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君+劉天瑜
自2000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界對語文課程的內涵闡釋有了一系列變化。2000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解釋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肮ぞ咝院腿宋男缘慕y(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增加了“語文課程”之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概括為三點:首先,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其次,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第三,兒童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巢宗祺就2000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改稿有關“人文性”作了對比和系統(tǒng)的說明。
他認為,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改稿堅持“實驗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具體而言,就是保持如下方面的內容不變。
1.堅持語文教育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價值追求,堅持“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和目標系統(tǒng)。
2.堅持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人文性“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課程基本模式。
3.堅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目標和內容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遍要求,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語文教育中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良好發(fā)展。
4.堅持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正確把握本學科人文性、實踐性以及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及漢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特點,積極探索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
5.堅持推進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積極吸收當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實踐中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修改、調整了如下內容:首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人文性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其次,進一步突出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第三,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人文精神成長。
通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調整,“語文課程人文性”得到了凸顯。
二、語文新課程人文性特點
語文課程人文性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重視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通過熏陶感染塑造學生的心靈,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一)重視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專家提出語文教育要既教書又育人。這客觀反映了語文課程教育的辨證關系。語文課程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敖虝睂嶋H上就是踐行使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任務,而“育人”則是側重在教書的過程中如何形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問題。就語文教學而言,教書(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育人(在傳授語文知識和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感化”和“引導”功能)從初始階段看,傳授知識在前,育人在后,隨著教學的持續(xù)進展,“育人”的作用也在逐步加強。因此,教書和育人的關系隨著語文教學的進展也在發(fā)生變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哲學辨證關系。語文教育本身具有人文特點,重視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人文特點的突出體現(xiàn)。
(二)語文教育要熏陶感染塑心靈
于漪曾經說過,語文教師要懷著春風化雨的熱情,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們,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撒下美的種子。作為語文教師,如何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除了對課文中文學作品鑒賞之外,還要通過教師的美聲閱讀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閱讀,以提高學生的美聲閱讀能力,通過教師對課文的分析、賞析,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進行分析、鑒賞,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
(三)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綜合導向,其本身就說明對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視。人文性強調“以學生為本”,從語文課程內容的角度分析,就是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情”“美”“道”的和諧統(tǒng)一。
三、基于語文新課程人文特點的育人價值
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學課程,它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歷史、哲學等人文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母語教學處于核心地位,人文價值教育雖然非常重要,它畢竟只是語文教育教學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通過語文教學(主要是聽說讀寫)來顯現(xiàn)的。這就是所謂的“寓情感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如何處理語文教學和思想教育的關系,劉國正總結為“文道統(tǒng)一,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他認為,文道統(tǒng)一是語文科教學內容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不妨礙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所必須的。關鍵是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基于語文新課程人文特點的育人價值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一)寓道于文的育人價值。即通過經典的文章、文學作品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語文教科書中具有豐富的經典文章和文學作品,這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閱讀載體,促使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誦、鑒賞和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獲得人文方面的給養(yǎng)和啟迪。
(二)熏陶感染的功能價值。語文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育藝術上的顯著特色就是熏陶感染作用。于漪歸納為“熏陶感染塑心靈”。在語文課程教學中,除了在學前和初小階段以識字教學為主外,多數(shù)時間是通過閱讀、賞析、寫作來達到識字目的的。具體說來就是通過大量的讀寫聽說實踐來達到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目的。這個過程不是簡單靠死記硬背,機械閱讀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老師的朗誦示范,美讀引導,品味鑒賞等一系列有效、有趣的教學行為激發(fā)學生閱讀熱情,使學生受到感染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進而促使他們通過自主閱讀使知識得以豐富,思想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華。
(三)潛移默化的提升價值。語文課程與政治、歷史或物理、化學等學科相比,具有潛移默化的提升價值。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等文理學科,主要靠老師的教學、點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學習掌握,以獲取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語文課程則不然。雖然起始必須從“人之初”開始,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不少學生就會產生“飛躍”性學習,成績會迅速拉開距離。這就是所謂的“潛移默化的提升”。有些知名的作家、文章大家,他們的學習時間并不比別人長,相反,有的是自學成材,也就是說他們的學習方式優(yōu)化到“潛移默化的提升”境界。
四、語文育人體系的建構和內涵分析
鑒于語文教育人文性的特點、育人價值等因素,建構語文課程人文特點基礎上的育人價值體系亦是切實可行的?;谡Z文課程人文性理念的語文育人體系的建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課程內容結構?!墩Z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落實到語文課程教學上,大致可以分為“閱讀”和“寫作”兩部分?;诖?,語文課程育人體系的建構亦由“閱讀”、“寫作”兩部分構成。這里重點探討閱讀教學中育人體系建構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閱讀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同時又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強調“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苯又槍φZ文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弊端,提出了警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p>
在閱讀教學體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指導、引領和點撥”既是老師的職責,又是指教的責任,由此構成“一體三位”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特感悟是框架的基石,教師的指導、引領、點撥構成了框架的支柱,閱讀教材和閱讀教學過程就是高效閱讀體系建構的整體呈現(xiàn)。在這一體系中,學生自主、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教學為高效閱讀提供了保證,教師引領、學生自練是閱讀教學的必走之路,教師點撥、畫龍點睛、排除障礙使高效閱讀過程得以優(yōu)化。而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則從三個維度框定了高效閱讀教學體系建構,從而使整個高效閱讀教學體系圓融和諧,科學實用。
五、語文育人體系實施策略
(一)閱讀教學體系建構策略:處理好四個關系
整體而言,“一體三位”的閱讀教學體系的建構,其策略上要處理好四個關系:快速閱讀與精讀并重,以精讀為主;課外訓練與課內訓練相結合,以課內訓練為主;自主閱讀與教師引領相結合,以自主閱讀為主;美聲閱讀與默讀相結合,以美聲閱讀為主。
1.快速閱讀與精讀并重,以精讀為主。語文課程中高效閱讀教學體系,不同于一般的快速閱讀訓練,它屬于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快速閱讀目的是要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整體把握所學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布局。精讀是為了使學生理解、夯實課文的精華,落實課文的主要學習目標。如學習《荷塘月色》等散文,其結構、線索的感知要靠快速閱讀,品鑒課文的語言藝術,領悟課文的抒情內涵要靠精讀。只有堅持快速閱讀與精讀并重,以精讀為主的學習理念,才能使高效閱讀名實相符。
2.課外訓練與課內訓練相結合,以課內訓練為主。語文閱讀教學是以課堂學習為軸心的,高效閱讀教學理所當然以課堂閱讀訓練為主。課外閱讀訓練雖然很重要,它只能是課堂閱讀訓練的重要補充。
3.自主閱讀與教師引領相結合,以自主閱讀為主。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內因,是提高閱讀效果的決定因素。教師的指導、引領、點撥雖然很重要,那畢竟是外因。老師的指導、引領、點撥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方法、技巧,為學生高效閱讀提供保障。因此,如果學生只依賴于老師的引領,沒有充分發(fā)揮自主閱讀學習的主動性,那么這種所謂高效閱讀必然是虛的。
4.美聲誦讀與默讀相結合,以美聲閱讀為主。所謂美聲誦讀,是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感情的誦讀,即依據不同風格、特色的課文,讀出文章的風格或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教師的美聲誦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默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熟悉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和藝術格調,為美聲誦讀作鋪墊,是提高美聲誦讀的基礎。高效閱讀只有做到美聲誦讀與默讀相結合,以美聲閱讀為主,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二)閱讀體系特征:教師引領下的學生自主訓練
基于指導、引領、點撥閱讀理念的高效閱讀教學體系,其閱讀教學模式應充分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關于閱讀教學的核心理念,即教師引領下的學生自主訓練。整體而言,學生是高效閱讀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決定著閱讀教學的效益所在。從閱讀效益的取得和提升層面分析,學生的閱讀實踐是催生閱讀效益的“內因”,而教師的指導、引領、點撥則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只強調學生閱讀實踐,忽視教師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作用,那么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理解就只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閱讀效益很難提升。
(三)閱讀教學體系標準
首先,有高效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是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大致維合。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閱讀教學的高效性。如果生成目標大于預設目標,就說明目標的要求過低,而非高效目標。反之,如果生成目標小于預設目標,即學生課堂學習超過教學目標,同樣說明目標的制定存在失誤。這里可以借鑒徐州師范大學魏本亞教授首創(chuàng)的語文復盤式評課模式。該模式源于圍棋的復盤概念而來的評課新模式。其操作過程是:通過課堂回歸、審視對照、剖析研討等步驟,對課堂進行細致、高效的參與式的評價,凸顯了目標、內容、活動設計、活動效果四位一體的評價,關注學生活動及教學實效。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大致維合。
其次,閱讀教學過程定位:兩個示范、兩個帶動、兩個指導。高效閱讀教學應突出“美聲誦讀”,強調融學生的自主美聲誦讀和教師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作用為一體。通過教師的美聲誦讀,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進行美聲誦讀,以提高學生美聲誦讀能力;通過教師對課文的分析(文章)、鑒賞(文學作品),示范、帶動和指導學生對課文的分析、鑒賞,以此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第三,高效閱讀教學效果:誦讀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同步提高。對于學生而言,培養(yǎng)他們的誦讀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是高效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這三種能力相輔相成,構成高效閱讀的能力內涵。閱讀教學的實踐證明,只有誦讀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同步提高的閱讀教學才是高效的。
第四,高效閱讀教學話語體系:文章閱讀與文學閱讀分野。所謂高效閱讀教學話語體系,是指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應注重使用與閱讀文本相適應的語言描述閱讀的活動內容。而閱讀教學文本雖然形式多樣,概括起來,不外乎文章和文學兩大類型。因此,在文章閱讀教學中,應使用諸如“閱讀”“分析”等詞語;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一般使用“賞析”“鑒賞”等。閱讀教學實踐證明,不同文本的教學,只有使用與閱讀文本相適應的話語,描述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自然進入閱讀文本的閱讀情景。因此,文章閱讀與文學閱讀話語體系的分野,能自然導致學生在文章閱讀和文學作品閱讀的分野。
本文是2014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語文課程人文性特點的育人價值體系建構和實施策略》(2014-gh-287)核心文章
[作者通聯(lián):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