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偉 李英武
龍門山色的含義
龍門山色是歷史上對龍門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美好的精辟概述,被稱為洛陽八大景觀之首,是龍門景區(qū)的一個歷史品牌。具體而言,是對龍門周圍以東西兩山夾伊河的時空概述,對其地形、地貌、溫泉、山水、植被、文物、文化、寺廟、建筑等包含在其中的一個準確表達。其中以地形、生態(tài)、石刻雕像為主,內(nèi)容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述。龍門山色有三個品牌:生態(tài)品牌、景觀品牌、歷史品牌或者說是山水品牌。有五個概念:一是時空概念,二是以生態(tài)為主的綜合概念,三是歷史文化概念。龍門山色是一個以山水、時空為主題的集自然景觀、生態(tài)景觀、文化內(nèi)涵、歷史人物為一體的完美結(jié)合體。其內(nèi)容豐富,意境深遠,深入其中,會感到其博大精深。四是心理概念。人們一想到龍門山色,就會想到那碧綠的青翠,輕柔的河水,岸邊的垂柳,安靜的佛像佛雕,魏碑的書法,精美的建筑,東山的禪宗等等,給人帶來一種心靈上的震撼和超越。五是自然和人文概念。龍門在歷史上不叫龍門,先是叫伊闕或闕塞,后來稱之為龍門,所以全稱應為伊闕龍門,或者是龍門伊闕,這點很重要,具體劃分年代應該以隋煬帝建都洛陽為分界點,在此以前為伊闕,在此以后為龍門。伊闕表現(xiàn)的是自然景觀,龍門表現(xiàn)的是人文想象和文化要素,龍門山色應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結(jié)合。就像普陀山一樣,全名為海天佛國,海天表示的是自然景觀,佛國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代表的人文要素。
龍門山色的歷史變遷
龍門山色的形成是伊洛河谷的歷史文明史,是河洛文明的滄海巨變史,更是人們改造自然的不屈見證史,最后是中原文化的輝煌發(fā)展史。具體而言,大家見仁見智,筆者認為應當劃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龍門山色的雛形期:具體時間是自遠古伊洛河谷有人類活動到周公營洛(——公元前1020年)。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伊闕還沒有形成,典型兩山是連在一起的,龍門地區(qū)是一片汪洋,伊河水下來發(fā)生倒流,直至今天的嵩縣田湖,史稱“汝?!?。伊河水位大概在260~270米左右,現(xiàn)在龍門西山三角地一帶有河卵石分布,東山乾元山一帶有細河沙土存在,河面土構(gòu)造節(jié)理發(fā)育十分完全,擂鼓臺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貝殼等海洋化石等,都是作為伊河當時的水文特征。伊河經(jīng)常發(fā)生水患,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造成上游澇災,下游旱災。伊河不屬于黃河水系,而是長江支流。所以人們渴望消除旱澇不均,解萬民于倒懸。此時的龍門山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森林茂密,大型野獸出沒,百鳥飛鳴,一派生機盎然。非常適合于人們發(fā)展生產(chǎn)。但限于自然條件,人們就把疏通伊河作為發(fā)展的首要任務,于是就出現(xiàn)了大禹治水、放羊娃叫龍門,鯉魚跳龍門、龍王刻像等歷史神話故事。李白有詩“龍門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反映了當時人和生物都希望伊河不再倒流,造福百姓的迫切愿望。在山上,人們依山而居,靠山而存,從山上攫取各類生活資料,比如取火的柴木,包括用藤做繩、做衣、做鞋等,葛藤文化也隨之而生。在詩經(jīng)里有很多體現(xiàn)。比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日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等等諸如反映百姓生活的民歌、詩歌都是那個時期人們的真實表現(xiàn)。同時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也孕育了初期的龍門山水景觀,山水,在古代人們就有樸素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好的地方就是有靈氣的地方,所以夏朝、商朝的統(tǒng)治者就在龍門舉行規(guī)模浩大的祭司活動,一般分為春祭、秋祭,有時四季都有祭司活動,祈禱國泰民安,百姓幸福等。綜述,這個時期的龍門山色是兩山相連,水面開闊,森林茂密,人們在逐漸改變自然,也在改變著龍門的自然景觀。
龍門山色的形成期(前1020-604年):時間大概在周公營洛至隋煬帝建都洛陽之前。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洛陽逐漸成為歷朝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伊洛河谷逐漸成為洛陽的核心區(qū)域,人們對該區(qū)域的重視也隨之增加。伊河的戰(zhàn)略地位逐漸凸顯,在朝代太平時期,龍門是作為皇家的囿苑地位存在,為皇家提供祭祀、游玩、射獵甚至為皇家提供建造宮殿的材料,比如在周朝龍門是作為祭祀和田獵的天子之囿而存在,在這兩項活動中,上至天子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參加,體現(xiàn)周禮中的“裕民之道”和“與民同樂”思想,由此可見龍門的地位和作用至高。在東漢光武中興時期,龍門是作為皇家二苑存在(上林苑、廣成苑),不僅是皇家田獵之所,更是皇家園林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國家動亂時代,龍門的戰(zhàn)略地位更加突出,由于其天險地位,自春秋時起,龍門就作為一個拱衛(wèi)京畿的關隘存在,歷史上在龍門發(fā)生了許多有名的戰(zhàn)役,比如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破韓魏聯(lián)軍,斬韓俘24萬人,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帥師出伊闕攻秦,秦使將軍繆攻西周,秦滅西周。公元184年,東漢將軍何進于洛陽周圍置伊闕、函谷等八關都尉,拱衛(wèi)京都洛陽,龍門的軍事地位一直都非常重要。第三,龍門生態(tài)變遷,園林地位逐漸突出。在這個時期,龍門的生態(tài)地位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一個是形式上的變化,由原來的囿逐漸變?yōu)樵?,囿和苑的區(qū)別在于,囿是一種沒有圍墻的自然生態(tài)單元,完全是全生態(tài)、自然態(tài),苑則是有一定規(guī)模的、有一定界限的園林單元,里面融入了人文的思想理念、造園理念和改造理念,比如把佛教文化植入于苑的建造過程中,通過改造道路、水系,引入其他的外來樹種、花草等來進行改變原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比如為了安全游賞有意識地驅(qū)避一些大的動物而豢養(yǎng)、馴化一些小的動物等,這些都是苑的范圍。第四,伊闕的改造繼續(xù)在進行著。在伊闕右壁銘載:“永康5年(公元295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塹岸開石,平通伊闕?!比绻f大禹治理伊闕只是傳說的話,這次大規(guī)模的伊闕治理則是實實在在的文字史料,正是由于伊闕的不斷治理,使河道變寬,不僅為伊河兩岸的百姓創(chuàng)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效治理了水患,同時也改變了龍門的生態(tài)景觀,使龍門山色更加富余天庭氣象,為隋煬帝登邙山俯瞰龍門進而建都洛陽定下了基調(diào)和基礎。第五,龍門山色中增加了佛教元素。洛陽自古為天下之中,乃九州風云際會之地,因城而興,因城而衰,多次破壞,又多次興起,連年戰(zhàn)亂、動亂、水災等天災人禍,導致了人們渴求一種精神上和心靈上慰籍,山水靈秀之地必為心靈寬慰之所,名山配名教適得其所,于是龍門就成為了佛教的修行之地,上至皇家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把佛教作為精神的寄托,把龍門作為了修行之所。從公元493年開始,龍門伊河兩岸的石崖上開始了漫長的雕刻佛像之旅。山因佛而增輝,佛因山而興盛。龍門山色中增加了佛教元素,佛教為龍門山披上了一層面紗,使龍門山變得更加神秘、神奇,龍門山色變得更加朦朧,如夢如幻。綜述,該時期的龍門山色,具有祭祀、教化的國家政治禮制地位,具有橫刀斷隘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具有秀山靈水的生態(tài)園林地位,具有祈福延年的心靈慰籍地位,名山、名苑、名教、名寺、名關五者合一。需要指出的是,此時的龍門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由茂密的森林向以松柏為主的針葉林過度。
龍門山色的成型期或者為高潮期。這個時期可以定義為自隋煬帝建都洛陽至唐朝中后期(604-950年左右)。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天下由大亂走向大治,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百姓由流離逐步走向安居,社會由動蕩走向經(jīng)濟繁榮、文化繁榮。此時的龍門便作為集天時、得地利、聚人和的神圣之所,達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龍門山色也由景觀特色走向了文化特色。一是龍門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隋煬帝由觀龍門而定都洛陽,由龍門擺法駕入洛陽。武則天則在龍門山水之間坐朝問政,賦詩弄文。宋真宗留下了《龍門銘》。現(xiàn)存于敦煌藏經(jīng)洞的《龍門賦》生動記述了當時百姓在清明時節(jié)游觀龍門的盛況,不亞于宋人的《清明上河圖》。所以說,從上而下,從國家到民間,對龍門山色的認知度和美譽度空前;二是龍門的佛教感化地位空前興盛,許多大的雕刻精品在此時出現(xiàn),比如盧舍那大佛,佛教宗寺院在龍門林立,最著名的龍門十寺,各佛教宗派在此傳經(jīng)說法,凈土宗、禪宗、密宗等遍布龍門,信徒眾多,造像活動規(guī)模聲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三是文化空前繁榮,隋唐宋時期本來就是中華文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更是萬國來朝,四海升平之時,龍門作為這一時期的文化“壺口”,將天下文化精品盡收其中,不僅有雕刻精品、書法精品,更有詩文精品,園林精品,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李白、杜甫在龍門相聚的大雙子會,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的三星會、白居易的九老社等不勝枚舉,造成了“黃山歸來不看岳,龍門歸來不觀文”的贊嘆,形成了“來洛陽必來龍門,來龍門必留詩文”的傳統(tǒng);四是龍門山色增加了人文精神和心理歸宿,在心理歸宿方面,不管是國家層面治理需要,比如武則天修造盧舍那大佛,還是百姓層面信仰需要,經(jīng)商的也好,孝行的也好,都在龍門建像造塔如愿修行,這一時期是龍門石刻藝術的輝煌期,是佛教宗派傳經(jīng)誦法的高潮期,名士如林,最有名的比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其他宗派也是名家云集,佛教文化空前繁榮。在人文精神方面,唐宋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蓬勃期發(fā)展期,天下文人如潮水般涌向洛陽,囊如龍門,使龍門山色身價不同凡響,恰如一句話: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得有幾度聞。這個時期,龍門即作為山水勝地、文化勝地、心靈勝地,其園林建筑也有了空前發(fā)展和提升,比如李德裕別業(yè),韋嗣立別業(yè)等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建筑,集山、水、樹、石,亭、臺、樓、榭等為一體,布局奇巧,結(jié)構(gòu)雅致,為中華名園之典范,其中李德裕別業(yè),史稱引進各類奇花異樹,奇石有太湖石、廬山石、桂水石、赤城石等,異樹有天臺山之金松、琪樹,其中李德裕別業(yè),史稱引進各類奇花異樹,奇石有太湖石、廬山石、桂水石、赤城石等。其中最為知名者是醒酒石?!秳≌勪洝吩疲浩饺f“有平石,以手磨之,皆隱隱見云霞、龍鳳、草樹之形?!贝耸喾Q“醒酒石”。
珍木,李德裕寫有《平泉山居草木記》。記有花木67種之多,如果加上當?shù)鼗?,當?50種之多,可謂唐代洛陽的“植物園”了!
現(xiàn)錄其“草木記”部分于下,以了解洛陽龍門花木古今之變化。
“……木之奇者有:天臺山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剡溪(浙江省)之紅桂、厚樸;海嶠之香檉、木蘭;天目之青神、鳳集;鐘山之月桂、青颼、楊梅;曲阿之山桂、溫樹;金陵之珠柏、欒荊、杜鵑;茅山之山桃、側(cè)柏、南燭;宜春之柳柏、紅豆、山櫻;藍田之栗、梨、龍柏。其水物之美者,白蘋州之重臺蓮、芙蓉湖之白蓮、茅山車溪之芳蓀……”
“已末歲(839年),又得番禺之山茶、宛陵之紫丁香、會稽之百葉木芙蓉、百葉薔薇、永嘉之紫桂、簇蝶、天臺之海石楠、桂林之俱那衛(wèi)……是歲又得鐘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之真紅桂,稽山之四時杜鵑、相思、紫苑、貞桐、山茗、重臺薔薇、黃槿,車陽之牡桂、杜石、石楠,九華山藥材:天蓼、青櫪、黃心栳子、朱杉、龍骨?!薄案隁q(840年)復得宜春之筆樹、楠木、椎子、金荊、紅筆、蜜蒙、勾栗、木堆。其草藥又得山姜、碧百合。從中可以看出龍門景觀不僅限于本地的花草樹木,而是集江南江北、中原內(nèi)外的一座大規(guī)模的植物園了,可與現(xiàn)在的園林博覽會媲美了。六是龍門山色達到了充分的展示,此時在名山、名苑、名教、名寺、名關五者合一的基礎上,又引入人文精神,可以說是形神兼?zhèn)?,六韻俱全?/p>
從此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龍門景觀,具有融合性和包容性兩大特色。融合性是指一方面充分利用龍門的自然景觀進行改造提升,以龍門山色為大背景,通過借景進行生態(tài)景觀上的造景,引進外來的植物、樹木、奇石、花草等來提升龍門景觀,使龍門山色成為了全國山水薈萃之地,類似于現(xiàn)在各地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性質(zhì);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龍門景觀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具體而言包括宗教園林的禪教悟性山水理念、佛教修行感化山水理念,同時具備詩文浪漫山水理念,構(gòu)成了層次多樣,兼容并蓄的人文山水和自然山水景觀。這個時期的龍門山色,集自然景觀、園林景觀、寺廟景觀、山石景觀、泉水景觀、伊闕風光于一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取所需,是龍門山色的集大成時期。所謂國運興,山水盛,所言極是。對于龍門山色的表述也是多種多樣,有側(cè)重于山水的,比如白居易“兩岸青翠黛眉綠,伊水黃金線一條”,韋應物的“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劈”,有側(cè)重于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的的,比如李嶠的清明節(jié)來龍門“林窺二山動,水見干龕越”,白居易傍晚觀龍門“樓閣高低樹淺深,山光水色冥沉沉;嵩煙半卷青稍暮,伊浪平鋪綠綺裘?!北热鐒⒂礤a秋天觀龍門“華林霜葉紅霞晚,伊水青光碧玉秋”;杜甫冬天來龍門“龍門橫野斷……金銀佛寺開”;有側(cè)重于神話傳說的,比如許渾“魚龍多處鑿門開,萬古人知夏禹才;青嶂遠分從地斷,洪流高泄自天來”,李白“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有描寫龍門名寺的,比如白居易對香山寺情有獨鐘,認為香山寺“洛都之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香山首焉”,孟浩然在香山寺看到“石門殊豁險,簧徑轉(zhuǎn)深邃;…松泉多逸響,苔壁饒古意”,李欣在香山寺上看到“漁舟帶遠火,山磐發(fā)古煙;…靄靄花出暮,輝輝星映川”,李白在香山寺感受到“目皓沙上月,心清月下風”,劉長卿則寫出禪意“寂寞群動息,風泉清道心”,武則天在香山寺賦詩,宋之問描寫龍門“山壁嶄巖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遙遙綠波上,星龕奕奕翠微邊,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百丈泉”,極盡渲染龍門山色,獲得第一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舉。這些描述龍門山色的詩文,使龍門山色具有了人文氣息,詩畫意境,使龍門山色如神話般炫耀燦爛,熠熠生輝。溫玉成先生《龍門石窟概述》中寫道:龍門山水之美,園林之美,佛殿神像之美,天然混成,令人神往。敦煌藏經(jīng)洞所出的唐河南縣縣尉盧撰竧《龍門賦》,生動地描寫了清明時洛陽士女出城游覽龍門風景的概況,也是佛教勝地具有旅游功能的最好說明。文云:“國門東南二十里,雙闕峨峨夾伊水。不論形勝接皇居,遠擇靈仙亦飛擬。洛陽士女重清明,聞向龍門更著情。鐵關金鎖在開鑰,寶馬香車透出城。城中歌舞紛然亂,俠客驕矜仙結(jié)伴。喳噯前驚上路塵,崩騰角赴長津岸。谷谷山山遍勝游,紅紅綠綠采芳舟。車上綺羅遙水面,船中鼓笛應山頭。山頭窮目無窮已,咫尺分明見城里。南瞻草樹塞野春,北望樓臺半天起。赤縣英寮愛水嬉,清流鼓棹弄河湄。妙管繁弦聽舊曲,花箋彩筆賦新詩,弱柳偏宜驕舞態(tài),芳梅并入艷歌詞。貪游戀賞嫌舟疾,惜景憐春行酒遲。王子晉,浮丘伯,昔日伊川迎羽客,曷若今晨宴芳陌,李元禮,郭林宗,昔時洛水泛仙酮,何如今日會禪宮!石為龕,金為像。半隱半見遙相望;下有水,上有山,一登一弄不能還。莫怪河邊馬躞蹀,都山樹里鳥間關。嚴城暗暗映相催,車騎紛紛盡欲回。隱隱山河拔地出,雄鐘鼓鼓自天來。…”這是一幅多么歡快的出俗游覽畫卷,人們沉醉在美妙的龍門山色間,放馬河邊,鼓舟弄影,山山谷谷,拜佛登山,非常醫(yī)意,美好。綜上述,隋唐時期的龍門山色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森林植被非常豐富,層次非常明顯,伊河兩岸以翠柏為主,這一點傳承至今,是龍門山色的本體。與現(xiàn)在不同的是,當時兩山泉水資源很多,山有水則有靈性,水依山則有氣勢,是一個山水共融體;二是伊河河谷景觀帶概念已經(jīng)形成,可以說當時的伊河河谷不僅僅是現(xiàn)在的沿河翠柳,花草點綴這么一個景象,而是沿伊河河谷形成了以名士別業(yè)為主要景點的國家級園藝博覽園性質(zhì)的園林景觀,其局域之廣至今未達,應該是西至伊川平樂鳴皋一帶,東至偃師諸葛一帶,北至王城大道以西,南至彭婆一帶。比如李德裕的平泉別業(y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集全國乃至世界的奇花異木,山石奇觀在此具可找到其縮影;三是佛寺園林興盛是該期龍門山色的一個主要特色,在層次上以山腰分布為主,再次溝壑,最后山頂,從園林角度而言,寺廟的修建其實是一個風水概念和觀光概念的集合體,有利于身心的寧靜,眼界的開闊,思想的匯集,因此名寺分布也有這樣一個特色,換句話說,就是龍門的各個最佳觀賞點成為了寺廟的修建之所,比如香山寺處于半山腰位置,在這個位置上觀景修行皆可,乾元寺在東山之顛,白居易說該寺“危亭絕頂四無鄰,見盡三千世界春”;廣化寺可以“足踏廣華望嵩山”,寶應寺“月亮落在深澗里”等等,所以良好的修行環(huán)境造就了深邃的佛教宗派理論??梢婟堥T山色在當時的利用率至高,至今未達,也可以說當時的龍門寸土寸金,一席難求;第四,大規(guī)模石刻造像在此期完成,龍門山色的傳播和游覽功能在此時特別突出,形成了各界人士匯聚,善男信女、名士文人、皇家百官、道士佛僧等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交流中心,龍門山色在此時完成了有純粹自然景觀向自然人文景觀的改變,完成了由園林式山水向文化式山水的改變,成為了立體的、多層面的、開放包容的、多形式的演變,成為了宗教的壺口,文化的壺口,景觀的壺口,進而成為了世界的故宮。第五,伊河的功能在繼續(xù)提升,該時期,以白居易等為代表的仁人志士開始進入到改造伊河水患的治理中,比如白居易844年領銜修通了八節(jié)灘,鑿開了九峭石,使“竹蒿掛輯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932年,后唐明宗觀看龍門修建伊水石堰,并賞賜民夫酒食等。所以隋唐時期的龍門山色是一個森林植被茂盛,飛泉流瀑密集,伊河景觀帶宏偉,石刻造像集中,寺廟園林密布,人文精神薈萃的典型人間仙境。
龍門山色的穩(wěn)定期。時間大概為唐中后期至北宋(955-1061)。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洛陽都城地位逐漸失去,但是陪都地位仍在,朝代更迭頻繁,戰(zhàn)火不斷,對龍門山色的破壞也隨之增加,使龍門山色的高潮地位有所下降。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園林景觀規(guī)模在縮小,伊河景觀帶出現(xiàn)了由面到點的變化,由皇家園林向私人園林演變。比如司馬光的獨樂園,文彥博的臨伊堂及宋朝的平泉別墅、龍門別業(yè)等,私人園林出現(xiàn)了鼎盛時期;二是在植物配置上,更加注重牡丹與各種植物的搭配,別且把牡丹作為賞花活動盛行至今;三是白居易墓園在龍門山色中據(jù)有一定的位置,許多描述龍門山色的詩文把此作為一個景點來進行描述和還念,比如范純?nèi)省傍Q泉亂濺香山道,松柏深藏白傅祠”,蘇過“惟當效樂天,早晚棄冠綬。”四是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運動,龍門山色出現(xiàn)了殘缺美;五是龍門的國家管理地位有所消弱,“1015年7月,廢西京采柴務”。總之,此時期的龍門仍屬于繁華期,但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還是層次上,都有所縮小,“崢嶸兩山門,共挹一水秀”,“高闕巍峨,群山迤邐;…形勝居多,英靈薈萃”,是這一時期的基本寫照,基本上是處于返璞歸真的階段。
龍門山色的緩慢發(fā)展期。這一時期自南宋至民國(1128-1949),洛陽都城地位不再,中原戰(zhàn)略地位突出,龍門景觀在遭受破壞的同時也在緩慢發(fā)展。龍門山色在這一時期:一是龍門山色的品牌地位已經(jīng)樹立起來;二是植被總體在下降,以松柏為主,泉水在逐年消失;三是名人古跡在增加,比如名僧墓、名人墓等,前來欣賞景觀兼具憑吊;四是伊河景觀帶主要以自然植被為主??傮w來說,是屬于冷色調(diào)時期,“土肉養(yǎng)石自古秀,山腰流水無時干”,“崔削芙蓉列畫屏,水分雙影蘸秋清”,“天闕雙峰兩岸懸,次廖一水寺門前”等是對這一時期的寫照。
龍門山色的恢復期。自1949年建國以來,龍門山色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和恢復。一是成立了專門的景區(qū)保護機構(gòu),對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二是成立了文物保護研究機構(gòu),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搭建平臺,對石刻造像進行保護;三是植被恢復步伐加快,通過全民義務造林,工程造林,改造伊河景觀帶,昔日勝景在逐步恢復。
龍門山色的層次性
從前面論述可以看出,龍門山色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內(nèi)容,即為龍門山色的歷史層次性或者歷史脈絡。從其共性而言,龍門山色是一種集生態(tài)景觀、文化遺存、人文精神、山水品位與一體的綜合資源。具體而言:
就內(nèi)容而言,龍門山色可以分為生態(tài)資源和文化資源兩個內(nèi)容。生態(tài)資源可以分為山景、水景和時空景三部分,山景可以細分為伊河河谷山景、近山山景、遠山山景;水景可以細分為伊河河景、山間泉景、溫泉資源三個部分;時空景即包含在山景河水景之間、之內(nèi)的山勢、山石、動物、魚鳥資源等。文化資源可以分為文物遺存和文化傳承兩個內(nèi)容,文物遺存包括石刻造像、古寺、古廟、古塔、古墓等有形遺存。文化傳承包括神話傳說、人物故事、詩歌文章、書法繪畫、佛教典籍、論文專著等紙質(zhì)或口頭遺存。
就地理位置而言,龍門山色可以劃分為伊河(伊闕)景觀帶、寺廟園林觀賞帶、遠山生態(tài)景觀帶及歷史影響區(qū)域這樣的總體三個層次。伊河景觀帶的特點是以伊河為主景,沿伊河布置與佛教內(nèi)容有關的植物,要求是視野開闊,色彩明快,安靜恬雅。在可視范圍內(nèi)無視覺障礙。比如歷史沿承的兩岸翠柳,十里荷花就體現(xiàn)了伊河景觀帶的園林特色。寺廟園林景觀帶以分布在兩山的寺廟、佛教窟龕為主景,圍繞主要建筑進行植物配置,形成了以翠怕、松竹、銀杏、菩提等植物,使寺廟景觀帶莊嚴肅穆,安靜淡雅。這一特色目前得到了較好的傳承。生態(tài)景觀帶以保護景區(qū)生態(tài)為主要目標,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抓手,以滿足游客生態(tài)休閑為主要目的,在植物配置及生態(tài)建設上突出生態(tài)的自然性、植物的多樣性、林相的包容性為基本格調(diào),要切實保護自然植被的生存環(huán)境,比如代表龍門生態(tài)的植物文化基因香葛等藤本植物的保護環(huán)境、代表龍門彩色植物的菊花的保護,代表龍門修養(yǎng)休閑植物的草本類、藥材類植物的環(huán)境的保護等,以及水環(huán)境的保護、鳥類動物的保護等都是生態(tài)景觀帶的建設內(nèi)容。明確了這幾個層次,就可以明白我們?nèi)绾伪Wo這一歷史生態(tài)文化品牌,如何開發(fā)利用這一珍貴資源。
就龍門山色的品位格調(diào)而言,可以分為灰色調(diào)、暖色調(diào)和冷色調(diào)?;疑{(diào)是指人們以改造伊河形成的伊闕景觀的純生態(tài)時代;暖色調(diào)是指自北魏開始,以隋唐為主,至北宋中期龍門山色的高潮時期;冷色調(diào)是指北宋以后至民國結(jié)束的緩慢發(fā)展期。目前我們正在向暖色調(diào)邁進。
就龍門山色的人文層次而言,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依龍門山水而生產(chǎn)、生活的生存層次,即看山是山,觀水為水,山水為其生活之源;問佛尋禪求道的精神層次,仿佛應了一句話,即觀山不為山,觀水不為水,只是尋求精神撫慰;以白居易為代表的“達則兼濟天下”的詩文層次,在他們眼中,山因水而有靈氣,山水因人而有精神,一草一木都具有人文氣質(zhì)。目前,我們眼中的龍門山色三個層面具備,人文層面較濃,伊河景觀帶初步形成,人文層面需要提升。
龍門山色的人文因素
寺因香火盛,山因人文興。任何美麗景觀,缺少了人的發(fā)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人的渲染,人的烘托,都不可能傳播開來。龍門山色的形成史、發(fā)展史證明了這一點:
龍門山色的形成史首先是一部人們戰(zhàn)天斗地的治水史。把桀驁難馴的伊河從水害變?yōu)樗?,從生態(tài)災害變?yōu)樯鷳B(tài)景觀,這是龍門山色形成的基礎;
龍門山色的形成史是人們尋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史。連年的自然災害,戰(zhàn)爭動亂,朝代更迭,個人的生活艱難,人們需要尋求精神的寄托和撫慰,于是有了開窟造像,布施行愿,祈福求安,尋道問祥等諸多心理訴求。龍門山色成為了人們的精神家園和福祉祥地。這是龍門山色的內(nèi)在發(fā)展動因。
龍門山色的形成史是人們精神追求的升華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個景觀的生命力不僅取決于人們的認知度,更取決于其內(nèi)在的文化基因。龍門山色的文化精神深厚,詩文氣質(zhì)明顯,這種氣質(zhì)不同于“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憂國憂民情懷,不懼坎坷的人生態(tài)度,樂觀向上的價值取向。所以龍門山色的文化品位決定了龍門山色的長久傳承和時代節(jié)奏。
龍門山色的形成史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融合史。由造伊河,通伊闕的生態(tài)景觀形成,到造窟龕、習佛經(jīng)的佛教園林景觀形成,到樂山水、濟蒼生的人文精神形成,以及牡丹基因、私家園林的興起,龍門山色都是時代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所以說,龍門山色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需要我們認真保護和研究,使之發(fā)揚光大,熠熠生輝。
龍門山色對龍門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
龍門山色是一個景觀品牌,又是歷史品牌和文化品牌,把握好龍門山色的內(nèi)涵和外延,理解其主要內(nèi)容和核心資源,對于今天我們?nèi)绾螌崿F(xiàn)保護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龍門山色,起因在水。由水而興的龍門山色,在周以前的闕塞,到漢代的伊水關隘,再到隋唐的龍門,無不體現(xiàn)了水的作用使龍門的景觀名勝在向前變化發(fā)展。做好水文章,對于資源保護和景觀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充分保護伊河,讓伊河發(fā)揮更大效能運用泉水景觀和溫泉資源,恢復水的立體景觀,在現(xiàn)在和今后一個時期內(nèi),可以考慮引水上山,在山上做足水文章,對于今后發(fā)展十分關鍵;
龍門山色,本體在山。伊河景觀帶,山體景觀、及遠山景觀、外延景觀,都是龍門山色的有機組成部分,把龍門打造為景觀效果突出、生態(tài)層次分明,植物種類豐富、園林藝術效果顯著,是龍門山色景觀恢復和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口;
龍門山色,核心在文物。做好文物本體保護研究,做好文物碑刻題記研究,搭建國際化研究平臺,盡快出實用性成果,是龍門山色的核心內(nèi)容;
龍門山色,靈魂在人文。文化和名人是龍門山色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充分發(fā)掘歷史文化特別是高潮期的詩唐文化、禪文化,運用現(xiàn)代技術,做好文化展示,是龍門山色發(fā)揮藝術張力的重要突破口;
龍門山色,重在科學運用。名山、名水、名寺、名人是龍門山色的顯著特色,古來有“龍門十寺”、“平泉朝游”,說明龍門山色中有很多的觀賞點和可用之處,把歷史文化景點開發(fā)出來,形成龍門山色的觀賞網(wǎng),是龍門山色提高美譽度和觀賞度的重要舉措。龍門在夏商周為桑林祭祀之地,天子諸侯獵囿之所;在漢代為廣成苑,初步呈現(xiàn)園林勝景,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龍門成為了佛寺道場,佛教園林興起,在隋唐達到高峰,龍門在隋代成為西苑,唐代為神都苑一部分,都說明龍門一直是皇家范圍,有著嚴格的管理體系和保護機制。
《龍門園林志》主編牌福彰先生說過,龍門之于洛陽,猶如故宮之于北京。做好龍門山色的資源保護和文化傳承,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該自信今日的龍門山色應當比任何時期的龍門山色更加優(yōu)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