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摘 要】何謂一課多篇?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次教學過程中教學幾篇課文,或者在一節(jié)課中教學幾篇課文。次種教學方式的最大優(yōu)點是根據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多種思維方式上去學習,讓學生通過比較,更加透徹地理解課文,體味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接觸、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 一課多篇 體會
本文就如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在一課多篇教學中的一些膚淺的教學體會。
一、古詩詞教學采用一課多篇
次類課文篇幅教短小,內容精煉,意蘊豐富,教學次類課文,教師不必沉迷于滔滔不絕的講解,面面俱到的分析,只要引導學生解決字詞的讀音或意義,啟發(fā)他們反復誦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師便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學習相類似的詩詞,從而對課文內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更加透徹。如教學《題破山寺后禪院》時,在學生反復誦讀后,教師便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描繪的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優(yōu)美環(huán)境。那么在我們所學過的詩文中有沒有描寫與景色相類似的呢?當學生沉浸在思考時,教師出示蘇軾《記承天詩夜游》中描寫庭院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讓學生進行比較、理解,學生紛紛發(fā)言,表達出自己的見解。課文寫的是白天之景,而引文所寫的則是月夜之景。教師乘興再出示蘇軾的《蝶戀花》一詞啟發(fā)學生理解起首句“庭院深深深幾許?”所寫的景色有什么有什么特色?讓讓學生懂得通過比較的方法去理解相類似的
二、古文教學中采用一課多篇
初中語文課本中,每冊都安排有兩單元的古詩文,其中古文所占較大的比例,這些古文一般篇幅較短,內容較淺顯。所描繪之景也易為學生所理解。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我多采用橫向聯系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及描繪的意境相似之處,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意境,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在學生解決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之后,抓住“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在作者聽來,這里的鳥叫聲是多么動聽悅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轉的樂曲,而在杜甫筆下所描繪的鳥叫聲“恨別鳥驚心”卻讓人感到心驚肉跳。猿叫更是一種最凄厲,最悲傷的一種動物叫聲,《山峽》中酈道元的筆下猿鳴卻是“哀轉久絕”、“猿鳴三聲淚沾裳”。許多人聽來都感到悲傷凄涼,而作者卻是百聽不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描繪、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這樣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對本文作者時心胸開闊,心情舒暢及對人生有較深刻的認識理解得透徹。同時讓學生朗讀背誦《春望》一詩和《三峽》一文使舊知識得到鞏固。又如在教學袁宏道的《西湖游記》之“西湖二”講到作者描繪西湖優(yōu)美之景,熱鬧繁華之場面“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艷冶極矣”。便引導學生與《觀潮》一文中末描寫觀潮人眾之多的場景進行比較閱讀,“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就算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通過反復朗讀之后,啟發(fā)學生深入理解兩作者所描寫之景地理跨度都比較大,所寫人物都采用借代的修辭手法,而人聲鼎沸,紅男綠女的繁華景象卻有許多想象之處。這樣不僅使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更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三、現在詩歌教學采用一課多篇
在初中語文六冊教材 中,第三、第六冊各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現代詩歌。通過這些詩歌的教學使學生對現代詩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但由于受教材編排所限,所選入教材的詩歌,相對說來都篇幅短小,數量有限。為了加深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認識,我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采用一課多篇的教學方式,即在教完課本詩歌之后,采用幻燈出示的形式,出示兩至三首適合初中生閱讀的現代詩歌引導學生朗讀、吟詠,加深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如在教完何其芳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反映作者熱愛新生活,歌唱新生活的詩篇之后,考慮到學生對此類詩歌接觸較少,感受不深,我便用幻燈出示顧工的《微笑》“我愿全世界都在微笑/天空對著大地微笑/太陽對著月亮微笑……”,雷抒雁的《雨》“五月的雨滴/象熟透了的葡萄/一顆一顆/落進大地的懷里/這是釀造的季節(jié)呵/到處是蜜的氣息/到處是酒的氣息/”通過對這些短小好詩的反復朗讀使學生對此類詩歌有了教深的感受。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他們對詩歌學習的濃厚興趣。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采用一課多篇的教學方式,既增加了課堂教學大知識量,又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和探究精神,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