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同學媽媽
前面文章里的曹同學說的沒錯,我們現(xiàn)在對于她的學習是完全放心的,但有必要說的一點是,現(xiàn)在的放心,是有之前好多年的“用心”做基礎的。
曹同學小時候,我就是全天候的陪,但那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譜——現(xiàn)在的陪,是為了她長大后的不陪。
這個陪,要從她遙遠的嬰兒時代說起。
曹同學五六個月大時,我就開始陪她“學習”了。那時候她的小手已經(jīng)能抓東西了,我就買了各種嬰兒畫報給她看。這些書紙張厚實、印刷精美、圖案鮮艷可愛,曹同學非常喜歡。
每次遞給她書,她都是來者不拒,看到好看的畫,就高興地手舞足蹈。當然,也撕了不少書,但孩子因此愛上了書,這點代價算什么呢?曹同學一歲多時,就已經(jīng)可以有模有樣地自己翻書了。
那時候,每天給小曹同學讀故事書,是我和她爸雷打不動的任務。以至于她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必須在我們的讀書聲中入睡。不要小瞧孩子哦,我這邊才讀幾遍,還不到兩歲的曹同學那邊就背得滾瓜爛熟了。而且,曹同學神不知鬼不覺地還認了不少字。有次坐公交車外出,她指著路邊的一個個招牌,念念有詞,我都驚呆了。我們沒教她認字啊!
你看,孩子是有學習主動性的,也愿意學習,只要她覺得有趣,不覺得是負擔。
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這事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我自己是愛看書的。后來,我才知道,這還是挺靠譜的一件事。據(jù)說,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總結(jié)自己30年的教育經(jīng)驗認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孩子小的時候,花大量時間陪孩子讀書,很容易“賺大”。
等到曹同學上幼兒園后,我開始了另一個重要項目的培養(yǎng),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管是做手工,還是畫畫,不苛求成品的完美,只需要認真去做,專注力就出來了;書包亂一點沒關系,一定要自己收拾,自我管理能力就出來了。每天做這些事都有一種儀式感,曹同學意識到這是她自己必須做的事,而且還提前熟悉了學校生活,后來的發(fā)展也是預料中的。
等到曹同學上小學時,基本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已經(jīng)養(yǎng)成,上課效率很高,回家及時完成作業(yè)。對她來說,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還很有成就感。
有次,我們臨時有事,回家晚了,耽誤了曹同學正常寫作業(yè)時間。曹同學特別委屈,一邊哭,一邊寫。這也太認真了吧?孩子就是這樣,你激發(fā)出了她學習的主動性,擋都擋不住。從那以后,我們也學乖了,盡量不再打亂曹同學的學習習慣。
正是有這么多年潤物細無聲地著意引導,從曹同學上小學二年級起,我就基本不用陪了。她自己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時候我再去指手畫腳,那可真是畫蛇添足了。相信孩子,管住自己,做家長還真得“培養(yǎng)”這種能力。
還有句老話,身教勝于言教。不追電視劇,不沉迷于電腦游戲,這是給曹同學當媽必須做到的。另外,我也有我的工作,雖然混口飯吃已經(jīng)沒問題了,但我還有自己的追求,曹同學現(xiàn)在寫作業(yè)的時候,我也在挑燈夜讀,為考取執(zhí)業(yè)資格證書而奮戰(zhàn)。這時候的陪,就溫馨了,我們簡直成了一對互相鼓勁的小伙伴。
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陪陪,多引導,雖然辛苦,但事半功倍。有些家長卻把勁兒使顛倒了,孩子小時候不陪,認為樹大自然直,等到大了,才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家長連工作也不要了,天天守在孩子身邊,卻是越陪越糟。
Z同學媽媽問我:事情已經(jīng)這樣了,現(xiàn)在也沒辦法再把孩子塞回肚子里重新來啊,怎么辦呢?我給她的建議是:初中,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這時候的孩子已經(jīng)懂很多道理了,不如找個時間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談談,說說理想,聊聊未來,然后告訴他,一切夢想的實現(xiàn)都要靠自己,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接下來,就考驗大人的耐心了。孩子不可能馬上改好,但是,只要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蛛絲馬跡,大人就給他一個贊賞的微笑,這就足夠,說多了孩子反而反感。慢慢地,大人放開了,孩子才可能越來越有自主性。
另外,孩子學習的時候,離他的書桌遠一點,關上電視電腦,放下手機,打開一本書,哪怕剛開始看很費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