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蓉
作為歷史教師,我常常思考如何使歷史課堂教學更具思想性、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經(jīng)過研究與實踐,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詩詞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下面我就對詩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一談我的心得、體會。
一、運用詩詞導入課堂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一上課就直奔教學主題往往會使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巧妙導入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南宋”的相關知識時,我利用詩詞《題臨安邸》將學生引入宋金對峙的戰(zhàn)爭時期,使學生從詩中感受南宋的變化,以及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抵抗外族侵略、不思收復失地的心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南宋歷史的好奇心。
又如,在教學“隋朝統(tǒng)一”的相關知識時,我通過對比詩詞《汴水》和《汴河懷古》,引導學生思考隋亡的原因,這不但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閱讀詩詞、分析詩詞的能力,彌補課本知識的欠缺。
二、運用詩詞激發(fā)情感、引發(fā)共鳴
歷史是一門富含情感的學科,教師要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詩詞往往反映社會生活,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詩詞語言優(yōu)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例如,在教學“國民黨政權崩潰”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利用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激發(fā)學生的自豪之感,使學生體會到人民歡迎解放軍的熱情,感受到人民為勝利的歡呼。
又如,在講授“日本割占臺灣”的相關知識時,為了突出臺灣人民的反抗,我利用詩詞《春愁》來表達臺灣人民在得知臺灣被割讓后的悲憤之情,使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時中國處境之維艱,從而產(chǎn)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中國古代史的內(nèi)容由于距離現(xiàn)在較遠,學生在學習時很難產(chǎn)生共鳴,因此教師要運用詩詞引發(fā)學生共鳴。
例如,在講述“先秦文學”的相關知識時,我引用了詩詞《碩鼠》,這首詩語言詼諧,格律嚴密,引人入勝,很容易引發(fā)學生共鳴;在講“秦朝統(tǒng)一”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學生難以理解焚書坑儒的目的、原因,我在教學中引用了詩詞《焚書坑》,以此來形象指出焚書坑儒的目的和原因,而且這首詩詼諧生動,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在講解“唐朝”的相關知識時,我引用了詩詞《憶昔》,這首詩描述了盛唐的恢宏景象:小縣城都有上萬戶人家,農(nóng)業(yè)連年獲得豐收,糧食填滿了倉庫,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這些詩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幅幅歷史畫面。教師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詩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走進”歷史,帶著感情地去了解歷史人物,感知歷史現(xiàn)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運用詩詞開闊學生視野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素質(zhì)教育的推行,歷史教師要樹立大文科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綜合運用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科綜合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引用詩詞不僅體現(xiàn)了“文史不分家”的理念,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而且是適應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和培養(yǎng)學生文科綜合能力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西漢與匈奴的關系”相關知識時,我引用了詩詞“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并通過設問“‘一去紫臺連朔漠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來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通過設問“‘群山萬壑是指什么”來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通過設問“‘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漢什么樣的民族政策”來考查學生的政治知識。
又如,在教學“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時,我引用了詩詞《長征》,并利用詩中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設問:紅軍長征經(jīng)過哪些地方?經(jīng)過今天的哪些省份?以此來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恰當運用詩詞,巧妙設問,就能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