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1.文獻綜述
過去譯者總是以“仆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通常忽略了其主體性。現(xiàn)代翻譯研究逐漸到認識到翻譯過程其實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為翻譯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譯者也得以從原語作者的陰影中解放出來。
2.闡釋學運作原理以及與譯者主體性的聯(lián)系
喬治·斯坦納于1975年發(fā)表了著作《巴別塔之后》,運用哲學、語言學、詩學和文學理論闡明理解即翻譯。書中第五章里以闡釋學為基礎,系統(tǒng)地解釋了翻譯中闡釋學的四個具體步驟: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
第一階段是信任。首先譯者選擇文本,基于他的興趣愛好,或者某些政治或者社會原因等。第二階段是侵入。侵入就是譯者認知并理解文本的過程,就像斯坦納(2001:428)說的“翻譯總是片面的”。他認為對翻譯的理解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攻擊模式。第三階段是吸收,在侵入之后,會面臨兩種不同語言的沖突。斯坦納將原語的吸收分為語意吸收和形式吸收。第四階段是補償,譯者需要努力去恢復各方面達到平衡狀態(tài)。斯特納說“如果譯者不做出補償那么他的翻譯是失敗的”。
3.從闡釋學運作原理分析黃妙玉的《一個人的朝圣》中譯本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處女作,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小說共有32章,筆者選擇第三章-莫琳與電話為例,從闡釋學運作原理來分析譯者主體性,并選擇黃妙玉的中譯本作為翻譯版本。
3.1?譯者的信任
在第一階段,譯者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文本的選擇上。黃先生就是被這部著作所吸引,并確信這是一部值得他探索內(nèi)在深意的好作品,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偏好成為他語言轉(zhuǎn)換的動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任”。
3.2譯者的侵入
在第二階段侵入里,譯者會努力進入原語作者的視野,傳遞原語文本的精髓。他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他譯文中的措辭、意義確定和修辭表達上。
例1:The?rain?drove?at?him?in?slants.
譯文:大片大片的雨迎面打在身上。
黃先生用“迎面”翻譯“in?slant”,準確地描繪了當時主人公的情景?!癷n?slants”?中文是?“斜著”的意思,但用“迎面”的話更為準確而且也不損害原文本的含義。譯者高超的語言能力而做出的靈活的詞語選擇體現(xiàn)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
Example?2:He?dressed?without?thinking?of?anything?because?thinking?would?only?lead?to?the?obvious.
譯文:他穿戴停當,腦子完全放空,因為無論想什么,都只會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jié)論。
譯文中“穿戴停當”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它的意思是“穿好了衣服”,譯者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現(xiàn)象。Example?3:The?landlady?insisted?he?could?have?a?late?breakfast,but?he?declined.
譯文:老板娘招呼著叫他吃頓早餐,哈羅德拒絕了。
在譯文中,黃先生選用“招呼”?一詞,這是在旅店老板熱心地請客人吃早飯的常見表達,是靈活變通地采用中國人慣用的表達方式。
3.3譯者的吸收
吸收分為語意吸收和形式吸收。鑒于語言差異,譯者尋求翻譯策略以期在現(xiàn)有的語意場景中在目的語里融入新的元素。黃先生在他的翻譯中大量使用四字成語,發(fā)揮其主體性。
Example?4:It?was?just?before?Queenies?disappearance?that?things?had?finally?ripped?open?and?splintered?apart.
譯文:就在奎妮消失前夕,一切才終于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這句話原語作者用“things?had?finally?ripped?open?and?splintered?apart”展示夫妻之間的無聲的緊張氣氛,“四分五裂、分崩離析”字面意思是一切都毀滅了,很好地傳達出了原語的意圖,也易于被中國讀者接受。
3.4?譯者的補償
每一種文化都在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上互不相同,當譯者進攻或者吸收原語文本時可能會打破原語的平衡。在翻譯過程中丟失了一些東西是不可避免的譯者就需要做出補償,恢復原語文本和譯文之間的平衡。在第三章翻譯中沒有直接的補償,一下給出一些間接補償?shù)睦樱?/p>
Example?5:There?was?no?bridging?gap?that?lies?between?two?human?beings.
譯文:兩個靈魂之間的裂痕是無法彌補的。
這里譯者將“two?human?beings”縮小到了“two?souls”,補充說明是靈魂之間的裂痕無法修補,同時加強了語氣。由于中英文語言上的差異,翻譯時會導致原語文本部分信息或者情感的丟失,這些不可避免,但是通過補償可以做出修正。但完美的翻譯畢竟是不存在的。
4.總結(jié)
我們可以看到闡釋學理論對翻譯研究和譯者主體性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譯者不受重視,現(xiàn)代闡釋學翻譯理論綜合研究翻譯過程,筆者在斯特納四步闡釋學運作理論指導下研究黃妙玉《一個人的朝圣》的中譯本中譯者的主體性,均體現(xiàn)譯者的主體性,其翻譯版本為我們借用闡釋學原理的運作步驟研究譯者主體性做出了巨大貢獻,激勵著更多的翻譯學者繼續(xù)努力,不斷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Munday,J.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George?Steiner.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3]Venuti,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4]査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