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酒樓上》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譽為“最富魯迅氣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寫照,收錄在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中,文章主要從從《在酒樓上》中分析魯迅精神的復雜性。
關(guān)鍵詞:《在酒樓上》;魯迅精神;復雜性
在閱讀魯迅小說時能夠給人一種讀不透的感覺,必須經(jīng)過仔細琢磨和分析后才能夠?qū)π≌f有一個較深層次理解。在《在酒樓上》這篇文章中同樣如此,要想準確無誤把握魯迅創(chuàng)作時的動機和思想狀態(tài),就必須從多個角度、不同層次把握魯迅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分析出《在酒樓上》中魯迅精神的復雜性,而這也成為了本文研究的關(guān)鍵所在。
著名學者竹內(nèi)好認為魯迅小說中本身就沒有呈現(xiàn)出一種單一的、完整的主題和中心,換一種方式來說這種主題和中心并未完成,需要讀者發(fā)揮自己無限的想象力去予以補償。這個評價與其它評價有明顯不同,其不僅見解獨特,還認同魯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采用多種主題。因為他們不僅像一個橢圓,而且又像平行線,彼此之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蛟S在魯迅本人認為,其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本身就不是為了表達單一思想,相反其實要表現(xiàn)多種觀點,他們摻雜在文章當中。從表面上看比較隨性,實則像交響樂演奏出精妙絕倫的歌曲。而魯迅則扮演著指揮家的角色,聲音時時刻刻都在變,無法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而這也正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初衷和目的。
小說《在酒樓上》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未進入“彷徨”之前的作品,也富有代表性,曾被周作人稱之為最具有魯迅氣氛的小說?!对诰茦巧稀肥且援敃r社會的知識分子為題材,盡管整部小說中都是采用“我”第一人稱,同其它相同題材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其更具真實性和感人性,當讀者閱讀作品之后能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魯迅在《在酒樓上》這部小說中并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寫作手法,相反其從小說開始就闡述自己對知識分子的情感,并且以“我”的視點來講述小說主人公呂緯甫,當然《在酒樓上》這部小說中的“我”并非是小說的核心,扮演的也并非是旁觀者角色,而是故事的一部分。他同小說中呂緯甫一樣,都是有著自己獨特思想和理智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共同組成了故事之中的一個元素,無形之中推動者故事發(fā)展,也深深吸引著讀者。當然故事中的“我”同小說《在酒樓上》的主人公有很多相同點,例如:都是因為議會討論“改革中國”的方法道路而大打出手、兩個人都擁有著激情澎湃的夢想,但是卻因為改革失敗使得自身生活陷入困境,當然兩個人之間也存在著不同點,例如:兩個人同處于一樣的社會環(huán)境,故事中中的“我”選擇繼續(xù)前進,不甘于被現(xiàn)實打敗,而《在酒樓上》中的主人公并沒有奮勇之前,而是放棄了生活目標,回歸于世俗當中。當然《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也曾希望自己能夠振作起來找到繼續(xù)前行的動力,然而是與原味。當時作者魯迅出于何種心態(tài)對這兩個命運相同卻選擇不同方向的人物賦予怎樣的思想。對于這個問題,有諸多表述出一種觀點,認為文中的“我”是魯迅本身的化身,魯迅被沒有被現(xiàn)實擊敗,而是奮勇之前,選擇做一個抗爭者,也想通過這次機會去批評那些遭遇困難挫折就放棄的致使分子。
縱觀《在酒樓上》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并不是簡單批評“遭遇困難挫折就放棄”的知識分子。魯迅雖然對《在酒樓上》中主人公呂緯甫有批評之意,但是也同情他的遭遇,因為他思想里具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意識,但是受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因素影響,使其放棄,甚至魯迅還同情呂緯甫的遭遇?!拔摇迸c《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具有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從表面上來看作者肯定“我”的做法,同情并批判呂緯甫的做法,但是在仔細觀察后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對兩個人都有批判,只是批判方式不一樣,如此種種都為我們探索魯迅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了條件。
小說“藝術(shù)地再現(xiàn)生活本身的復調(diào)本質(zhì)”。換一種方式來說可以將小說視為一種獨特的聲音,又或者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話語形式,只是這種話語形式與生活實際交談有明顯不同,它并不是以人為媒介所發(fā)出的聲音,其是在特定情況下經(jīng)過加工和組織的語言符號。眾所周知,小說來源于生活,甚至可以說是對生活的反映。要想深入了解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須了解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了解他所經(jīng)歷的生活苦難。也正是因為魯迅作品中蘊含著多種聲音,時而批評、時而贊揚,眾聲喧嘩,聲音始終交疊在一起,形成了多種復調(diào),當然為筆者深入探析魯迅先生的內(nèi)心世界提供了可能。上述中由提及到“我”是魯迅先生的替身,有很多學者并不認可這種觀點,其認為這種說法欠合理,如果“我”是魯迅先生的化身,那么他為何要塑造出《在酒樓上》中呂緯甫這樣的人物形象,難道僅僅因為對比和襯托,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我”是魯迅先生的替身有失偏頗。他們直接否定了魯迅充滿矛盾性和復雜性的思想觀念,但是在《在酒樓上》這部小說中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同樣與《在酒樓上》中主人公一樣放棄了夢想,忍受著社會給予的壓迫,對繼續(xù)堅持的“我”,也沒有給予多少美化,在敘述中也用批判的視角進行反觀。
《在酒樓上》這部小說不僅反映出魯迅精神和思想的獨特性,但是在仔細閱讀這部小說后卻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并未指出一條前進道路,而是扮演著一個指引著角色,因為同樣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為何有人遭遇苦難奮勇直前,為何有人就此放棄,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他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拋開并充分表明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彰顯了其精神的深刻性、矛盾性和復雜性。
參考文獻
[1] 汪衛(wèi)東.“夢魘”中的姊妹篇:《在酒樓上》與《孤獨者》[J].魯迅研究月刊,2012(06).
[2] 李城希.試論體驗對魯迅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作者簡介:謝明柳,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