平則鳴和發(fā)憤著書的傳統(tǒng)。

不平則鳴和發(fā)憤著書,畢竟還有表達的渠道,有“鳴”和“著”的權利;若是連這些權利也被剝奪,那么文人只好向酒——這精神上最后的避風港去尋求慰藉了。以魏晉時期為例,文人對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尚心有余悸,又遭受著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一大批名士因言得禍,失掉性命,可以說,這是一個政治上極其黑暗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心里面的美與丑、高貴與殘忍、圣潔與惡魔,同樣發(fā)揮到極致” [10]的時代。遺憾的是,往往是丑、殘忍、惡魔把住了話語權,文人擁有睿智的大腦和伶俐的口才,但卻手無寸鐵,在強權面前,他們的思接千古、游心太玄,無異于站在刀尖上跳舞。在這樣一種情形下,許多文人都與酒空前親密起來。他們借飲酒來逃避世俗與解脫苦悶,只有在醉中,才徹底不顧及被統(tǒng)治者所利用的虛偽的禮法。文人以佯狂醉鄉(xiāng)來反抗桎梏性靈的禮法與世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情感發(fā)掘人生的意義。這是一種顯示自己存在的方式,酣醉的過程,包含了對生命的關注以及心靈的自覺。

作為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的一個文人,蒲松齡在人生的大部分時期內(nèi),精神上也承受著巨大的苦悶。這些苦悶主要來源于科場失意與久客思家,還有對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現(xiàn)實的憤懣。在很長時間內(nèi),蒲松齡經(jīng)常沉迷于醉鄉(xiāng),以酣醉來消解痛苦,正如其詩詞所常表達的:“愁人擬向醉鄉(xiāng)逃”(《獨酌》)、“直將卯后三杯酒,洗卻胸頭萬斛塵”(《齋中與希梅薄飲》)、“無聊處,借一卮醇酒,灌破愁城”(《沁園春·秋懷》),等等。在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蒲松齡也將自己的這種心緒寄托于書中,最典型的便是塑造了一系列“狂生”形象。

《聊齋志異》中的“狂生”形象,其共同特點是身為文人,皆時乖命蹇,不容于世俗,卻仍高標自持,故佯狂醉鄉(xiāng)、放浪形骸。從他們身上,能明顯地看到《世說新語》中嵇、阮等名士的影子。例如卷六《冷生》中向來不拘禮法的冷生:“是年入泮,明年食餼。每逢場作笑,響徹堂壁,由此‘笑生之名大噪?!苯Y果巡查的學使因為他不守規(guī)矩,罷黜了他的功名。冷生因此更加放浪形骸,“從此佯狂詩酒。著有《顛草》四卷,超拔可誦”。再如卷七《鬼令》中的展先生:“灑脫有名士風。然酒狂不持儀節(jié),每醉歸,輒馳馬殿階。階上多古柏。一日縱馬入,觸樹頭裂,自言:‘子路怒我無禮,擊腦破矣!中夜遂卒?!边€有卷八《狂生》中的狂生:“濟寧有狂生某,善飲;家無儋石,而得錢輒沽,殊不以窮厄為意?!贝送?,卷二《陸判》中的朱爾旦、卷二《酒友》中的車生、卷十一《黃英》中的陶生,身上都有這種佯狂灑脫的名士之風。他們的“狂”,并非是真狂,而是不得已地與世俗的對立或對現(xiàn)實不公的抗議;他們的沉迷醉中,也是借酣醉來逃避世俗與解脫苦悶。endprint

四、有花有酒春長在——融歸自然與追求本真

《世說新語·任誕》中,王光祿云:“酒,正使人人自遠。” [11]這里的“自遠”,是文人借酣醉來體驗自由、在酣醉中尋找心靈本真的過程。文人在醉境中追求內(nèi)心的放松、人格的完整,以期獲得回歸自然的狀態(tài),進而追求與生命本體的融合——酒與心靈的本真便聯(lián)系在一起了。宗白華先生說得好:“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10]

在“自遠”這個境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當屬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與同時代的文人一樣,也遭受著難以逃避的苦悶;但是他卻并沒有以嵇阮那樣不羈的言行和狂放的飲酒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在境界上,陶淵明顯然是高出同時代其他人一籌的。以其《飲酒》詩第五首為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173

“心遠地自偏”,豈不是莊子“醉者神全”觀念中“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的基本寫照嗎?“悠然見南山”,豈不是內(nèi)心中純粹的淡然嗎?“欲辨已忘言”,豈不是嵇阮等人畢生也難以企及的“無我”境界嗎?因此,陶淵明的飲酒,并不是苦難和抑郁所逼迫他去飲,而是將苦難和抑郁咀嚼了、消解了,在一種淡然的心境中,不帶有任何目的地去飲酒。酒之于陶淵明,既不是什么避禍的手段,也不是提供酣醉以神游天地的工具,而是在“無我”境界中遨游的精神伴侶。陶淵明之飲酒,已無所謂醉與不醉了。詩人在東籬下偶然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那一刻,詩人所處的是一個純?nèi)黄胶?、物我兩忘的“無我”心境,至于有沒有喝醉,又有什么關系呢?

中國自上古時代就有隱士,但直到陶淵明,才真正開啟了隱士的風流。這種風流在陶淵明身后的千百年中,為無數(shù)隱與不隱的文人提供著借鑒和慰藉,同時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寄情于酒,以酒為精神伴侶,融歸自然與追求心靈的本真。陶淵明飲酒的自遠,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我們愿意看到這種模仿,它為中國歷史的殺伐氣息與名利氣息中,增加了一股清醇的酒香。

在蒲松齡后期的飲酒詩中,也大致顯現(xiàn)出心境從佯狂到淡然的變化。七十歲撤帳歸家之后,蒲松齡終于享受到了久違的天倫之樂,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命運看開了。年過花甲的蒲松齡,終于解開了科舉這個心頭最大的糾結,心境淡然了許多。這時蒲松齡的飲酒,就純粹是為飲酒而飲酒,不帶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性。其飲酒詩中,便處處可見淡然的心境,如:“臘盡家家黃蔓酒,春初處處白梅花。”(《閑居》)、“酩酊睡初覺,新月始平西?!保ā赌猴嫛罚?、“急燒榾柮煨新酒,為問梅花幾多開?”(《大雪連朝》)雖然蒲松齡遠遠沒有達到物我兩忘的“無我”境界,但他的平和淡然、敬天知命,他飲酒時的無欲無求、隨意隨性,已比較接近自遠的飲酒精神。

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對文人的這種自遠的飲酒精神也有所體現(xiàn)。《聊齋志異》中,同樣有一些“達士”形象,他們與“狂生”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并非沒有憤懣,但達觀的精神境界使他們并不以此為意,也不以狂放和酣醉來作為表達,而是淡然處之,用蒲松齡的詩來形容就是:“得意林泉時載酒,適情魚鳥盡忘機”(《題唐太史借鴿樓》)。

卷一《考城隍》中的秀才張某,“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惫适轮胁]有對張某的形象進行描寫,但單憑他“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這句詩中所表達的境界,我們就可以想見他的風采。詩尤如此,而況人乎?此外,卷二《海公子》中獨自一人駕舟載酒前往東海古跡島的張生亦是如此。同蒲松齡本人一樣,這些“達人”,也并非真的能做到“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懾”,但是從他們對生命與自然的體味中可以看出,他們飲酒并不為醉,而是追求一種融歸自然的澹泊境界和追求心靈的本真。酒充當?shù)牟皇峭ㄍ袷澜绲目陀^媒介,而是與精神世界融為一體,成為其中不可分離的一份子。

結 ?語

可見,酒與文人結緣,并為世人所稱道,主要出于精神層面的原因。若飲酒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酒與人之間沒有形成一種精神契合的話,縱然“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襄陽歌》) [4]369,充其量也不過是《聊齋志異》卷四《酒狂》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個酒鬼而已。自古以來,酒與文人之精神世界便有千絲萬縷之關聯(lián),對此關系進行爬梳抉剔,不單可以對文人之心態(tài)洞幽見微,更可窺一斑而知全豹,觸及整個中國思想史之若干問題。但此項工作,非廣搜博取、才思敏捷之通識不能為之。筆者不才,就《聊齋志異》中酒與文人之精神世界略發(fā)管見,拋磚而引玉,以待方家之大論。

注:本文所出現(xiàn)的蒲松齡詩詞,全部引自盛偉編?!镀阉升g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以下不再單獨注釋。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849.

[2]張潮.幽夢影[M].北京:中華書局,2008:169.

[3]陶淵明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356.

[6]隋樹森.全元散曲簡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9.

[7]張岱.陶庵夢憶[M].北京:中華書局,2007:43.

[8]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M].張溥,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23.

[9]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88.

[10]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endprint

[11]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749.

參考書目:

1.朱其鎧著《全本新著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2.盛偉編?!镀阉升g全集》,學林出版社,1998年。

3.袁世碩,徐仲偉著《蒲松齡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

5.王守國,衛(wèi)紹生著《酒文化與藝術精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6.徐文翔著《蒲松齡與酒》,《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e and Intellectuals'

Spirit World in Liaozhaizhiyi

XU Wen-xiang

(Nankai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Tianjin Nankai District 300071)

Abstract: Pu Songling liked drinking,his Liaozhaizhiyi also showed the intellectuals style by the description of wine frequently. So,

it is ecessary and easible to grasp the sequence of ideas of wine culture,and research the intellectuals' spirit world in Liaozhaizhiyi.By the research of text we could understand that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intellectuals,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female,escaping from worldly and boredom,returnning to self-heating and pursuiting of innocence,there were series relevances between wine and intellectuals' spirit world. To research of this relevances,could not only help the understand of intellectuals' mentality,but also touch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hole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Key words: Liaozhaizhiyi;wine;intellectuals;spirit world

(責任編輯:朱 ?峰)endprint

猜你喜歡
精神世界聊齋志異文人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金橋(2020年10期)2020-11-26 07:23:52
文人與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愛睡覺
STRANGE TALES INDEED
文人與石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故宮乾隆花園的建筑藝術特征
價值工程(2016年36期)2017-01-11 08:31:27
關于當代繪畫藝術語言的相關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2:52
書香閱讀 心靈成長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2:22
民俗與信仰:探訪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06:24
临夏县| 淮南市| 绥阳县| 格尔木市| 洛南县| 济宁市| 建德市| 墨江| 游戏| 武胜县| 大庆市| 东莞市| 聂荣县| 乌拉特后旗| 曲周县| 嘉定区| 定安县| 临夏市| 香格里拉县| 平舆县| 曲周县| 黄浦区| 白城市| 阜新市| 广东省| 新郑市| 集贤县| 库车县| 怀集县| 虎林市| 双柏县| 九江市| 利辛县| 朝阳县| 盈江县| 封开县| 武威市| 什邡市| 广元市| 洛川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