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四月,天氣宜人,正適合游山玩水,有些人會去拜山,也有人會趁機踏春。但無論哪種情況,活動的范圍都從都市轉(zhuǎn)移到野外,由于樹木、花草多,接觸昆蟲、花粉、植物、灰塵的機會增多,出現(xiàn)螞蟻、蜂蟄傷及丘疹性蕁麻疹等各種皮膚問題的幾率也會增加。所以出行時更要警惕“過敏”來襲。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寧波第一醫(yī)院皮膚科主任醫(yī)師張小央為大家講解春游時你應該注意的皮膚過敏。
丘疹性蕁麻疹
關鍵詞:蟲咬
丘疹性蕁麻疹,又叫蟲咬性皮炎。主要的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上綠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水腫性風團樣損害,散在分布,奇癢,嚴重時可有水皰甚至大皰,兒童尤其容易發(fā)生。大多與昆蟲叮咬有關(蚊蟲、螞蟻、螨蟲等)。這些小昆蟲叮咬人的皮膚,包括它們的分泌物沾到人的身上,都會誘發(fā)丘疹性蕁麻疹。
預防:主要是外出盡量穿長袖和長褲,暴露部位涂防蚊液、清涼油等。
處理:一旦發(fā)生要盡量少抓,回家后換洗穿過的衣物,外涂止癢藥膏,如果瘙癢嚴重,要去醫(yī)院就診,口服加外用抗過敏的藥物,避免搔抓后引起繼發(fā)感染。
接觸性皮炎
關鍵詞:植物
接觸性皮炎表現(xiàn)為暴露部位局限性紅斑、丘疹,嚴重時伴有水皰,有瘙癢或疼痛感。主要由于接觸植物的液汁,或被植物劃傷,植物上的毛、刺造成局部過敏,野外植物是病原。
預防:盡量少接觸一些不認識的植物,不要隨便踐踏植物。更不要攀枝折葉,以免引起過敏。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拜山或踏青時不要“拈花惹草”啊。
處理:一旦發(fā)生可以用清水沖洗患處,或冷濕敷,盡早用抗過敏藥物,回家后不要熱水燙洗,以避免局部紅腫加重;也不要用手抓撓,以免引起皮膚潰爛。
蜇傷
關鍵詞:蜂、蜈蚣
無論是拜山或出游時,被蜂蜇傷、被蜈蚣咬傷都有可能發(fā)生。蜂蜇傷多見于面部、頸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紅腫和刺痛,數(shù)小時后自行消退,無全身癥狀。如果蜂刺留在傷口內(nèi)(在紅腫中心有一黑色小點),有時局部可引起化膿。黃蜂蟄傷的局部癥狀較重,可引起頭暈、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昏迷甚至死亡。過敏性體質(zhì)的人可能反應更大。
蜈蚣也是春季最喜歡出沒的昆蟲。它們一般喜歡躲藏在陰暗潮濕的墻角、磚縫、水溝等處。蜈蚣的毒爪刺人人體皮膚時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膚發(fā)生紅腫,毒爪刺人處有兩個暗紅色點,被咬處會感到燒灼痛和刺癢。嚴重的可有全身癥狀,如頭痛、嘔吐、發(fā)熱以及肢體麻木等。
除了峰和蜈蚣外,刺毛蟲也是春季最常見的昆蟲,它爬到皮膚上,其毒汁進入皮膚,會引起皮膚損傷。受害部位皮膚發(fā)出大量黃豆大的紅色疹子,疹子中間有針頭大水皰,患處皮膚有瘙癢、刺痛和灼熱感。
預防:在草叢中行走時最好穿長袖和長褲,不要穿涼鞋,必要時可把褲腳束在襪子里,若能穿高幫旅游鞋則更好。要注意不要去碰這些昆蟲,一旦接觸到要用東西驅(qū)趕,而不要拍打它,因為拍打很容易使毒刺或毒液進入皮膚,引起皮膚過敏,甚至出現(xiàn)全身不適。衣服不要晾曬在樹底下或草叢上。傍晚外出時不要穿太過鮮艷的衣服,以預防被蜂蜇傷。
處理:面對峰蜇,首先要檢查有無毒刺埋在皮膚里面,如果有毒刺埋在皮膚里面,可用鑷子將毒刺拔出;或者用酒精消毒皮膚后,再用消毒過的針頭將毒刺挑出,或用膠布粘貼法取出峰刺,但不要擠壓。若癥狀無法減輕或疼痛難忍,要及時就醫(yī)。被蜈蚣蜇傷后的治療方法與蜂蜇傷相似,但蜈蚣的毒爪不會斷落在皮膚內(nèi),有條件的最好就醫(yī)。而對于刺毛蟲蜇傷則要迅速用橡皮膏粘去患處的毒毛,然后涂搽爐甘石洗劑。
當然,被昆蟲蜇傷后難免會發(fā)癢,這個時候一定要忍住癢痛,盡量不要抓撓,以免引起繼發(fā)感染。
蕁麻疹
關鍵詞:過敏體質(zhì)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有些過敏性體質(zhì)的人,在吸入花粉、羽毛、空氣中飄浮的一些揮發(fā)性化學氣體如汽車尾氣、二氧化硫等都可以發(fā)病。表現(xiàn)為皮膚突然發(fā)癢,繼而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扁平高起的風團,所以又叫風疹塊。疹塊有的蒼白,有的發(fā)紅,而且越起越多,可遍及全身。有的可在短時間內(nèi)自行消退,但易反復發(fā)作。
預防:有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膚病的病人,掃墓或踏青時更要注意,因為這些病人本身就是過敏體質(zhì),暴露在有這么多過敏原的環(huán)境中,就更容易過敏或使原有的皮膚病加重,建議這些病人不要因為拜山而忘記服藥,在灰塵大或風大時戴上口罩。
處理:皮膚若很癢,用爐甘石洗劑或氧化鋅洗劑都可達到暫時的療效。若仍不能解決問題,及時到醫(yī)院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