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婷
凱特18歲了。15歲之前,她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美國人。那之后她陷入極大的困惑之中。轉折發(fā)生在2014年夏天,當她踏上尋親的旅程,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丟失多年的“中國”密碼。
佐伊21歲。在中國生活半年之后,她確定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一個美國人,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
她們有著共同的身份,中國棄嬰,美國家庭的養(yǎng)女。20世紀的最后十年,有超過3萬名中國棄嬰被跨國收養(yǎng),從此成為“美國人”。他們絕大部分是女孩。
在長大的過程中,這些曾經被遺棄的孩子,獲得了幸福的童年,但她們從白人父母的眼睛里,看不到自我的映射。在美國這個強調獨立人格、尋求自我的國家,當女孩們相繼成年,“我是誰?”“我來自哪里?”她們被這樣的自我審問反復糾纏。
20年過去了,那些女孩們已經相繼成人,越來越多的人試圖回到中國,尋找父母,找回遺失的生命密碼,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
然而,尋找家人和找回自己,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成為了美國人
1996年9月27日早晨,天剛蒙蒙亮,江蘇無錫洛社鎮(zhèn)花苑村委會門口的臺階上,躺著一個女嬰,用浴巾包裹著。沒有人知道她已在那兒躺了多久。也許幾個小時前,她還躺在母親的懷里,最后一次吮吸媽媽的奶水,也許母親還親了親她的額頭和臉蛋??涩F(xiàn)在,她躺在冰冷的臺階上,成了棄嬰——父母健在的“孤兒”。
“96/9/15生”這是女嬰的母親給她留下唯一的出生介紹,寫在一張撕得方正的紅紙上,藏在包裹她的浴巾里。女嬰被路人送到附近的派出所,備案登記后,又被民警送到洛社計生辦,最終被轉進無錫福利院?!板a蕓竹”,這是福利院給她的新身份。
“錫蕓竹”并沒有成為她后來的名字。她的命運很快與一位美國婦女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
1995年,41歲的克羅蒂女士辭去白宮的行政職務,回到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定居??肆_蒂有五個兄弟姐妹,都已經結婚生子,她最小。因為常年滿世界跑的工作,她沒有結婚。安定下來之后,她想要一個孩子,她希望是個健康的女孩,因為沒有丈夫,克羅蒂不知道如何和男孩相處。
獨身很難在美國收養(yǎng)孩子,法院更傾向于將問題兒童或者孤兒交給夫妻收養(yǎng)。有收養(yǎng)了中國棄嬰的朋友告訴克羅蒂,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健康女孩被遺棄后寄養(yǎng)在福利院里,她們需要一個家。
“收養(yǎng)”在中國真正合法化,是在1991年12月29日,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yǎng)法》,并于次年4月1日執(zhí)行。其中第二十一條“外國人依法可以在中國收養(yǎng)子女”,為克羅蒂他們正式打開國際收養(yǎng)的通道。
錫蕓竹的資料被無錫市福利院整理遞交到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yǎng)中心(CCCWA),克羅蒂的收養(yǎng)需求同樣被郵寄到此。1997年,剛滿一周歲的錫蕓竹在福利院見到了來接她回家的陌生媽媽。在美國大使館,“錫蕓竹”有了她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凱特·克羅蒂”。
這一天,凱特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我是否值得被愛?”
“我的媽媽是擁有愛爾蘭血統(tǒng)的美國白人,但她卻喜歡把我打扮成一個穿唐裝的中國小孩,讓我學習中文,慶祝中國農歷的生日。可是,我對中國沒有任何記憶,我唯一和它的關系是,我看起來像個中國人。我不希望被逼著去做這些事情僅僅因為看起來像。”凱特對記者說。2014年夏天,凱特在養(yǎng)母的陪同下來中國尋親?;氐矫绹?,一切都變了。凱特主動找了私人中文老師,主動接待來自中國的交換生。她開始喜歡中國,并希望自己不僅僅看起來像中國人。
可小時候,凱特從沒有對自己的身份有任何質疑,“我就是個美國人”。上小學一年級時,她在全班面前做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的被收養(yǎng)的孩子,但我是美國人?!币驗轲B(yǎng)母的愛爾蘭血統(tǒng),她有時也會稱自己為“愛爾蘭人”。但同學還是會彼此議論,“凱特是中國人,我知道她是中國人?!彼龑Υ水惓C舾卸鴳嵟舐暸?,或者向老師和母親哭訴。但同學的嘲弄并沒有停止?!耙苍S他們沒有惡意,只是覺得看我生氣好玩?!彼潞蠡貞浾f。
同樣的困擾也傷害著佐伊。
“如果您的家里有多余的空房間,您的心里還有足夠的愛,您是否愿意領養(yǎng)一個中國孤兒?”佐伊的養(yǎng)父曾在教堂收到這樣一份傳單。那時,他的3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yè)離開了家。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們認為“我們有足夠的條件,可以給孩子一個家”。
如今佐伊已經21歲。她說,“我能被收養(yǎng)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幸運的事?!彼B續(xù)用了好幾個“very”來加重自己的感激。但15歲那年,她并不這么認為。
佐伊在一個白人社區(qū)里長大,她是家里唯一一個被收養(yǎng)的孩子,哥哥姐姐都大她二十歲以上。小學時,她是學校唯一一個華裔。因為家離學校很遠,她沒有什么親密的伙伴。小時候的孤獨境遇讓她變得敏感。
15歲,佐伊進入了難熬的青春期。在被收養(yǎng)這件事上,她開始不停地和自己較勁?!拔腋杏X我是被拋棄的,這一點讓我很受傷。但我覺得周圍沒有人懂我。他們不懂被拋棄的感覺?!?/p>
那個時候,她需要不斷地被說服,“你是被愛的,你值得被愛”。
離母親最的方式,就是看鏡子里的自己
索菲亞很小就萌生了尋找母親的念頭。她的養(yǎng)母很坦誠地告訴她被收養(yǎng)的事實:“你有一個中國的媽媽,她給了你生命。但我會是你永遠的媽媽?!逼鋵?,瞞也瞞不住。索菲亞身材嬌小,而養(yǎng)母則是體型高大的白人。她們在一起的時候,看起來并不搭調。
“你像爺爺那樣愛掉頭發(fā)。”或者,“你有一雙媽媽那樣的細長的手指?!边@些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情,對被收養(yǎng)的孩子來說,是永遠未知的謎。她們始終對自己的過去,以及被這個不可知的過去影響的將來惴惴不安。
索菲亞13歲那年,在養(yǎng)父母去中國領養(yǎng)自己的妹妹露西之前,有一天,養(yǎng)母走進她的房間,坐在她身邊,主動問她:你想去尋找自己的父母嗎?養(yǎng)母一直明白索菲亞的心結,她并不反對。畢竟,尋找本身,只是為了解開困惑,她相信這并不會沖淡她們之間的感情。
2014年6月,凱特和母親一起踏上中國的尋親之旅。她們從北京、西安、成都、桂林,一路南下,這是凱特第一次在中國旅游。吃火鍋、包餃子、看大媽跳廣場舞,所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對她來說都是新奇的事情。
但凱特感覺“像回家了”。每個人都長得跟自己很像,他們會主動跟我說中文,向我問路?!疤婷盍?!”走在中國的馬路上,凱特會故意離白人媽媽遠一點,這樣他們就會覺得她是中國人。第一次被淹沒在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人群里,凱特覺得很舒服。
常常,她會盯著迎面走來的人看很久,她琢磨著,這個人和我長這么像,會不會是我的媽媽,或者,會不會是我的姐妹?她知道這不是真的,只是這些念頭總是忍不住在腦子里轉悠。整天都有。
凱特不再認為“中國”是個抽象的名詞,至少她和這個名詞之間產生了聯(lián)系。實實在在的。
凱特回到福利院,見到了曾經照顧她的護工。她在日記里寫道:福利院的設施讓她很驚訝,教室、育嬰房、游戲室,所有正常孩子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了。然而,如今待在福利院的大多數(shù)都是有殘疾或者特殊需求的兒童。她很遺憾,“有些在美國非常容易被治療的疾病在中國還是無法得到解決。”
凱特看到了那張寫有自己生日的紅紙,哭了。“這是我的媽媽留給我的唯一的信物。我確信我的生日是真的?!笨上В龥]有辦法把這個母親唯一的信物帶走,她拍了照,存在手機里??吹矫恳粋€有機會幫助她的人,都把它翻出來給他們看。
福利院、派出所,凱特循著來時的路一路回溯,曾經居委會的臺階已經變成了工廠的側門。她很難想象,18年前,自己曾經孤零零地躺在這里。
雖然凱特的一路尋找都獲得了各方面的幫助,無錫都市資訊頻道還在新聞節(jié)目中播放了她的尋親故事。但凱特最終沒能找到自己的生母。根據醫(yī)院的出生記錄,唯一一個可能是她生母的人在四川成都,然而兩天之后,在她上飛機之前,工作人員向她確認,這個人不是她要找的媽媽。
索菲亞同樣沒有找到自己的生母。
出生后,索菲亞和生母在生命中,只有10天的重疊。因為“是家里的第三個女孩”,出生10天后,索菲亞被親生父母送給了一戶姓“歐陽”的人家。她在媒體的幫助下,找到了這戶人家。然而,她的尋親之旅也到此為止。這戶人家并沒有提供更多關于她生母的信息。唯一能給索菲亞安慰的是,他們告訴她“你和你媽媽長得很像”。
索菲亞說,那年在廈門,她感覺自己離父母很近?!拔抑浪麄冊谶@片土地上的某個角落,他們存在在和我一樣的時空里。雖然沒有物理上的在一起,但我能感覺到?!?/p>
索菲亞和親生父母之間永遠只能停留在這么近,又那么遠的距離。有時候,索菲亞照鏡子,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我覺得離母親最近的方式,就是看鏡子里的自己?!彼f。
永難彌合的修復
“沒有找到,并不意味著尋找失敗。”賓夕法尼亞米勒斯維爾大學教授常昌富說,對孩子而言,回中國,與其說是尋找父母,不如說是尋找自己。她們也許并不執(zhí)著于找到血緣上的紐帶,更在意的是找到構建自我認知的方式。一旦當她們踏上中國的土地,“中國”或者“中國人”就不再是抽象的名詞。
2011年起,CCAI(美國最大的專門服務中國孤棄殘兒童的非政府慈善領養(yǎng)機構)和中國民政部合作,每年都組織收養(yǎng)家庭和孩子回國“尋根”。創(chuàng)始人仲輝說,你無論如何去和孩子解釋“中國”,描繪“長城”,都不如帶他們回國,讓他們自己站在天安門廣場,或親眼看到兵馬俑的那些時刻來得感動和震撼。
2014年6月,佐伊來到北京大學交換學習。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也期待能找到長期以來尋找的那種歸屬感?!拔铱梢月?,但是我不能說,很難把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佐伊義務去教小孩學習英文,小朋友圍著她嘰里咕嚕講一通。她只能勉強擠出一句,“哦,那很有意思?!被蛘?,“哦,是那樣。”發(fā)音中透著一股舌頭捋不直的外國人腔調。
6個月過去,佐伊仍沒有做好準備回到祖籍湖南去看一看,但她已不再執(zhí)拗于把自己劃分于中國人或美國人的二元對立之間尋找歸屬感。
而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尋找,當別人再次問起凱特: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凱特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親生父母,我的祖先,那些和我真正有血緣關系的人,都在中國?!澳阒酪粋€家庭像一個整體一樣,我硬生生被從原來的整體剝離,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環(huán)境里。但那并不意味著我們之間沒有聯(lián)系,我曾經在我母親的子宮里長大。我想重新建立這種無法被阻隔的聯(lián)系?!?/p>
但凱特也明白,因為從1歲到成年,17年來接受的文化教育,她已是個地道的“美國人”,她崇尚美國的價值觀,信奉美國的自由主義,更接受美國式的母女相處方式。那些都已是刻在骨子里抹不掉的東西。
凱特說,她會繼續(xù)尋找親生父母。但“這不是我生活的所有重心。一旦我盡了所有努力(還是找不到的話),我會停止。即使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找到他們,更靠近我的本真;如果沒有,我也會很開心地過自己的生活,只是我的人生的某些部分,永遠是殘缺不明的。”
一直到離開家上大學,佐伊才意識到,養(yǎng)父母對她有多重要。“離開他們一年,我非常想念他們,我知道他們也很想念我,確信他們愛我,對我來說意味著太多。”
但佐伊希望大學畢業(yè)之后能回到中國,做一些和救助孤兒相關的工作。她甚至希望成家之后,能收養(yǎng)孩子,她向記者說出心里的想法,“有自己的小孩很好,但我覺得那樣有一點自私。很多孩子沒有家,我曾經和他們一樣,我知道在一個好的家庭成長,整個人生都會不一樣”。
索菲亞說,她從來沒有憎恨過拋棄自己的母親。因為她從小被教育要寬容。她相信,沒有一個母親愿意放棄自己的孩子,除非迫不得已。
中國的涉外收養(yǎng)在2005年達到頂峰。隨著國內收養(yǎng)能力的增加和棄嬰數(shù)量的減少,現(xiàn)在想要跨國收養(yǎng)一個健康的中國女嬰至少要等待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可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數(shù)據,1999年至2013年間,仍有71632名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yǎng),其中63707名女嬰,占了整體收養(yǎng)人數(shù)的89%。
這些在21世紀初被收養(yǎng)的孩子,很快也將逐漸成年,她們是否會和里基、凱特、佐伊一樣,遭遇如何尋找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又是否會執(zhí)著地找回自己丟失的密碼?
里基是這些孩子中對自己的身世了解得最豐富的一個。她已經完整地經歷了探尋和追求的過程,而三年前,當她和親身父母相處45天后重新回到美國,里基面臨另一個難題:如何保持和中國家庭的聯(lián)系,并把這種聯(lián)系貫穿到整個人生里?
可無論如何尋找,命運于這些孩子而言,像一張被磨損的唱片,即使盡力修復,也難以聽見最初的和弦。
(摘自《時代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