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意義
人們在談到一個國家富強的主要標志時,都要談到以下兩條:一是國家要富,政府要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二是人民要富,突出地體現(xiàn)在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者已形成為富裕群體。在我國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后,許多社會人士曾多次提出打造具有小康水平的中等或中低收入群體的問題,并建議把它定義為建成小康社會的一條重要標準。
1997年,時任建設部黨組書記的俞正聲同志曾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歸根結底地說,住房問題是一個經濟問題。如果政府的經濟實力強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住房問題就好辦了。后來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有關房改的23號文,決定推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并把解住房問題的重點放在占居民比重最大的中低收入者。因此,我對俞正聲同志講話內容的理解是:不斷地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地打造起具有中國特色、比較富裕(即小康水平)的中低收入群體,是解決好我國住房問題的重要條件,也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
二、國外的有關情況
我?guī)状蔚絿庠L問調研時,總要找一些機會,向外國專家咨詢和探討該國中等(中低)收入群體的富裕狀況和住房狀況,特舉以下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美國
1930年,美國決定摒棄推行多年的住房商品化制度,改行現(xiàn)代住房制度,即住房分類供應制度。決定對占居民總數(shù)20%的高收入者供應商品房;對占居民總數(shù)62%的中等收入者供應含有一定社會保障的社會住宅;對占居民總數(shù)18%的低收入者供應廉租屋。當年美國的中等收入者基本上已邁過比較富裕的門檻,因而社會住宅的社會保障含量較小,美國專家估計只占房價的百分之幾。隨著美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等收入者的經濟狀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第一,買得起與其經濟條件相適應的住房。當時中等收入者的年戶收入線為24000美元至10萬美元(有的城市高于10萬美元)。美國二戰(zhàn)后推行大套型住宅,在城市內的中等收入者住房套型為80至200平方米,購買郊區(qū)價格便宜的住宅則會高達兩三百平方米。年戶收入最低的24000美元居民購買80平方米套型的住房,房價收入比在4倍左右。第二,買得起和供養(yǎng)得起居民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汽車,多數(shù)居民擁有兩臺及其以上的汽車。第三,過著中等水平亦即比較富裕的生活,包括衣、食、文體和娛樂等各方面。第四,每年可以出國旅游兩次。美國專家把住房列在衡量人們富裕程度的第一條,令我們很受啟發(fā)。正因為八九十年代美國的中等收入者已經形成相當富裕的群體,因而多數(shù)城市的社會住宅,只剩下長期抵押貸款和按還款金額核減個人所得稅兩項優(yōu)惠。有的專家認為,社會住宅的社會保障在美國已經名存實亡。并且推論,如果再經過一個很長時期的發(fā)展,低收入者都達到或超過現(xiàn)在中等收入者的富裕程度,就不會再推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因此,住房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很可能是從住房商品化制度,到住房分類供應制度,再到住房商品化制度。借這個互相探討的機會,我們也談了如后觀點:全體居民都有能力解決好自己住房問題,既要有經濟高度發(fā)達這個重要的基礎,又要有科學的、先進的上層建筑。從中國的國情來說,應是達到了社會主義的成熟階段。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地揚棄、不斷地推陳出新地向前發(fā)展的。屆時的住房供應制度,固然還會傳承一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將會賦予許多更科學、更先進的內容。我們預測,將是一種在按勞分配向各予所需過渡的總體制下,一種更高水平的住房供應制度,而不是已經過時的、問題甚多的住房商品化制度的簡單重復。
(二)新加坡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開始推行住房分類供應制度。當時新加坡還處于國家和人民都比較窮、住房也緊缺的狀況,因而沒有照搬美國的模式。其一,決定對占居民15%的高收入者供應商品房,對占居民80%的中低收入者供應政府組屋,對占居民5%的最低收入者供應廉租屋。其二,每年建設的住房總量中,政府組屋占70%-85%,因而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做到,凡要買組屋的中低收入者都有組屋可買。其三,嚴格控制組屋的套型,最早幾年著重建設42-70平方米小套型組屋以解急需,其后長時期保持建設50-125平方米套型組屋,其中90平方米套型占70%以上。其四,嚴格控制政府組屋的價格,在連續(xù)30多年時間里保持每年1%-2%的漲幅,還有幾年不漲。同時還把50-125平方米套型組屋的價格分成由低到高的檔次。其五,在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已經做到,凡有工作的居民都買得到和買得起相適應的組屋。其六,努力發(fā)揮公積金在住房方面的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中下收入者用公積金就可滿足住房抵押貸款還本付息的需要,使他們可以多留出一些收入來提高其他方面的生活。因而新加坡專家認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當時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兩萬美元),新加坡已經打造起一支買得起房(是一種水平不算高的住房)、生活初步富裕(類似我們講的小康)的中低收入者群體。
三、應該做好的工作與實施的差距
怎樣才能“不斷地提高居民收入,逐步地打造起一支具有中國特色、比較富裕(即小康水平)的中低收入群體”,需要著重地做好以下3項工作,但這些年的實施還不盡人意。
(一)在不斷發(fā)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居民的收入,并要較多地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別是中中和中下兩部分收入者的收入。這樣做:一是可以不斷地縮小貧富差距,而縮小貧富差距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項重要特征。二是,提高中中和中下收入者的購房能力,是解決好住房問題的一項關鍵措施。前些年的實際是,國民經濟快速提高,居民收入也不斷提高。不足之處是,中中和中下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慢,高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快,貧富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
(二)加快保障房的建設,力爭在全國建成小康社會之時,也就是用二十幾年的時間,做到凡要買房的中中、中下收入者都有保障房可買。不足之處是過去的17年,保障房的建設速度過慢,到2015年保障房的覆蓋面只占居民總數(shù)的20%,離理想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堅持每年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高于房價的增長。這是逐步地解決他們住房難的一個重要條件??上靶┠昝磕杲ǚ靠偭恐猩唐贩空剂?0%以上。雖然國務院連著發(fā)出了8個以調控房價為主的調控文件,仍然控制不住商品房價的飛漲,致使中低收入者中的中中、中下群體,絕大部分買不起商品房。
四、決不能拉建成小康社會的后腿
1997年,建設部的領導曾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在住房,是很有道理的。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中低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很大,他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是否進入小康社會的一條重要標準,而住房又是衡量中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一條重要標準。如果屆時我國在其他方面都達到了小康標準,唯獨在住房方面還有數(shù)量不小的中中、中下居民沒有解決好住房問題,就很難說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蛘邠Q句話說,小康社會雖已建成,但在住房方面還留有不少欠賬。當然,這些都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要清醒地看到,由于過去17年在解決住房問題方面欠賬過多,而且許多問題牽涉多方面的利益,解決問題的難度很大。例如著重地提高中中和中下群體的收入、加大保障房建設比重、解決土地財政和銀行向保障房讓息等問題,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因而現(xiàn)在講住房確實有拉建成小康社會后腿的可能,決非危言聳聽。但也要看到,只要我們既能狠下急起直追的決心,又能在今后幾年內采取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措施,仍然有可能力爭在全國進入小康社會之時,基本上打造起一支具有中國特色、買得起房、過小康生活的中低收入者群體。
王春敏/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