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 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數學教學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數學課堂回歸到生活本位上,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由書本中“學數學”,向生活中“體驗數學”和“做數學”轉變。充分有效地利用生活實際中的事實進行數學教學。
一、尋找和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本身是抽象的,教師要善于用學生身邊的事實為主要背景,結合生活實際教數學。
例如,有的學生到“元、角、分的認識”時,他們的表現比較出色。原來在日常生活中這類學生經常自己買東西,家長平時也愛帶領孩子去購物,這樣,他們與錢打交道的次數相對來說比較多,在他們看來,這部分知識來源于他們的親身體驗,課堂上學的知識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就能感受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自然而然地將日常生活積累帶到課堂中來,真正從真實生活的體驗構建起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從而獲得了課堂數學學習的成功。
因此,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可以任意書寫,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體系。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情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發(fā)生密切聯系,讓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數學。挑戰(zhàn)性的數學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的愿望。教師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家庭生活與社會實踐,使他們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發(fā)掘身邊的數學,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時時刻刻都在身邊。這樣,就更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體驗、探索,學習數學從身邊事物開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就要為生活服務。在數學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往往被簡化,只保留精煉的本質邏輯體系,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學結論、用結論的過程,很難從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更難從中有所感悟。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探索、體驗,就會使生硬枯燥的數學變得鮮活有趣。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這一單元時,我首先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jié)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件禮物,就把平時積攢的1角硬幣都拿了出來,一數有5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很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爸爸幫忙,爸爸收了小明的50枚硬幣,給了小明1張5元的紙幣,這時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自己吃虧了。這時我就問學生:“小明到底吃虧沒有?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討論,再根據學生的分析,從中找規(guī)律,1元=10角。
像這樣,通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探索、體驗,就會發(fā)現身邊的數學知識,最終提煉、滲透,記憶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是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沒有找到規(guī)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會再創(chuàng)造
學習數學應是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適合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發(fā)展的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再創(chuàng)造”學習的契機。
首先,要改變學生學數學的方式,使學生由聽數學、看數學,到真正學數學,從數學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教師的幫助下,做到真正自己動手動腦學數學,用觀察、實驗等途徑收集數學知識,并從中獲得體驗,讓他們經歷一個發(fā)現、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從自己身邊的事情中就能學到數學知識,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并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
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學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課堂上要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時間,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加入到學數學的活動中來,讓他們體驗學數學的樂趣,獲得數學知識的成功感。
此外,教師要由封閉的“小課堂”走向開放的“大課堂”,拓展學生學數學的空間。例如,學習人民幣時就可以把課堂搬到超市,學算利息時就可以把課堂搬到銀行等等。讓學生體驗使用數學知識的樂趣,在活動中形成數學頭腦,幫助家長合理購物、理財。讓他們充分體驗數學的神圣,感受數學知識給生活帶來的幫助。
再次,還要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彰顯數學學科的顯著地位,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四、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積累數學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與生活。當學生獲得一定的數學知識后,他們心里就會有一些成就感。如果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種成就感就會愈發(fā)強烈,就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平時工作中,將自己或其他人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與同學們一起共同努力,利用新學知識,大家相互合作,相互比賽;大家共同激勵,共同學習,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數學歸樸于實踐,歸樸與生活。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才會不斷提高。
五、貼近生活的數學作業(yè)更迷人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家庭作業(yè)的內容。最好的辦法就是賦予家庭作業(yè)一種全新的概念,稱之為“貼近生活”。這種家庭作業(yè)要與學生個人情況緊密相連,適合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并使學生意識到他們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對學校教育形成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知道這種家庭作業(yè)培養(yǎng)了自己的生活能力。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時,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就會加深,當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會馬上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時,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會越發(fā)有意義。
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貼近生活的作業(yè)。例如,學習了人民幣之后,我就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安排學生與家長一起去超市購物,并提出要求,由學生自己看價簽、付錢并計算找零;當學習鐘表時間后,我要求學生記錄一天的作息時間;當學習位置之后,要求學生力所能及地重新布置自己的房間;當學習了對稱圖形之后,要求學生利用對稱剪一些漂亮的手工布置本班的教室。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的作業(y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為他們完全可以獨立地去完成適合自己水平和與自己生活環(huán)境貼近的作業(yè)。通過這種家庭作業(yè),學生還可以及時地發(fā)現社會對自己正在學習的知識的需要,因而,他們對學校也產生了一種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這樣,他們也就能很自然地認識到今天在學校里的學習就是在為未來的美好生活打基礎。
總之,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素材讓數學教學走進生活,貼近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該回歸于生活,為美好的生活服務。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