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建
在唐代,冠服即禮服是朝廷正式典禮時服用的服飾,哪種冠服用于哪種場合,在各種《輿(車)服志》中都講得很清楚。像皇帝袞冕、通天冠用于元正朝會之類,百官則禮重時用朝服,禮輕時服公服,實際也就是元正朝會祭祀等場合才穿朝服,其他辦公等公事時則穿公服。而一旦穿上朝服或公服,就具有了非常正式的朝廷禮儀意義。唐太宗曾因魏徵在眾人面前反駁他,說氣話要殺掉魏徵,結(jié)果長孫皇后聽說此事后,特意穿上朝服祝賀皇帝賢明、大臣忠直。這時的朝服,就為皇后的祝賀增添了鄭重的氣氛。正因為朝服的這種意義,使得跋扈的唐代宦官雖然可以穿緋袍紫袍,但朝服就很難得到。此外在元日冬至朝會時穿朝服,還必須衣冠整齊,否則要被御史參彈,輕者斥退,重者戴罪流放,而當御史要彈劾百官時,也一定要戴好法冠即獬豸冠以示鄭重。朝服、公服到唐中期以后用的越來越少,一般公事都服用常服,而常服逐漸開始具有了朝服、公服的含義。
與朝服上朝有關,在唐前期上朝時尚不能穿靴。后來,唐朝馬周將靴子改為短靿靴后,百官才可以著靴上朝,但仍不能著靴升殿。唐玄宗時,詩人李白到殿上去見皇帝,還必須將靴子脫下。到唐中期以后,不僅允許穿靴上殿,穿靴反而是種更加有禮的行為了。
官員們在正式場合下會見,特別是下級謁見上級,一定要穿公服(這里所謂公服在唐后期實際就指幞頭袍靴的常服),穿上公服就有了公事公辦的意義。唐盧鈞鎮(zhèn)守太原時,推官李璋醉打虞候為人所告,“璋惶恐,衣公服求見。(盧)公問:何事公服?請十郎袴衫麻鞋相見?!保ā短普Z林》卷一)結(jié)果并沒有治李璋的罪。這就告訴我們,平時百官之間相見時,只要穿袴衫麻鞋即可,而沒有必要穿公服。除此之外,軍將見宰相時要具戎服,哪怕這位軍將已是節(jié)度使,宰相已是離任了的宰相,軍將也要戎服相見,以示尊敬。另外,進士投贄(編者注: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于座主,一定要穿麻衣。哪怕這位進士已經(jīng)作了大官,當年舉進士時沒有遞詩文與某官,再見此官時也要換麻衣相見,這也是為了表示尊敬。
與朝服上朝、公服視事相對,在家時的衣著,就可以隨便得多。一般說來,在家可以不裹頭,不束帶,不穿長衫,不穿靴。例如白居易閑居在家,就是“披衣腰不帶,散發(fā)頭不巾”(《不出門》)。到人家做客,如果主人歡迎你,就會請你更衣,讓你脫掉長袍、脫靴換鞋,叫作“許脫衫從容”(《北夢瑣言》卷五)。這也就是告訴你,可以在這里多坐會兒;反之則意味著不愿意與你多談。同樣,如果你脫了衫、靴,解了帶之后,隨即再向主人索要衫、靴,就意味著你要告辭回家了。
總之,上朝與在家穿的衣服是不同的。前者是辦公事,受朝廷禮儀所規(guī)制,必須按場合的不同穿朝服、公服或常服。離開衙門辦私事或在家或作客,就可以不穿朝服、公服、常服,而穿袴衫麻鞋之類。上述兩種場合一般不能替換,也就是說,不能穿著隨便的服裝去上朝或辦公,也不能穿著冠服去閑逛大街或在家玩樂。所以唐人小說《李娃傳》寫常州刺史滎陽公到京師朝見天子,閑暇時去看兇肆之人打擂臺,那就一定要換了衣服才能去看。《十國春秋》卷二十七記南唐鐘蒨在宋師入金陵時“朝服坐于家。兵及門,舉族死之”。在家而穿朝服,就意味著在辦公事,就有了為國盡忠的意義。
〔選自《唐代衣食住行》(插圖珍藏版),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