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古人認(rèn)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笨梢娫诋?dāng)時,“老”所表示的年齡范圍有著明確的界限。而到了現(xiàn)在,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guān)條款和衛(wèi)生部規(guī)定,六十歲以上的人即可稱為老年人。“老”可以作為對年紀(jì)大的人的尊稱。古代,人們尊稱年長的人為“老官”,在某個領(lǐng)域卓有建樹的老年人被稱為是“老前輩”。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把“老”字加到姓的后面以表示對人的尊稱,如張老、李老等。不過,“老”在用于某些敬稱的時候,是不受年齡限定的。如“老板”是對私營工商業(yè)財產(chǎn)所有者的敬稱,“老先生”則是對年高望重者的敬稱等。
下面,我們且看“老”字的演變過程:
“老”是一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個彎腰躬身、手拄拐杖的人形。人老之后,腿腳不便,要依杖而行?!墩f文解字·老部》是這樣解釋的:“老,考也。七十曰老?!北玖x為年歲大的人,即老人。在古代,“考”和“老”通用,都表示老人,“老”特指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金文“老”字的形體有了些許變化,其人頭部的毛發(fā)變得更長,像一根豎起的辮子,下邊的拐杖則變得完全不像拐杖了。
小篆則繼承了金文的形體“老”。許慎認(rèn)為,“老”字可視為由“土”“丿”“匕”三部分組成?!巴痢?,意為土地,表示道路、旅途。“丿”就像人的一生,“丿”入“土”半截,表示人已有一半入土;再將“丿”視為拐杖,喻示人到老年,要借拐杖之力行走。“比”為兩“匕”,通常是與人比,但“老”字下面的單“匕”喻指“老”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與自己比:比行動、比思維、比反應(yīng)、比飲食、比起居作息。要時時與自己比,才能有好的心態(tài)、好的體魄。
可見,人是否老,與年齡無關(guān),重要的是要以年輕的心態(tài)正視自己的老年時期。只有這樣,“老”才能真正做到老當(dāng)益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