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明代畫家陳洪綬的《隱居十六觀》圖冊由16幅白描淡著色畫組成。這16幀表現(xiàn)文人隱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畫各有用典,標題依次為: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瀚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這16幅繪畫作品之用典各有化入儒道佛三家之隱逸理念。
【關(guān)鍵詞】隱居十六觀;陳洪綬;隱逸理念
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如圖1)作于1651年,是陳洪綬逝世前一年的作品。圖冊為紙本,共計20頁,每頁縱21.4厘米、橫29.8厘米,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4頁為陳洪綬自標畫目和題跋,后16頁各為一幅白描淡著色畫,是16幀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畫,16幅各有用典,當中援引了莊子、劉辰翁、蘇軾、陶淵明、班孟、宗炳、孫楚、魏野、李白、魚玄機等人的詩文事跡。并各自標出小標題,依次為: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瀚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如圖2)
一、“儒家之隱”、“道家之隱”與“佛家之隱”辨析
中國擁有5000年文化和文明史,文人士大夫多受儒道佛三家影響,大約遵循一條隱逸之路,便是從儒家的無道則隱中經(jīng)道家的無為逍遙,而至于佛家的超塵出世。
儒家思想的特色、核心是出仕。因此,談儒者之隱似乎不合情理。但也正因儒者對于功名的迫切追逐,使得這批人很自然地成為最接近出仕這一生活狀態(tài)的群體,而隱居與出仕絕對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大多數(shù)儒者的隱居狀態(tài)便是因出仕這一理想不可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行為??鬃泳驮鴦袢嗣髦堑谋苁?。他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也就是說,儒家的隱士,并非為隱而隱,而是為道而隱。(這個道乃儒家之道,即自然的天道,世間的人道,政治的公理、秩序,個體的道德、人格等等。并非道家之“道”。)儒家的隱居乃是天下無道,仁義行不通時的無奈選擇:是退路:是不得已的去處?!半[居以求其志”仍是“志于道”的權(quán)宜之計。若天下有道,則無需隱了。這便是儒者之隱。
相對于儒家,道家的隱逸思想則更明顯,也顯得更為逍遙,隱得更為充分。如果說儒家之隱更多層面上是隱身的話,道家之隱則更強調(diào)隱心。譬如莊子有“混沌之死”的精神焦慮,因此而采取“罷形體,黜聰明,同于大通”。即趨于根本否定現(xiàn)實社會、否定人生,隱于世外。這種道家之隱很明顯的是個體的自然選擇,也是一種永久性的選擇。相較于略微顯得類似于權(quán)宜之計的儒家之隱,道家之隱則更執(zhí)著于性情的回歸,更趨于堅定。
佛家之隱則更為超脫。人們常常失望于真實的此岸世界,于是,虛幻的彼岸世界成了追求的真實目標。正如費爾巴哈所說:“人在宗教中將他自己的隱秘的本質(zhì)對象化?!雹陉惡榫R的《隱居十六觀》圖冊的“十六觀”概念便是出于佛教凈土宗經(jīng)典《觀無量壽佛經(jīng)》?!笆^”之本意是從初步的觀意念中日輪升起修起,至行走坐臥皆一心系念,而后步步遞進,再由第二觀水觀次第觀想乃至第十六觀下品生觀,通過這16種觀想的修持來證果,得以往生佛國凈土。在這里,信佛、觀想、修行是一條醫(yī)治痛苦煩惱的可行之路。于是,中國的文人士大夫在此又找到了一處精神的避難所,佛家之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他們隱逸生活的第三種方式。
二、十六畫目蘊涵的隱逸理念及各自趨于的隱逸類別
明末文人的隱居生活透露出他們作為文人的習性和癖好。他們經(jīng)常借著對古人行徑和古典事物的熟悉,仿照其人其事,并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照搬,有時頗有些附庸古人風雅之意味,這也是明代社會文人的生活特色。《隱居十六觀》中的人物亦是如此。正如成怡夏所言:“其中的人物很難以古人或以今人的框框限制住,它是在長久熟悉研讀古典題材,并加上親身參證,日久而生的一種新意。”雖說這種感覺是混雜的、新生的,人物是不確定的,甚至畫面器物所表明的時代感可能都有所錯亂。但是對于這一部分還是非常有必要做一下解題溯源。并不是一定要指明某個圖對應的就是某個歷史典故,因為可能畫者在作畫之初也并未有這個初衷。溯源只是要搞清楚這些思想之來源,讀出致使陳洪綬筆下最終形成這些人物的最大可能性。所以下表給出的人物名字亦只是提供參考,并非說明每幅畫就是某個歷史人物或是一定是對某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的記述。另,日本學者古原宏伸在其《陳洪綬試論》中有對其中一部分做簡要的解題,下文亦有參考其部分來源。
(一)訪莊
關(guān)于《訪莊》,有三種猜測。茲列于下以供研究辨別。第一種,“訪”是拜訪、探望,“莊”指的是自家居住的地方(古原宏伸持此說);第二種,“訪”是拜訪、探望,“莊”是莊子?!霸L莊”即拜訪莊子,用楚王使人訪莊之典;第三種,依舊是拜訪莊子,此說則是指惠施訪莊子。
第一種說法,唐代白居易《閑居自題》中有提及:“門前有流水,墻上多高樹?!瓡r逢過客愛,問是誰家住。此是白家翁,閉門終老處。”其中的“門前有流水”以及“時逢過客愛”頗為符合畫面中所描繪情境。此說表明,畫者所要表現(xiàn)的就是文人隱居的閑適生活。
第二種說法,據(jù)《莊子·秋水》載:“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日:‘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日:‘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日:‘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是一個率性的隱土,他早已看透了世俗不古的人心,看穿了官場仕途的丑惡,在他看來,世俗之人往往因貪戀身外之物而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莊子曾長嘆:“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因此,他選擇了“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的隱逸生活。此說法是懷疑畫者借用訪莊之典來闡明自身希冀之情境。這是一種執(zhí)著于自如純真的天性、保持獨立的人格的逍遙暢快之隱。
第三種說法,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之畔的“魚樂”之辯?!扒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日:‘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葑尤眨骸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日:請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己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泵鎸χ械挠昔~,莊子與惠施有不同的看法。莊子認為人能夠知魚之樂,惠施則認為人不可能知魚之樂。在莊子的心靈深處,追求的是物與我相交融可以溝通的境界。在惠施的理性主宰的內(nèi)心深處,魚就是魚,我就是我,不同的類屬之間是不可能相知相通的。這場邏輯爭辯體現(xiàn)了物我為一和物我為二的兩種哲學觀。莊子之樂在此時已凌駕于知識之上,并以大智大慧脫離世俗所限定的特殊界限,尋找心靈的一片凈土,呈現(xiàn)出的是游于世外之隱逸心境。
(二)釀桃
“釀”是醸的簡化字?!墩f文》“醸,醖也,作酒日醸。從酉,襄聲?!贬勈轻勗?,原專指釀酒,后亦指利用發(fā)酵作用制造醋、醬油等?!疤摇敝柑易??!搬勌摇痹谶@里指的是以桃釀酒。古人有釀桃為醋或為酒的做法。河北臺西遺址發(fā)現(xiàn)的桃、李、棗、果仁與酵母共存,也表明商代已出現(xiàn)釀桃酒、李酒或棗酒等。宋代的劉辰翁不愿為官,以母親去世需要安葬為由,辭官歸隱,曾有一首《金縷曲》傳世,其中有“聞道釀桃堪為酒,待釀桃、千石成千醉。春有盡,甕無底”之句,此詞流傳非常之廣。而后,釀桃為酒或為醋也就暗含了隱居不仕的意思。
(三)澆書
“澆”是灌溉,淋?!皶敝冈姇!皾矔痹谶@里指飲酒澆灌腹中詩書。宋代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東坡謂晨飲為澆書,李黃門謂午睡為攤飯?!睋?jù)記載,東坡喜歡早晨起來就飲酒,有人笑他貪杯,東坡說:“不是飲酒,而是腹中的書太多了而脹肚,稍微地飲些酒,澆澆書罷了。”蘇東坡把晨飲說為“澆書”,婉轉(zhuǎn)而幽默地表達出他不得志時,滿肚子學問用不上,恫悵但又不放棄理想的心態(tài)。此典后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人詩詞中。南宋陸游《春晚村居雜賦絕句》之五:“澆書滿挹浮蛆甕,攤飯橫眠夢蝶床。”自注:“東坡先生謂晨飲為澆書?!鼻宕X謙益《贈星士》詩:“澆書攤飯醉仍眠,任運騰騰信往緣?!?/p>
(四)醒石
“醒”是酒醉后恢復常態(tài)。“石”指石頭?!靶咽奔葱丫剖??!墩f文·酉部》:“醒,醉解也?!薄稄V韻·青韻》:“醒,酒醒?!睋?jù)《駢志》載:《廬山記》:“陶淵明所居栗里有大石,淵明嘗醉眠其上,名日醉石。”《唐余錄》:“李德裕于平泉別墅采天下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有醒酒石,德裕尤所寶惜,醉即踞之?!庇纱擞^之,陶淵明醉臥之石為“醉石”,李德裕醉臥之石為“醒石”。但關(guān)于醒石,史書另有記載,謂陶淵明之醉臥石為“醒石”。陶淵明曾在他的《歸園田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愛石人。在其隱居的江西宜豐的東皋嶺有一塊與他常年相伴的石頭,每當他醉酒小憩時則倚石為榻,世稱“醉臥石”。明朝林有麟對此石有記錄:“陶淵明所居東里有大石。陶淵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日醒石?!痹凇端貓@石譜》中,林有麟還將陶淵明所臥之“醒石”形狀形象地描繪出來(如圖3),當時的文人贊嘆不已,并傳為一時佳話,因此后人將陶淵明尊奉為“賞石祖師”。
依據(jù)陶淵明之醒石在文人中的影響以及圖中所繪人物之衣著服飾,此“醒石”當為陶淵明之醒石,是陳洪綬所描繪的陶淵明之隱居生活片段。圖中人物衣著式樣為晉代文人士大夫通用的巾裹衫子便服。“這種衫子和漢代袍的不同之處是衣無袖端,敞口?!鳖^上裹巾相當重要,據(jù)《晉書》稱:“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鳖^巾已成兩晉時期文人形象的表征?!稓w去來兮圖》中,陶淵明的形象便是頭戴綸巾,身著敞袖衫子。此后,頭戴葛巾、身著寬袍、衣帶飄然、微胖、細目、長髯,已然構(gòu)成典型的陶淵明的藝術(shù)形象。故而此圖中人物當判為陶淵明。
(五)噴墨
“噴”是吐氣;嚏噴?!墩f文》“噴,吒也。從口,賁聲。一日鼓鼻。”墨是書寫繪畫所用之墨。“噴墨”指以口噴墨?!稓v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拓寫》:“古人畫云……縱口吹之,謂之吹云。”《秦列裔》:“口含丹墨,噴壁成龜獸。”《神仙傳》:“班孟不知何許人?能一噴皆成字,竟紙各有意義?!薄渡裣蓚鳌啡眨骸鞍嗝辖滥粐娊猿善渥?,竟紙各有意義?!焙笕私璋嗝系膰娔晌?,指隱居者拓印行為。陳洪綬在此可能用其隱居者之拓印活動之意。
(六)味象
“味”是研究,體會?!墩f文》:“味,滋味也。從口,未聲?!薄跋蟆笔蔷唧w的物象?!拔断蟆敝钙肺队衫锨f之道所顯現(xiàn)的物象,即味道。南朝畫論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賢者澄懷味象”即賢者澄清其懷抱以品味由圣人之道所顯現(xiàn)之物象?!拔断蟆奔次兜?,《宗炳傳》中就直言“澄懷味道”。味老、莊之道,心不可有雜念。故味老莊之道必須“澄懷”,老子稱之為“滌除玄覽”(《老子》第十章),莊子稱為“齋以靜心”和“齋戒,疏而心(《莊子·知北游》)真正左右宗炳思想和行動的是老莊道家思想,其畫論處處閃現(xiàn)道家思想的智慧光芒。他絕意仕途,一生好游山水,“每游山水,動輒忘歸”,是真正的隱士。他的傳記也被列入《隱逸》?!拔断蟆币辉~充滿了濃厚的道家玄覽意味。
(七)漱句
“漱”是含水蕩洗口腔?!墩f文》:“漱,蕩口也。從水,敕聲?!薄熬洹敝杆髦Z?!笆洹痹谶@里是指以石漱口礪齒,使才思敏捷。人們常以“漱石枕流”來指士大夫的隱居生活,此典出于西晉文學家孫楚與同鄉(xiāng)知音王濟。據(jù)《晉書·孫楚傳》載:楚少時欲隱居,謂濟日:“當欲枕石漱流?!闭`云“漱石枕流?!睗眨骸傲鞣强烧恚强墒??!背眨骸八哉砹鳎雌涠?;所以漱石,欲厲其齒。”另《世說新語·排調(diào)》亦載有此事?!笆砹鳌彪[寓潔身自愛、磨礪其志,陳洪綬在此當是化用此典,漱石以厲其齒,自然使人才思敏捷。孫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雖仕途曲折坎坷但并不逃避現(xiàn)實,對現(xiàn)實仍然充滿樂觀態(tài)度。在他的詩賦中,很少有頹廢厭世之調(diào),而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奮發(fā)精神。因此,此處之典當判定為儒家之隱。
(八)杖菊
“杖”是手杖,拐棍。《說文》:“杖,持也。從木,丈聲。”“菊”指菊花?!罢染铡敝冈谑终壬喜迳暇栈?,持菊而行。古代文人,愛菊的不少,也有不少有關(guān)菊花的詩句,提到菊花就令人想到歸隱,菊花似乎成了歸隱文化的符號。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蘇軾說:“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王安石詩中有“家山松菊半荒蕪,杖策窮年信所如。占見地靈非卜筮,算知人貴自陶漁?!倍鸥Α栋椎鄢亲罡邩恰分杏小罢绒紘@世者誰子”,蘇軾《南山》有“杖藜曉入千花塢”,《寶綸堂集·秋興》中有“杖藜覓句立柴門”,等等。菊是陶淵明隱逸生活的象征,也是他生命哲思的依托。無論是采菊、釀菊、杖菊、簪菊等等,陶淵明把生活情趣與生命價值詩意融合起來。另外,道教也視菊花為養(yǎng)生良藥。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托,也是其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征。陳洪綬此題即明顯地表明了心跡,其向往的隱居生活正是陶淵明所描述的隱逸方式。
(九)澣硯
“澣”同“浣”,意為洗,漂洗。《說文》:“灌衣垢也。從水,完聲?!薄俺帯敝赋幣_?!颁匠帯笔侵盖逑闯幣_。浣硯之典,有兩種可能,一說與魏野有關(guān),一說是蘇軾。此圖中畫面人物之衣冠面貌明顯與之前澆書之典相同,因此,可以斷定為蘇軾。但魏野之浣硯之典也不可不做了解。魏野是北宋詩人,世代為農(nóng)。其詩《書友人屋壁》日:達人輕祿位,居處傍林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跋闯庺~吞墨”交代了詩人詩書自娛的曠達、養(yǎng)魚自觀的閑雅興趣。“烹茶鶴避煙”描繪的是作者煮茶弄鶴的清雅知趣。所用硯、墨、魚、茶、鶴,都是雅潔意象,是典型的文人書齋生活、隱逸志趣的寫照。宋真宗遣使請魏野出莊為官,魏野以“糜鹿之性,頓纓則狂,豈可瞻對殿墀”為由,拒絕出仕。他另有《尋隱者不遇》一首:“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采芝何處未歸來,白云滿地無人掃。”詩中的“尋真”“蓬萊”“采芝”等明顯是道家之語,是詩人對神仙生活的向往,即對道家之隱居生活的向往。
另外,傳說蘇軾閑居在樂山龍泓山的一座廟宇時,常去江邊洗硯,河里有一種魚原本體色不黑,因嗜食他洗硯的墨水,久而久之,身體就漸漸變得黑如濃墨。至今龍泓山還保留著蘇軾的“洗墨池”遺址。池上方還刻著“魚化龍”三個醒目大字。寓意默默無聞的魚就像蘇軾一樣,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化龍飛去。
(十)寒沽
“寒”指冬季等季節(jié)較冷時?!肮痢蓖棒薄t橘I賣通稱。陸德明釋文:“沽,買也。”《說文》:“沽,水。從水,古聲?!薄昂痢敝赣诤涞募竟?jié)沽酒?!昂止辆啤鳖}材是環(huán)繞陶淵明而生。陶淵明自稱“性嗜酒”。梁太子蕭統(tǒng)說:“淵明之詩,篇篇有酒?!碧諟Y明一生與酒有著不解之緣。因此,寒沽自然也是隱居生活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情境了。但此圖人物從衣著上看并非是陶淵明,而有可能是杜茍鶴。因在杜詩《冬末同友人泛瀟湘》中,有“踏雪沽來酒倍香”之句。畫面描繪之情境正如此句意境之再現(xiàn)。
(十一)問月
“問”指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霸隆敝冈铝痢!皢栐隆奔聪蛟铝猎儐?。李白詩《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贝嗽妼⒚髟屡c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與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水調(diào)歌頭》之“明月幾時有”。情理并茂,通篇貫穿哲學的沉思。表現(xiàn)了文人墨客在夜間孤獨問月,感嘆造化的無窮(永恒)與人生的短暫。這也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但我們細看畫中人物,乃是頭戴平巾幘,平巾幘是一種在唐代土人中比較流行的冠式。故而可斷定此圖人物應為李白。
(十二)譜泉
“譜”有排序的意思,“泉”指泉水。“譜泉”就是按泉水適合煮茶的程度,給泉水排定次序。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上溯久遠。古人認為,飲茶用水最好是選擇清寒甘洌的泉水。陸羽《茶經(jīng)》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薄吧剿敝傅木褪侨!吧巾斎p而清,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毕鄬τ诮?、井水而言,泉水更宜泡茶,謂之“茶泉”。宋代蘇東坡說汲泉煮茗,乃人生之一樁雅事。從衣冠上看,人物同樣頭戴平巾幘,應該是與唐代陸羽有關(guān)。
(十三)囊幽
“囊”就是袋子,“幽”指琴,“囊幽”是指囊中之琴,“囊幽”就是藏琴,是琴的更高一層的境界。陶淵明有詩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卑拙右子小叭攵瓱o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彼詮椀貌缓没蚴锹牭貌欢€是囊幽得好。古人追求“韻外之致、弦外之音”,用囊幽表現(xiàn)的是無知音則隱。從人物頭戴的幞頭來看,應該是唐代人物,所以斷定是白居易。
(十四)孤往
“孤”指單獨,孤單?!墩f文》:“孤,無父也,從子,瓜聲。”“往”指去,到?!肮峦币鉃楠氉郧巴?,喻指歸隱。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句日:“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薄肮峦币辉~應當出于此。唐人白居易推崇陶淵明的孤往情結(jié),取字樂天?!段倪x》載:“司馬彪日:獨往,任自然不復顧世也。恒充俄頃用,豈為古今然言古之獨往,必輕天下,不顧于世?!薄拜p天下,不顧世”的隱居方式很明顯當屬道家之隱。
(十五)縹香
“縹香”同“縹緗”?!翱~”是淡青色;“緗”是淺黃色?!翱~緗”是淺黃或淡青色的織物,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后世逐漸用縹緗作為書卷的代稱,也用于指讀書的行為或讀書的人。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盄南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詩:“滴露朱黃,拂塵靜緗縹?!币驁D中是一女子,故此題可能與唐代才女魚玄機有關(guān)。在封建時代,庸男劣文尚可為官,可是一代才女雖滿腹詩書,錦繡文章,卻要隱于市井中。魚玄機為此大發(fā)議論,憤恨另女地位不平等。此處的歸隱乃是其報國之愿無法實現(xiàn)的無奈選擇,當為儒家之隱。
(十六)品梵
“品”是評論,衡量。《說文》“品,眾庶也。從三口?!薄拌蟆笔氰笳Z,為古印度書面語?!墩f文新附》:“梵,出自西域釋書。未詳其意?!薄捌疯蟆奔磪⑽蚍鸬木辰纭7鸾?jīng)原用梵語寫成,凡與佛教有關(guān)的事物,皆稱梵。如:佛經(jīng)稱為梵言,佛的境界稱為梵境,佛教的樓閣廟宇稱為梵樓,佛寺之磬稱為梵磬,佛學稱為梵學……此題表現(xiàn)隱居向佛,以至無欲的境界。為佛家之隱。
此處為最后一幅,值得注意的是,16幅圖是以訪莊圖出現(xiàn)兩人到品梵圖兩人手握經(jīng)書并肩同修結(jié)束。而冊頁中間的其余14幅除了噴墨需要一童子外,畫面主人公均是一人,并無人陪伴其左右。這中間又暗示了什么呢?我們可以猜測的是,或許陳洪綬認為,隱居生活畢竟是孤獨的。在明末士人喜愛交游的氛圍下,曾活動于城市環(huán)境中的他是樂于開展各類交游活動的。而一個人若是堅持隱居生活,必然要放棄交游生活的一大部分。陳之內(nèi)心仍然是希望有好友陪伴的。其隱居雖一直未脫離儒家之思想痕跡,但畢竟是以儒為本,糅合三家隱逸理念。第16幅《品梵》圖對好友沈顥的挽留之意則愈加明顯和強烈,頗合畫者自題“乞與老蓮作伴”之意。故而畫中人物或為畫家本人及好友沈顥。
三、結(jié)語
單純將儒道佛三家之隱割裂開來分析人物,一定是不準確的。雖然西方學者有單向度之人一說,然而在儒道佛合流的中國,則是多向度的人居多。但同時,無論思想多么龐雜的人,在生命的某個時期和階段總有一個核心思想占主導地位。因此,要理解陳洪綬之隱居畫意,必定要看到三種隱逸思想對其影響的程度以及在其人生的每個階段何者占據(jù)其思想之核心地位。陳洪綬的前半生受儒家思想所囿,這一點從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功名便可略窺一二。天下土子多宗儒,儒家學說是自小就扎根在其思想中的,在帶給他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及修養(yǎng)的同時也成為其前半生痛苦的思想根源。甲申之變后,他不得不借由佛門之隱來避禍,而此亡國之痛在后來反而成為其看破和放下的助力。他雖也精于儒道佛三家,但究其一生,仍是受儒佛兩家思想影響最為明顯和深刻。佛家之隱是醫(yī)治其儒家之隱所帶來的痛苦的良藥。因此,再來看“隱居十六觀”這五個字,就可以很明顯地覺察出其思想軌跡,大致是由可以擺脫世俗社會政治的儒家之隱和道家之隱而漸趨于佛家之超脫世俗的方外之隱。于痛苦彷徨中搖擺于儒道佛三家,既寄希望于來生又不免有悔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