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飛++閆青++尚娜娜
【摘 要】隨著人才的流動,在異地高校任教的教師越來越多,貴州是我國經濟、教育的欠發(fā)達地區(qū),黔任教的外省教師更具有其特殊性。他們是貴州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不可忽視的力量,關注其幸福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關鍵詞】高校教師;異地任教;幸福
當前,在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越來越多,他們會面臨種種壓力,如對異鄉(xiāng)生活的適應、住房問題、家中老人贍養(yǎng)、子女入學等問題。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對于自身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程度及主觀評價都會通過教育過程傳遞給受教育者,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我們運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貴州省貴州師范學院、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五所高校的外省教師進行了走訪調查,探究外省教師在黔高校任教的幸福狀況。
一、前言
目前,國內外關于教師幸福感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是關于異地任教教師幸福感的研究基本空白。異地任教,指的是外地來本地城市就職的教師(本文指外省教師來貴州高校工作)。選擇對異地任教教師幸福感研究,加強對此類人群關注,提升其幸福感,對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外省教師在黔高校任教的幸福指數探究旨在全面地反映當前外省教師在黔高校任教教師對自身生活質量的一種認知和評價,更好地把握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分析我國目前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幸福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改善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的生存狀況、發(fā)展和諧高校,為提高異地任教的高校教師幸福指數、為推進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第一手資料。
二、研究思路
本次調查采用自填式問卷和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了問卷與訪談提綱。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的教師人數為115人,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回收率為93.04%;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教師人數為40人。對回收的有效問卷整理編號,錄入計算機,通過spss 19.0 for Windows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幸福指數影響因素分析
(一)物質條件
幸福指數最低的是收入在3000~4000元之間的教師,幸福指數和收入成正比,收入相對較高的人群,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因而幸福指數總體相對較高。貴州位于我國西部地區(qū),交通不便,資源流通成本高,導致物價水平高。教師的收入高低直接影響其日常生活的質量。
(二)壓力狀況
44.86%的外省教師目前壓力比較大,而無壓力者僅占1.87%。由此看出,異地教師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難比較多,承擔了較大的壓力。分析結果發(fā)現,年齡與職稱是影響教師壓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從年齡來看,20~30歲的青年教師壓力較大,幸福指數低,這是因為他們面臨著家庭、社會、科研、升職等方面的壓力,所以其幸福感較低。從職稱來看,職稱越低,面臨的職稱評定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壓力越大,幸福指數越低。
(三)人際關系
調查分析表明,35.51%的教師和領導同事能和諧融洽的相處,53.27%的教師表示與同事之間的關系還算過得去,而這部分人的幸福指數最高。外省教師與學校領導同事之間有些小矛盾和關系緊張分別占10.28%和0.93%,雖然其所占比例不大,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其消極影響。人際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著外省教師幸福指數的高低。
(四)個人價值
數據分析結果反映,有43.93%的人認為付出與回報成正比,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并不認為在工作中多勞多得;只有23.36%的教師認為自己發(fā)展空間大,超過七成的教師認為自己前景一般或沒有發(fā)展空間。由此可見,目前在學校中存在相應問題使得教師不能完全積極主動的投入工作中去,為教師提供的機會也較少。
四、基于幸福需求的合理化建議
經過上文對外省在黔高校教師幸福指數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剖析,可以看出教師的收入水平、壓力大小、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等因素對高校教師的幸福感都有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有效的提升異地高校教師幸福指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本身、學校和教育部門、全社會三個方面來共同努力。
(一)合理定位,提升自我
教師對自己要合理定位,有效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異地任教高校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對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要學著在短時間內克服這些困難,使自己以最佳的狀態(tài),去實現人生價值。作為教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職業(yè),熱愛本職工作,把培養(yǎng)下一代作為自己的天職,從而將其內化為獲取職業(yè)幸福感的動因。
當代社會,教育事業(yè)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已經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教師的幸福感息息相關,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提升,會促進個人的專業(yè)成長;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越高,就越能感受到工作過程的樂趣。這種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對教師教育能力的增強,以及教師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很大作用,而發(fā)展本身就能帶給人幸福感。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精神、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的過程中可以享受到幸福。
(二)關注需求,完善制度
關注異地任教教師的需求是提高工作生活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必須了解教師真正的需要,滿足教師更多的需求。在生活、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等關系到異地教師切身利益的方面給予更多指導和幫助。幸福是以一定的客觀物質為基礎的,學校和教育部門應當依據當地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給異地教師一定的物質或生活補貼,讓他們感到當地教育部門對異地教師的重視和人文關懷,同時對異地教師的住房問題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等給予更多的關注。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對外省教師在黔高校任教的相關情況作好統(tǒng)計。對這一群體有更多的關注,同時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活動,豐富生活,增強他們對貴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工作環(huán)境是影響幸福指數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改善工作環(huán)境對提高異地任教教師的幸福指數有著重要的作用,工作環(huán)境的改善主要靠學校和教育部門來實現。
職稱是影響高校教師幸福的重要因素。學校和教育部門都必須加強教師的職稱評定制度管理,在職稱的評定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年輕的異地教師應多提供一些進修和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多參加學術研討活動,多聽取學者專家的演講報告等,彌補他們由于教齡差異所帶來的差距。
(三)建立社會支持體系
要提高在黔高校任教異地教師的幸福感,就要建立社會支持體系,主要是對異地教師形成一個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即:用包容、贊賞的心態(tài)去接納這一群體,為他們盡可能的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與幫助。同時積極優(yōu)化尊師重教的輿論環(huán)境,為其提供精神支持,引導公眾從正面關注教育,關心教師。對異地教師多一份理解;教育部門應完善相關制度,為異地教師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與優(yōu)惠,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師待遇,從經濟基礎上改善;學校應發(fā)揮其橋梁與紐帶作用,解決教師在家庭和社會活動中的問題,全方面給予支持。在這種氛圍中異地教師才會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認同感。把教學視為一種可追求的事業(yè),從而對其抱有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沈妍.在發(fā)展中提升幸福指數[J].觀察與思考,2008.
[2]曹建強.酒泉市小學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
[3]唐榮.淺論高校教師幸福感[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22(3).
[4]關珊.影響教師幸福感的因素[J].基礎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