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芳
內(nèi)容摘要:蕭紅的一生是寂寞的。孤苦的童年形成了蕭紅寂寞的基調(diào),她以獨特的熱鬧的方式消解寂寞。身為女性,蕭紅深深體會到了被社會無視與被棄的寂寞,同時她也頑強地在寂寞中完成了自我求證。蕭紅的寂寞是獨特的,因為它是個人的;蕭紅的寂寞更是偉大的,因為她是歷史的。
關健詞:寂寞 童年 消解 求證 自我
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20世紀蕭紅是一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蕭紅一直是一個傳奇作家,一是因為她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另一是因為她傳奇的文學創(chuàng)作。蕭紅自二十歲起逃離她的家鄉(xiāng)“呼蘭河”,而后“從異鄉(xiāng)又奔異鄉(xiāng)”,直至生命的終結(jié),她都沒有回歸過家鄉(xiāng)。蕭紅童年的經(jīng)歷,青年反對家庭包辦婚姻的經(jīng)歷,以及她人生的三次“友愛”等等都戲劇性地在生命中上演,三十一歲時病逝,蕭紅短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也就在這短暫的生命中,蕭紅十年的創(chuàng)作給世人留下了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在內(nèi)的百萬余字的文學作品。區(qū)別于其他人,蕭紅的創(chuàng)作可能是粗糙的,但卻是最原始的;蕭紅的文字沒有那么多文學的“技藝”,但它們卻能遠遠地超出“技藝”的局囿;蕭紅以最本真的方式展現(xiàn)了人們生存的實境,同時也以最纖細、最凄美的方式表達了世人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久久的寂寥。寂寞是蕭紅的體驗,也是蕭紅對于生命的詮釋和了悟,蕭紅的作品中充滿了寂寞的文學氣質(zhì)。我們甚至可以說,蕭紅的創(chuàng)作就是為了消解寂寞,她的作品是在寂寞的黑土地上生長出的瑟瑟花朵。
關于文學研究,“只有把作品和作家放到一個大的系統(tǒng)中去觀照,才能得出正確的、全新的結(jié)論”。[1]對于蕭紅而言,這一“大的系統(tǒng)”就是寂寞。寂寞貫穿了蕭紅的一生。1911年蕭紅出生在東北的呼蘭縣,這是一個寂寞的小城:“這小城并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在小街上住著,又冷清,又寂寞”。她的出生不僅沒有給家庭帶來喜悅,反而給這個期待男丁的封建家庭以打擊,甚至于連她的母親也不曾接納她。母親對“我”的稱呼是“小妖精”、“小死鬼”,而且“就像叫著我的名字那般平?!?,“母親向我飛來的小石子差不多每顆都像小鉆子似的刺痛著我的全身?!笔捈t的童年是寂寞的。在“呼蘭河”這個小城里,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祖父是唯一愛她的人,祖父也是蕭紅童年生活唯一的真正伴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玩的時候,除了在后花園里,有祖父陪著。其余的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0歲時蕭紅逃離她的呼蘭河,生活的種種困境讓她對于寂寞的感受也就更多更深了。她的心中總是“感到幽長和無底”,“屋子雖然小,在我覺得和一個荒涼的廣場樣,屋子的墻壁離我比天還遠”。蕭紅一直努力地、執(zhí)著地追求“溫暖和愛”,她與蕭軍“象春天的燕子似的,一嘴泥,一嘴草”“終于也筑成了一個家”,可是在“憧憬”著的同時蕭紅仍然無力阻擋寂寞的來襲——“我餓了,冷了……多么無趣,多么寂寞的家呀!我好像落下井的鴨子一般寂寞而且隔絕。”蕭紅說,“我總是一個人走路,以前在東北,到上海去日本,從日本回來,現(xiàn)在到重慶,都是我一個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個人走路似的”。
研究蕭紅,她的“童年生活是最重要的關鍵?!盵2](葛浩文)很多研究者意識到,蕭紅的寂寞起因于她童年生活的孤苦遭遇?!懊總€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童年體驗更是一個人心理發(fā)展的不可逾越的起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氣質(zhì)、思維方式等形式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常常為他的整個人生定下了基調(diào),規(guī)范了他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程度。童年的寂寞痛苦體驗對作家的影響更是深刻、內(nèi)在,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結(jié)構(gòu)和意向結(jié)構(gòu),并在以后通過一定的契機以某種方式的觸動賦予作家創(chuàng)作靈感,甚至文學創(chuàng)作歸宿”[3]蕭紅是一個體驗型并帶有嚴重自傳色彩的作家,她最后的小說《呼蘭河傳》充滿了她“幼年的記憶”。因此,《呼蘭河傳》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讀者可以跟隨著她的文字再度體驗蕭紅的童年。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祖父一天都在后園里邊,我也跟著祖父在后園里邊。祖父戴了一個大草帽,我戴了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當祖父下種,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把那下了種的土窩,用腳一個一個地溜平,哪里會溜得準,東一腳的,西一腳的瞎鬧。有的把菜種不但沒被上蓋上,反而把菜種踢飛了。”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
“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p>
“黃瓜也許沒有吃完,又看見了一個大晴蜒從旁飛過,于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去了。”
“采一個矮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
“玩膩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亂鬧一陣。”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p>
……
從這些帶著“溫暖”的文字來看,蕭紅的童年是有趣的,甚至是熱鬧的。童年的蕭紅就像一個精靈一樣穿梭于后花園,無拘無束、忙忙碌碌。然而,也就在這些文字中間我們不難看出蕭紅童年的奇特之處。正因為這些文字是如此新鮮,以致于我們不得不新奇地去關注作者筆下所描摹的事物:蝴蝶、晴蜒、螞蚱、黃瓜、飛鳥……這些生活在人的周圍的生物在蕭紅的作品中充滿了蓬勃的生命活力,這些平常被作家們當作背景或環(huán)境的事物成為了作品中除了“祖父”和“我”這兩個主角之外所突出的第三個重要主角,這些曾經(jīng)被忽視的事物在蕭紅的童年體驗里得以纖細的關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蕭紅是敏感的,我們在感受了童年蕭紅的快樂與熱鬧之后,觸動心靈的也還有綿長的落寞和空虛。童年的蕭紅除卻“祖父”與“我”有所關聯(lián)之外,其他能有的也就只是這些小生物們了。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除了年邁的祖父和后花園里的小生物之外,再沒有其他同齡的合適的玩伴,這個孩子無疑會是孤獨的。此外,也只有在孤獨中,“我”才可能看得到這些置于四周的蝴蝶、蜻蜓、螞蚱等小生物們的忙碌與熱鬧。蝴蝶、蜻蜓、螞蚱……都是如此忙碌與熱鬧著,熱鬧是它們的,“我”興許也能一起熱鬧著吧?。克宰髌穼懙健拔摇辈蛔〉亍芭堋薄疤薄昂啊?,“我”去上樹、爬墻、除草、捉蜻蜓、追蝴蝶、纏著祖父或有二伯講一些聽了千百遍的老故事,或者隨便蜷縮在什么地方做一次小小的夢,“我家是荒涼的”,可是在后花園中的“我”卻總是生生不息地創(chuàng)造著忙碌、創(chuàng)造著熱鬧、創(chuàng)造著溫暖與愛……譚桂林《論蕭紅創(chuàng)作中的童年母題》語:“但蕭紅的寂寞卻十分特殊……如果說魯迅的喜隱鼠,艾蕪的看江流和李廣田的‘坐在一旁發(fā)呆,道出的是童年寂寞的凄清與陰冷,那么,蕭紅的創(chuàng)作則是以一種現(xiàn)代作家從來沒有過的筆致盡力地鋪寫著寂寞的熱鬧和躁動?!盵4]于此,“熱鬧”可謂是一種另類的寂寞,“熱鬧與躁動”從相反的方向彰顯了童年蕭紅內(nèi)心寂寞之多、之深。
關于蕭紅“熱鬧的寂寞”,譚桂林先生繼而論述道:“童年的蕭紅那么忙忙碌碌,除草還沒學會就去吃黃瓜,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蜓,跟著蜻蜓跑了幾步又去做別的去了。這種漫無目的的忙碌,難道不是一個寂寞而敏慧的心靈在被家庭忽略之后,緊張地逃避著‘自由苦役的折磨嗎?”[5]結(jié)合蕭紅的身世,我們在蕭紅的精神勝地——后花園里除卻蕭紅自己之外看到的只有“祖父”的身影,父親、母親、祖母的身影是完全尋不著的,蕭紅從一出生起就被家人忽略與無視??墒?,童年的蕭紅“柔弱的身軀里原來奔突著如此不安份的血液”,她是絕不容忍這種無視的。所以她成天的忙忙碌碌,惟有通過這“忙忙碌碌”蕭紅才能找到一個消解寂寞的口子,甚至于她有意從家里“偷“東西出去、經(jīng)常導演著小惡作劇來招惹父母的打罵等事件更是說明了她對于“忽略與無視”的公然對抗。對于從童年起就有清醒女性意識的蕭紅,是絕不允許自己也如蟻子一樣被棄生活著的。她通過熱鬧的方式來消解寂寞,并通過這熱鬧的方式來求證“自我”。
蕭紅的行為是果斷的,在她自我求證的路上。童年時,“祖母一罵祖父,我就拉著祖父的手往外邊走,一邊說:‘我們后園里去吧?,“一到了后園里,立刻就另是一個世界了”。蕭紅從童年起就學會了自己選擇、選擇自己。到青年時,她當然不允許自己就像商品一樣被買賣,所以當父親輕率許諾婚事時,蕭紅就毅然地選擇了逃離:“我必須不要家,到廣大的人群中去”。逃離了父親的家,蕭紅開始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憧憬著愛和溫暖”的家。與蕭軍的結(jié)合,蕭紅感到了短暫的安穩(wěn),但很快的她“在蕭軍的大男子主義與過份的保護傾向中感到了附庸的屈辱”,這是她無法忍受的。在任何情況下,這個“我”都是蕭紅不容許被汩沒的,哪怕犧牲她的愛情。在忍受向隅而泣的孤寂之后,蕭紅主動地說出她的決定:“三郎,我們永遠分開吧”。隨后,蕭紅按照她“自己的方式”選擇了相對溫和的端木,“為了自我,她叛逆般地以自己為中心在身旁樹立一個懦怯的弱者”[6],盡管對與端木的結(jié)局內(nèi)心不無隱憂,但她堅持自己的嘗試,哪怕是“飛蛾撲火”。蕭紅的生命力是倔強的,長久的寂寞給了她深層思考的空間與深度,她硬是從絕望之上生出希望來,不惜以自身為例,大膽地為天下所有女性完成自我求證:“我知道;可是我還是免不了想: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災難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我不明白,我空間是一個人還是兩個,是這樣想的我呢,還是那樣想的是。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蕭紅總歸是寂寞的,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
蕭紅的寂寞體驗是多重的:“命定”的生活遭遇帶給她的是第一重的寂寞體驗;她為消解寂寞所選擇的背棄以及背棄本身帶給她的是第二重的寂寞體驗;她高度的女性意識,為女性發(fā)聲,大膽求證自我作為的孤軍奮戰(zhàn)與無所理解是第三重的,也是最深層的寂寞體驗。戴錦華、孟悅《浮出的地表》語,“她以自我一己的犧牲宣告了我們民族在歷史前進中的重大犧牲——反封建力量的,人的犧牲;她以自己短促的痛苦的生命燭照著我們社會和文化的結(jié)構(gòu)性缺損。”蕭紅勢將孤立與寂寥,因為她是向歷史挑戰(zhàn)??墒?,蕭紅的寂寞是偉大的,因為“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
注 釋
[1]王科.“寂寞”論:不該再繼續(xù)的“經(jīng)典”的誤讀——以蕭紅《呼蘭河傳》為個案[J].文學評論,2004(4):131.
[2][美]葛浩文.蕭紅評傳[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11.
[3]肖瓊,馬琳.寂寞體驗與蕭紅小說的精神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2004(5):56
[4]譚桂林.論蕭紅創(chuàng)作中的童年母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叢刊,1994(4):62
[5]譚桂林.論蕭紅創(chuàng)作中的童年母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叢刊,1994(4):64
[6]肖瓊,馬琳.寂寞體驗與蕭紅小說的精神特征[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