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文
文言文乃中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之濫觴,因此簡易、簡單、簡陋的學習方式就會愈加令學生乏味厭倦,因此另辟蹊徑自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現(xiàn)在就拋磚引玉——借助詩歌導入課文;以逸待勞——展示地圖剖析文章;刨根問底——書寫甲骨引申字義,這三個方面進行描述分析。
一、拋磚引玉——借助詩歌導入課文
一般情況下,以開門見山的形式直接導入課文,倒也未嘗不可,可總覺得是白開水加面包,雖能填飽肚子,但畢竟少了讓人回味的感覺。詩歌這時就成了獨特的美味香料,它既能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熱情。特別是當詩歌涉及作者生平事跡,則可以將詩歌內容與作者介紹貫穿起來,形成一種順理成章的過渡。譬如,《過秦論》的導語設計可向學生展示兩首詩,一首是李商隱的《賈生》:“宣室求閑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绷硪皇资敲珴蓶|的《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p>
接下來所要做的并非簡單的向學生分析詩的內容,不妨將作者生平介紹穿插其間,形成自然流暢之感。
“賈生即是賈誼(前220年——前168年),西漢洛陽人,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文學家,‘宣室求賢訪逐臣,可見賈誼在當時是受到漢文帝的賞識的,就是因為的‘才調更無倫。十八歲就能誦詩書,善著文,聞名于郡中,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遷太史大夫,參與政事,并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與文學的才能。所著的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文疏》《論積貯疏》最有名,其文議論風發(fā),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頗有文采,感染力很強。然而,受到‘賞識并不意味著受到應得的‘重用,這就表現(xiàn)在‘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表現(xiàn)出賈誼似受恩遇實則不遇的實質。于是賈誼由自己的不幸的遭遇深情的吟詠出《吊屈原賦》。后因提議改革政治,遭權貴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他‘自傷為傅無狀,一年后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真可謂是英年早逝,也難怪毛澤東會感嘆‘梁王墜馬尋常事,何須哀傷付一生”。
此時,導語所承擔的已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或是起著單純的橋梁式的過渡引導作用。它儼然是整堂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即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又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上課時間。
二、以逸待勞——展示地圖疏通文脈
事實上,文言文的教學所牽涉的內容既深又寬。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下則延及至今。而各個時期又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等諸多內容。
為了便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背誦,往往會將相關內容適當的穿插課堂中間進行講解。而當課文中出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時,國與國之間的紛繁復雜的地理位置與形勢關系僅僅依賴于文字或口頭的介紹則顯得不夠形象,也不夠具體。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一),“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勾踐之地,南至于勾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勾踐滅吳》高上(一)冊第18課)。諸如此類文句中的地理名詞與所指示位置與現(xiàn)今的有頗多差異。雖然它們并沒有阻礙到學生對文章文意的理解,然而,這些概念不清的詞語即使是留在學生的記憶中卻始終是模糊的。為了使學生在閱讀時有明確性,流暢感,向他們展示當時的地圖或是形勢圖,自然可以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譬如,“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秦王)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必修三第10課)。短短的幾句話即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的領土正在逐漸的向周邊諸侯國擴張。為了能讓學生從感官上觸及到這種局勢的動蕩與體會到歷代秦王的勃勃野心,在此時,展示“戰(zhàn)國形勢圖”“秦朝疆域圖”,并結合課文對其進行適當的說解,這樣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清晰明了的梳理完畢了。
三、刨根問底——書寫甲古文引申字義
當然,文言文的重點仍須放在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上面。但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字詞倘若置于不同的句式當中詞義也會隨之改變,但學生往往在掌握了一種詞義后就以一義釋全義了。
譬如:學生在翻譯“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過秦論》必修三第10課)一句時,就因為難以解析句中的“兼”字,以致躊躇不前。
由于在此之前,學生所掌握的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和“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兼”字,譯為“同時具有兩種東西或同時做兩件事”。但此譯套用在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這八個國家之前時,就顯得與文章內容不符了。
那怎樣去幫助學生辨析這些字詞,也就成為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當務之急。為了引導學生擴展思維,經過多次的實踐,我則采取一種書寫甲骨文和篆體的教學方法。
“兼”字以甲骨文和篆體的形式象一手拿著兩棵莊稼之意。由一手持兩把禾引申為同時擁有兩件東西或同時做兩件事。后來又引申為同時擁有多種東西并把他們聚在一起即“聯(lián)合”。由此可見,《過秦論》中的“兼”字譯為“聯(lián)合”。
經過這樣一番梳理之后,就可以盡量的避免學生日后在他們辨析此類字義時出現(xiàn)無所適從的狀況。作為老師的我們也做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職責。
★作者單位:江西玉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