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是誰?”

2015-05-30 22:23:01沈佳鈺
2015年51期
關鍵詞:華裔身份小說

沈佳鈺

一、引言及文化背景

作為在華裔美國文學和美國黑人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文化身份及其建設問題一直以來經(jīng)常被世人提出而引發(fā)熱烈討論。

本文將研究文化認同這一主題,具體來說,將會探索兩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在努力追求獲得文化認同的路途中面臨的自我掙扎。除此之外,通過分析主流文化和弱勢文化對文化身份建設的影響[1],本文會總結華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人在他們個人身份建構過程中的共性和特性,從而找出最好的方法幫助那些少數(shù)族裔在美國建立自己的身份——接受雙重文化身份這一自然屬性。

二、作品及作者觀點的綜述與評價

本小節(jié)將對《美生華人》和《看不見的人》[6]這兩部小說的主題、基調和作者的觀點進行提煉。一個是風靡全美的插畫小說,旨在刻畫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當中包含三個獨立、平行的短故事。小說的作者也是一個華裔美國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多在描述美國華裔青少年成長的煩惱,以及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記敘了從最早的中國的移民乃至之后的幾代人經(jīng)歷的困境,從而凸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沖突。然而與一般的記敘小說不同,《美生華人》的作者以一個詼諧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主要人物之間生動的斗爭與和解。小說憑借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和幽默風趣的修辭,如文中常見的擬聲詞,故意拼錯的人名。另一部小說《看不見的人》的作者拉爾夫埃利森則使用正式、嚴謹?shù)拇朕o,為文章奠定了一個深沉嚴肅的基調。該故事描繪了一個美籍非洲裔的青年人,傾盡全力地想要成為一名被美國社會認可和接受的平民。作者采用敘事者的形象,介紹了非洲裔美國人的生活、經(jīng)歷、社會地位,并對其重要性進行了分析。從敘事者的角度來看,主人公之所以選擇生活在地下和他之所以成為“隱形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土的美國國民乃至社會拒絕接納他(并非字面意義上的“看不見的”)。兩本書中的主要人物都面臨著文化認同和自我定位的危機?!拔沂钦l?”“我是一個中國人,非洲人,美籍華人還是非洲裔美國人?”這些問題以書中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主人公為引線貫穿兩本小說,引發(fā)讀者強烈思考。

三、文學作品中華裔美國人與非裔美國人的文化身份

在《美生華人》這部作品中,主人公Wang Jin起初想放棄他所認為的,一個因傳統(tǒng)文化而束縛自己的,中國人的身份。為了讓自己徹底融入美國社會,甚至和他的中國伙伴Sun Wei-Chen斷絕往來。而在第三個故事中的主角Danny就像Wang Jin融入美國社會后的化身。在蛻變的過程中,他失去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靈魂。他的表弟Chin-Kee,在書中被描繪成一個典型的中國佬,美國人都瞧不起他。本文認為作者故意用Chin-Kee這個名字來反映一個事實:美國人在放大對華人的刻板印象。另外,在孫悟空這個故事中的鞋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東方主義的文化象征[5]。如果華裔美國人想要融入社會,他們就應該忘記自己本來的文化,而去完全地接受美國文化。就如同孫悟空,如果他想位列仙班,他就得穿上一雙鞋子使自己看起來更加人性化。這就像是西方文化在中國文化占據(jù)主導位置的一種機制。然而,這難道就是事實嗎?如果華裔美國人和非洲裔美國人拒絕否定自己的文化,他們難道就沒有一點機會被美國社會所接受?嚴格地說,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看來,一方面,作者Yang指出了美生華人為了獲得美國人的文化身份而做出的種種努力。例如,孫悟空的形象,雖然他掌握了四種仙術并且向人類一樣穿上了鞋,他在本質屬性上還是一只猴子。再如Wang Jin的人物形象,盡管他將直發(fā)燙卷,并離開他的中國朋友,他骨子里還是一個中國人。此外,像Danny,這個已經(jīng)融入美國同學中的主人公,發(fā)現(xiàn)一旦人們將他與他刻板的中國堂兄Chin-Kee聯(lián)系起來,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另一方面,在小說的結尾,Yang委婉地表明,獲得文化認同的最佳方式就是接受本族文化并汲取外族文化的優(yōu)點。作為這本小說的戲劇性結局,Danny轉身一變,成了Wang Jin并開始珍惜中國文化。而Chin-kee成為了孫悟空的化身,其丑陋的外表被撕破了,并成為西方人所崇敬的神明。作者使用這個人物原型是為了幫助Wang Jin再度找回自我——他既是一個中國人,也是一個美國人,他不該放棄這兩種文化身份中的任何一種。作為一個華裔并沒有妨礙他變得更“美國”。

正如小說中提到的“恢復真身”一樣,或許對于這些華裔美國人來說,找回本我才能將他們從身份認同的掙扎中解放出來。做回自己,就等同于成為他們所想的“本地人”,誰都沒有沒有必要質疑自己的原始身份[12]。

就自我定位[10]而言,另一本名叫《看不見的人》的小說中將這一概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說中的主角也是故事的敘述者。他在追求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也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自我掙扎,從失去自我認同、到探索自我身份、再到最終理解自我身份。他努力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而被白人的認可,甚至不惜以失去自我認同為代價。但最終發(fā)現(xiàn)這些工作都是徒勞,于是他決定成為一個生活在地下的人。然而,偶然之際,普通的黑人婦女瑪麗幫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他在黑人婦女身上發(fā)現(xiàn)了令人鼓舞的民族精神。他開始意識到黑人的集體力量并且開始回顧自身的民族文化。我認為文中的兩大場景表明人敘述者逐漸滲透于自身本來的文化之中,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并且因此找回了自己和整個黑人民族存在的價值。一個場景是他在街上吃了土豆,另一個則是捍衛(wèi)了先生和夫人的權利。他從哈萊姆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只有找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幫助自己定位文化身份和獲取精神上的自由。

兩部小說主人公的文化身份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對自身的根文化身份與美國文化身份感到迷惑。關于自我認同的掙扎,他們都曾經(jīng)為了融入美國社會,視而不見甚至、放棄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只承認其在當?shù)氐奈幕矸荨烧叩牟煌c在于,《美生華人》中的主人公WangJin最后接受了他的雙重文化身份,而《看不見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掙扎著、最終恢復自身的本民族文化身份,并把它視為非洲裔美國人自我認同建設的重要前提[9]。

四、通過主流文化加強的文化認同

莫里森提出,文化就像比賽,兩者并無本質的差異[10]。然而,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相遇,他們可能由于彼此之間各自的經(jīng)濟實力和政治力量被區(qū)分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14]。強勢文化往往會強化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政治結構并對弱勢文化施加影響,以證明其合法性。這兩部小說均以美國社會為背景,而作為過去的種族歧視政策的結果——白人擁有更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本土文化被尊崇為主流文化或者強勢文化。因此,華裔和非裔美國人的母文化無法抵抗這種文化侵襲,從逐漸淪落為弱勢文化。在這種與異質文化的斗爭中,中國和黑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遭受過不公正的社會待遇。他們的形象已被貶損,甚至妖魔化,使他們不得不接受由白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文化認同——低等的種族身份。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美生華人》中的Danny和《看不見的人》的敘述者都受到影響進而追求美國的文化,而不是珍惜自己的母文化。

五、本族文化對身份構建的影響

普遍地說,沒有文化環(huán)境人類是無法生存的。一個人一旦出生,就處于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并被賦予某種文化屬性[3]。即使他們移民到國外,他們的母文化還是會陪伴他們。Jung曾表示”重要的是,我們要把過去和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否則我們會失去歸屬感,失去我們的“根”,從而更容易患上精神障礙?!盵8]這一點可與《看不見的人》中的“隱形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小說最后幾章中描述了他掙扎著獲取自身的存在感,正如文末他最終決定重返地面,宣布蟄伏期永遠地結束了。他下決心從被社會遺忘的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并成為一個“看得見”的人。他堅信自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美國文化。我認為,埃里森闡明了一個事實,如果黑人要在美國社會生存和發(fā)展、并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他們就應該接受并深深扎根于黑人文化。

六、兩種文化的兼容——雙重文化身份的建立

對文化身份的困惑使華裔和非裔美國人在文化嫁接的過程中飽受摧殘[13]?!拔沂钦l?“我又是怎樣評價自己?”這兩個問題是當前亞裔非裔美國人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面對文化沖擊、沖突和矛盾時,他們只能創(chuàng)造、妥協(xié)和重建自己的身份。斯圖亞特霍爾認為文化身份不具有一成不變的性質[7]。相反,它如同歷史一般可被追溯,經(jīng)歷不斷的流動。因此,在經(jīng)歷了在美國遭遇的文化認同危機之后,中國和非洲裔美國人必須重建他們的文化身份。白人主流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中國和非洲裔美國人的新身份的形成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放棄任何一種文化都會給他們帶來心理困惑,甚至給他們帶來人身傷害。本文認為對待此事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允許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彼此平等的前提下,保護那些與人的發(fā)展、拒絕落后的思想(如刻板印象)相一致的文化,并且構建以多元文化為導向的文化氛圍以及和兩種相關文化兼容的一種雙重文化身份。在這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的過程中,中國人和黑人首先應該堅持和保留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也不應該拒絕或隔離其他的文化,以免進而成為一個狹隘的種族主義者。我建議他們借鑒別人的優(yōu)秀文化,從而為他們自身的文化汲取營養(yǎng)。只有緩解文化身份的二元對立程度,他們才能建立一個清晰的、自信的身份,并且再也不會因在白人社區(qū)中生活而迷失了原來的自己。

七、結論——找到自我,自由成長

這兩個作品闡明了作者對于文化屬性的認識,揭示了中國、非洲和美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文化之間的博弈是一個復雜且矛盾的協(xié)商過程。在美國這樣一個倡導多元文化的社會,身份界限的模糊不僅意味著不同文化群體的和諧共處,也顯示了為了打破二元對立、不同群體之間相互影響下的相互轉化[2]。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身份界限仍然模糊。因此,在特定的情況下,在一定時期,文化雜糅是必然的[1]。Bhabha于1994年提出了文化雜糅這一概念——意味著全球化的加速,推動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頻繁碰撞和交流。Said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是相互混合的,它們相互平等地互動、交流。在此過程中話語霸權解構、消失,從而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4]。

因此,一方面,華裔美國人和非洲裔美國人要能夠接受自己的雙重文化身份。這種身份是基于母文化與美國文化這兩種文化的雜糅。他們不應該像文中兩部小說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味地追隨主流文化,而隨意丟棄他們的根文化。這么做只會讓他們不斷掙扎。為什么他們不能發(fā)揚自身的特殊文化,從而影響到西方的價值觀呢?另一方面,他們可以通過形成一個新的、獨立的文化認同,從而構建自己新的身份。這一新的文化認同包括各式各樣的亞文化,比如自身的根文化,這些都是是個體身份建構的前提。作為文化碰撞、沖突、融合和轉化的結果,新文化必然是兼收并蓄的、不斷發(fā)展的。人們不必追隨傳統(tǒng)根文化或美國文化。在這種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可以享受新的身份和自由。(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 Bhabha,H.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Psychology Press.

[2] Bhabha,H.K.(1996).Cultures in-between.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53-60.

[3] Cameron,K.S,& Freeman,S.J.(1985).Cultural congruence,strength,and type:Relationships to effectiveness.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4] Edward,S.(1993).Culture and imperialism.Random House LLC.

[5] Edward,S.(2003).Orientalism:Western conceptions of the Orient.Penguin Books Limited.

[6] Ellison,R.(2010).Invisible man.Random House LLC.

[7] Hall,S.(1990).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222-37.

[8] Jung,C.G.(2014).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Volume 11:Psychology and Religion:West and East(Vol.1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McSweeney,K.(1988).Invisible Man:Race and Identity.Twayne Publishers.

[10] Morrison,T.(Ed.).(1992).Race-ing justice,en-gendering power:Essays on Anita Hill,Clarence Thoma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Pantheon.

[11] LANGENHOVE,L.V,& Harré,R.(1994).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positioning theory.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24(4),359-372.

[12] Larrain,J.(2013).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Modernity and the third world presence.John Wiley & Sons.

[13] Pratt,M.L.(2007).Imperial eyes: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Routledge.

[14] Schultz,J,& Breiger,R.L.(2010).The strength of weak culture.Poetics,38(6),610-624.

猜你喜歡
華裔身份小說
多措并舉加強和改進華裔新生代工作
華人時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4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陶欣伯:熠熠生輝的華裔實業(yè)家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18
王贛駿:首位華裔太空人
華人時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2:58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跟蹤導練(三)(5)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互換身份
放松一下 隱瞞身份
今日教育(2014年1期)2014-04-16 08:55:32
饶平县| 桦甸市| 龙游县| 孟津县| 张家港市| 邯郸县| 铜梁县| 清苑县| 永福县| 图们市| 资中县| 库车县| 洞头县| 新干县| 南靖县| 英山县| 海口市| 镇远县| 新安县| 丰县| 高唐县| 仙居县| 西贡区| 山丹县| 梁平县| 雷波县| 闸北区| 延川县| 太湖县| 六枝特区| 苏尼特右旗| 宜黄县| 龙陵县| 临清市| 聂拉木县| 通榆县| 安福县| 肥城市| 广州市| 嘉荫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