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永豐
中國詩歌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詩歌成為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最高形式之一,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除此外,“五四”時期以來,現代詩歌成為我國詩歌中的一種全新詩歌樣式。初中語文教材中,既有我國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也有一些優(yōu)秀的外國現代詩歌,起到了提升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新課改以來,向來不乏針對初中詩歌教學所做的研究。筆者在新課改教學理念引導下,基于堅實的教學實踐基礎,就初中詩歌教學情況展開深入的教學反思。
一、課程標準與教學現狀
關于詩歌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對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加以區(qū)分,能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有所了解,學生養(yǎng)成獨立閱讀能力,在情感體驗和日常積累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形成情感與趣味熏陶,在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同時,也幫助學生構建起豐富的精神世界?!钡F實情況是,初中詩歌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以現代詩歌為例,人教版7~9年級共6冊語文教材,選錄了169篇課文,現代詩歌占20首(中國17首,外國3首),從比重上而看,現代詩歌占教材內容的11.83%,不可謂不重。但從當前教學情況來看,現代詩歌在各類考試中難尋蹤跡,多數考區(qū)將詩歌排除在允許的作文形式之外,初中詩歌教學以古典詩歌為主,現代詩歌教學成為缺失。
二、初中詩歌教學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就初中詩歌教學展開教學反思,有如下幾個方面:
1.需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新課改背景下,現代教育觀念成為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是教師各種行為活動的先導,也是教師得以立教的根本。唯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才能做好教育教學活動,成為“經師”,也只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教師才能對學生身心成長予以健康引導,成為“人師”。在現代教育觀念的引領下,初中詩歌教學也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學”,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將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探索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有序開展觀察、思考和鑒賞活動,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
2.綜合運用多種讀詩方式
“讀”是詩歌教學中的一種最為基本的、貫徹始終的教學方法,可綜合運用默讀、出聲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詩歌“讀”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分為朗讀、誦讀和悟讀幾個階段。首先是朗讀,這是詩歌閱讀的最初階段,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初步感受詩歌,要求能運用普通話準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其次是誦讀,通過誦讀,學生能夠整體感知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與感情,要求學生通過語音和語調變化來有感情地讀詩歌;最后是悟讀,通過悟讀,學生能進一步地感知詩歌情感與魅力,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個性化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情感、領略詩歌的魅力,要求能夠用不同的停頓的方式和重讀方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與情感。在教材編寫的要求中,每首現代詩歌的“研討與練習”部分,都無一例外地要求要對該詩進行朗讀,甚至要求背誦。如關于現代詩歌《在山的那邊》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朗讀,把握詩歌總體形象,體味詩歌中蘊含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只要堅持奮斗,理想終將會實現”的哲理。
3.通過問題體味詩歌奧妙
初中生尚處于增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事情往往喜歡追問到底,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稀奇古怪的想法,而這些就猶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如果教師加以有效利用,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中國古典詩歌,歷來就有筆墨精練、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形象生動的特點,短短幾行字間,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深邃的詩歌意境和深厚的思想感情。發(fā)揮好“問”的妙用,一般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關于《春曉》的教學,課程開始時,教師學著古人的樣子,邊吟詩邊踱步,有學生跟著輕聲附和,教師出示《春曉》這首詩,“那我們就念念,看你們會不會提出什么問題?”此后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人,寫這首詩的原因,這首詩的意思,“不覺曉”是什么意思等,可以說涉及到這首詩的方方面面,為教師引導學生解讀這首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領悟詩意
新課程改革教學,分組合作探究是教師引導學生領悟詩意的一個有效策略。如關于姜夔《揚州慢》的教學,揚州在隋、唐、北宋期間便是繁華之地,素有“淮左名都”的美譽,但姜夔所見時,已經是一副破敗景象。教師為學生搭建了自由的平臺,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探究詞作中抒發(fā)的黍離之悲。詞人眼前的揚州是破敗的,用一個“空城”盡可概括,“空城”的“空”體現在“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冷月、橋邊紅藥”等諸多景象。下闋詞人展開想象,若杜牧重游揚州,也必會“重到須驚”“難賦深情”,可見姜夔所見景象確實是觸目驚心。昔日的揚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豆蔻詞工、青樓夢好”,一派熱鬧繁華景象,如今卻“空城”景象,學生更想知道是什么造成揚州前后鮮明的對比,“胡馬窺江去后”道盡一切!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們還領悟到詞中虛實結合手法的巧妙運用,更深刻地體味到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感時傷世的意緒。
三、結語
初中詩歌教學如何回歸應有本位,是語文教師應深入思索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師應準確解讀新課標精神,詮釋新課改理念,摒棄以考試為根本出發(fā)點的功利想法,展開深入教學反思,切實落實可行的詩歌教學手段,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嶧城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