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樸
討論作為宇宙圖式的“陰陽”的最有名的文獻,就是《易傳》?!兑讉鳌防镎f:“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鞍素浴笔窃趺磥淼哪??由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而成的。所謂“易有太極”,是說易就是太極,太極就是最初之物。“是生兩儀”,一般認為兩儀就是陰陽。由太極衍生出陰陽。我想大家都知道,“是生兩儀”,并不是像破西瓜那樣一分兩半,這半是陰,那半為陽。強調對立二分的西方文化容易這樣想,喜歡把對立兩面截然分開。但是,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與之不同。我們更愿意用“太極圖”的形象來理解“兩儀”狀態(tài),想象宇宙陰陽——不是把全圖一劈兩瓣,而是讓兩儀相偎相依,相反相成,有始有終,有起有落。當然,“太極圖”出現(xiàn)的時間很晚,但它所包含的辯證思想,卻是古已有之
的了。
《易傳》是儒家文獻,但是作為宇宙圖式的“陰陽”,也同樣適用于道家理論?!独献印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暗郎弧?,“道”是純無,“一”是純有。純有不是具體的有,而是籠而統(tǒng)之的有。也就是說,“一”是籠而統(tǒng)之,無形無狀的有。“一生二”,“二”是“陰陽”。何以見得?老子自己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薄叭f物負陰而抱陽”就是“三”和“二”的關系?!叭本褪侨f物,萬物就是“三”?!柏撽幎ш枴?,就是背著“陰”,抱著“陽”,上文我們提到,醫(yī)家以背為陽,以腹為陰。這是因為人站在太陽下,后背首先照到太陽,所以醫(yī)家認為后背屬陽。這與道家的說法正好相反,恐怕兩家各有自己的考慮。我們對此不做更多的討論。
下面,我講講大家可能都感興趣的一句話,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吨芤住は缔o上》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歷史上,對“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七個字有許多種解釋。這七個字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卻相當復雜。它們蘊含了許多深邃的思想觀念。
首先,不能把“一陰一陽之謂道”表面化地理解為一半陰、一半陽,二者合起來就是道。這里的“一陰一陽”雖然在句式上跟我們平常說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粥一飯是一樣的,但是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卻大相徑庭。在“一草一木總關情”中,“一草一木”指代的是細微事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是說,應當知道所有的食物都是“來之不易”的。它們是文學修辭中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的借代手法,側重于描述抒情;哲學上的用法與之不同,強調的是內涵。比如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薄皬垺笔鞘站o,“弛”是放松。就是說,統(tǒng)治者在統(tǒng)治國家、管理社會的時候,應該有時松有時緊。要適時放松,不能老是緊抓不放,否則就管死了;同時也要適當收緊,不能徹底放開,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這叫“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說周文王、周武王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治理天下,因此才有了周朝。一張一弛與一草一木、一粥一飯不一樣。前者指的是一時張一時弛,包含有時間和動態(tài)的觀念;后者強調的是每一個
個體。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前朝后代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時說:“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彼f,商代重視“質”,周代偏重“文”。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演進是“一質一文”,交替出現(xiàn)的。最后,司馬遷還以“終始之變”把階段性的“一質一文”推進了一步。“終”是結束,“始”是開頭?!敖K始之變”,即,前朝的結束就是后朝的開始。“終”就是“始”,“始”就是“終”;也就是說,“質”和“文”是循環(huán)關系。后朝之所以開始,正是有鑒于前朝的失敗。前朝重“質”,最后失敗,所以后朝就偏“文”,來糾正前朝的錯誤。而過分地偏重“文”,也會帶來種種弊端。更后面的朝代自然就會向“質”的方向努力。于是,“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就構成了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一張一弛”只是簡單的動態(tài);而“一質一文”卻構成了循環(huán)。當然,僅僅循環(huán)還不夠,還得有上升。循環(huán)上升才是事物發(fā)展的本質
規(guī)律。
歷史上解釋“一陰一陽”的說法很多,總的來說,朱熹的理解是最好的。他說:“陰陽非道也,一陰又一陽、循環(huán)不已乃道也?!币簿褪钦f,“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七個字說明,“陰陽”不是“道”;“一陰又一陽、循環(huán)不已”才是“道”?!暗馈辈皇庆o止的。我們無法拿一個東西來說“此之謂道”;也不能拿出一個“陰”和一個“陽”,說這就是“道”。朱熹認為必須時而“陰”時而“陽”,有了運動變化,才能叫作“道”。他說:“只說一陰一陽,便見得陰陽往來、循環(huán)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焙唵蔚卣f,“陰陽”只是“氣”而不是“道”?!瓣庩枴敝詾椤瓣庩枴钡哪莻€東西才是“道”?!耙魂幰魂?、循環(huán)不已”才是“道”。也就是說,“陰陽”本身不是“道”,“陰陽”的變化和變化之理才是“道”。很多人都沒有完全理解這一點,因而沒能把握到它的精妙之處。
現(xiàn)在有人喜歡把“一陰一陽”說成是“兩點論”,理解為對相反的兩面都要照顧到;認為不能只說陰不說陽,也不能只見陽不見陰,說這是中國古代的兩點論。比如說,既要說優(yōu)點也要說缺點,既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這就叫“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不這樣理解就是“形而上學”,就是“一點論”。“一點論”的確是“形而上學”?!皟牲c論”當然比“一點論”好,但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是“兩點論”可以概括得了的。因為兩點論雖說面面俱到,但它仍舊是平面的,靜態(tài)的。而“一陰一陽”則著眼于“繼之者”“成之者”,關心的是前景和未來,是動態(tài)的,發(fā)
展的。
我喜歡一步一步地來領略“一陰一陽”這個論題。我們從一個“陰”、一個“陽”開始,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陰”、一個“陽”兩個對立者,它們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內;但是這不夠,還必須把它們理解為時而陰時而陽,或一時陰一時陽,理解為動態(tài)的存在;但是,簡單的動態(tài)也還不夠,這種動態(tài)事實上是循環(huán),叫作“終始之變”,終就是始,始就是終;這樣仍然不夠,必須把這個“終始之變”理解為循環(huán)上升。何以證明它是循環(huán)上升?因為它有“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兩句話作補充,有“繼之者”,有“成之者”,不光繼續(xù)而且完成了,所以它有更深一層的
意思。
關于“陰陽”,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論述,特別見于易學當中。不過,那些不是我的研究專長,所以我沒有用陰陽家擅長的象數(shù)來講解“陰陽”。其實,在中國,那些被稱為“陰陽家”的人,只是停留在對自然現(xiàn)象和行為義理的陰陽詮釋上;而在對宇宙圖式和世界觀這個層面上的“陰陽”研究,他們恰恰不如儒家,更不如道家。當然,“陰陽不測之謂神”,如果大家對“神”的部分特別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陰陽家的論述。但是,從思想哲理方面來說,陰陽家的理論深度遠遜于儒道兩家。
(選自《中國文化十一講》,中華書局。作者為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化史學家,山東大學終身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