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祭祀是西周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此時的祭祀具備雙重性質:鬼神信仰和治政手段。而后者在祭祀中顯得尤其突出。在西周的三類祭祀(天神、地祗、人鬼)中,音樂的運用具有特殊的意義,且其內容因祭祀對象而異。本文結合祭祀中的政治因素、音樂形態(tài),力求闡述祭祀、政治、音樂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關鍵詞】西周;祭祀音樂;政治形態(tài)
祭祀是將人與人之間奉答酬報的關系推展到了人與神之間?!?[1]由此可知,“祭祀”是在人與神之間展開的活動。按不同標準可有多種歸類方法,此處僅以甲骨文專家陳夢家之分類為依據(jù)。按陳氏之法,根據(jù)對象的不同,祭祀可分為天神系列、地祗系列、人鬼系列。在祭祀過程中,音樂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本文謹以西周時期的祭祀為對象,考察其時祭祀活動中的用樂情況。
《周禮·春官·大司樂》中有關于祭祀用樂的專門記載,其中大司樂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教國子舞《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舞”,并將“六代樂舞”按先后為尊卑的次序,用于祭天神、享人鬼、祀地示,以求邦國和睦、萬民相親、百物盛生?!傲鷺肺琛狈謩e指定了不同的祭祀對象。演奏樂器以黃鐘為宮音,歌唱以大呂為宮音,跳《云門》的樂舞,用來祭祀天神;演奏樂器以太簇為宮,歌唱以應鐘為宮,舞《咸池》樂舞,用以祭祀地示;演奏樂器以姑冼為宮,歌唱以南呂為宮,舞《大韶》樂舞,用以祭祀四望;演奏樂器以蕤賓為宮,歌唱以函鐘為宮,舞《大夏》樂舞,用以祭祀山川;演奏樂器以夷則為宮,歌唱以小呂為宮,舞《大濩》樂舞,用以祭祀先妣;演奏樂器以無射為宮,歌唱以夾鐘為宮,舞《大武》樂舞,用以祭祀先祖。 [2]
一、“郊天”的音樂
“郊天”(即祭天)是“天神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祭祀,同時也是西周最重要的祭祀之一,更是身份的象征——西周只有天子才能舉行祭天儀式。西周統(tǒng)治者自稱“天子”,認為自己是天的兒子,代表“天”行使權力。所以在固定的日期舉行祭天禮,以承繼天神的道義。這樣祭天就被蒙上了政治的色彩。
祭天儀式一般在王畿的南郊舉行。郊天的目的除了向天神求福、庇佑,還有另一層更深的含義——彰顯統(tǒng)治地位,強調等級制度。
“郊天”中音樂的運用貫穿始終。在“郊天”的前一晚,大司樂就要把樂器懸掛起來,并檢查試奏。由于郊天只有天子才能舉行,故樂器均為“宮懸”。 [3]到了祭祀的那天,王、尸(扮演先祖的受祭人)、牲(祭祀用的牲畜)先后進入圜丘。王出入時演奏《王夏》樂章,尸出入時演奏《肆夏》樂章,牲出入時演奏《昭夏》樂章,都以夾鐘為宮音。在參祭人員都到齊后,開始演奏音樂,用以“降神”。演奏音樂用圜鐘宮調,黃鐘角調,太簇徵調,姑冼羽調;用雷鼓、雷鼗,單生竹制成的管,云和山產木材所制的琴瑟等樂器,舞《云門》樂舞。如果這樣表演六遍,那么天神就會下降,就可以禮神了。 [4]西周祭祀時,不但對使用音樂的內容有要求,即使是音樂演奏的次數(shù),也有明確規(guī)定。在祭祀天神時,演奏六遍音樂,每演奏一遍都會起到不同的效果。演奏第一遍,可以感召羽物的神和川澤的神,奏二遍,可以感召 贏物的神和山林的神,奏三遍可以感召鱗物和丘陵的神,奏四遍可以感召毛物和墳衍的神,奏五遍可以感召甲物和土地的神,奏六遍可以感召象物的神和天神。在“樂六遍”以降神之后,王率領群臣對天神進行祭祀,其中包括焚燒柴、玉璧,向尸進獻籩豆等禮器和用剛宰殺的牲肉禮神 [5]。在禮神儀式完成后,王及后(天子配偶)、諸臣開始向尸獻酒,即“獻尸”。獻酒共有七遍,稱為“七獻”,每遍結束時,都要奏一次音樂?!懊揩I奏樂一成?!?[6]“獻尸”程序之后,由天子親自率領國子舞“六代之樂”及當代之樂,以感恩天神,樂章用《昊天有成命》。 [7]至此,“郊天”即告結束。
二、“方丘”的音樂
“方丘”是對祭祀地示的代稱,因為“禮地祀”在“方丘”舉行,所以用“方丘”指代祭地儀式。古人認為“王者父天母地” [8],天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天子的政令就是傳達天、地的旨意,所以每年都要舉行祭地儀式,以表達對地示的敬意。
“方丘”祭典中的音樂程序與“郊天”大抵相同,只是在樂章、樂舞、樂器、樂律的使用上略有差異。
至行祭之日,王、尸、牲先后進入方丘,樂工分別演奏《王夏》《肆夏》《昭夏》樂章。然后就是“降神”。與郊天不同,迎接地示的音樂用函鐘為宮調、太簇角調、姑冼羽調、南呂羽調;用靈鼓、靈鼗,根旁出別生的竹所制的管,空桑山產木材所制的琴瑟等樂器,舞《咸池》樂舞。
三、祭祖的音樂
夏、商的祭祀活動,大部分停留在對神靈的祭祀上,進入西周以后,宗族觀念日益增強,對祖宗的祭祀活動也隨之頻繁。西周時期,宗廟祭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發(fā)展得旺盛,這是由其政治背景決定的。
西周各類宗廟祭祀繁多,據(jù)《通典》記載,有天子宗廟、后妃廟、皇太子及皇子宗廟、諸侯大夫宗廟等數(shù)種。本文僅擇祫、禘二祭給予考證。
西周時,舊王崩(西周時稱天子死為“崩”),新王初即位,要為舊王守孝三年。到第三年喪期結束后,于太祖廟舉行的祭祀,稱為“祫”,在下一年的春天在群廟舉行的祭祀,稱為“禘”。
因為統(tǒng)治者的重視及自身的重大意義,祫、禘的儀式比其他宗廟祭典都要復雜,其過程中的音樂事項也更加繁多
在祫禘的前一晚,大司樂要“宿懸”,檢視樂器。到行祭的那天,王穿著“袞冕”服進入太祖廟,樂隊奏《王夏》樂章,后穿著“副褘”服跟隨而入,其時樂隊演奏《齊夏》樂章,然后尸進入,樂隊奏《肆夏》樂章。人員到齊后,王以郁鬯酒授尸,尸接過酒杯,將酒灑在地上,用來降神,這就是“一獻”。在“一獻”舉行的同時,樂隊要演奏歌頌祖宗功德的樂歌,用《清廟》的詩來演唱。隨后,皇后也用郁鬯酒授尸,這是“二獻”。二獻后,樂隊奏樂,以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鐘為羽,用路鼓、路鼗,生于山北的竹所制的管,龍門山產木材所制的琴瑟等樂器,唱《九德》樂歌,舞《九韶》樂舞。這樣表演九遍,人鬼(祖宗)就會出來受祭。上述的獻酒和作樂都是為了求神來受享,所以稱為“二始”。“二獻”之后,王親自出去迎牲,這時要奏《昭夏》樂章,王用帶有鸞鈴的刀取牲血,運刀要配合鸞鈴發(fā)出的節(jié)奏。隨后王要用泛齊酒獻尸,后則進薦籩豆,這就是“三獻”,“三獻”時,堂上樂工以大呂為宮音,演唱《清廟》詩9,堂下樂工以黃鐘為宮音,演唱《大武》樂歌,以《維清》《武》二詩為歌詞?!毒S清》 [10]是表演《象》舞時演唱的歌曲,《武》 [11]是表演《大武》時演唱的歌曲。獻后稷尸(西周祭祀祖先以農神后稷配祭)時,演奏和“降神”所用相同樂章,演唱《思文》樂歌。獻先王先公時,奏樂以無射為宮,歌樂以夾鐘為宮,舞《大武》樂舞,樂章用《天作》 [12]。獻文王尸時,演唱《清廟》詩,獻武王尸時演唱《執(zhí)競》詩,音樂與先王先公時一致。其中,《思文》 [13]、《清廟》《執(zhí)競》 [14]分別為祀后稷、文王、武王的詩篇。樂作時,由大司樂率領瞽人演唱,小師先擊奏拊,然后堂下樂工演奏管。其后的每次獻酒,堂下都要奏樂,這樣一共進行“九獻”。“九獻”結束后,王手執(zhí)作為舞蹈道具的盾牌、巨斧,親就舞列,站在東邊上位,頭戴玄冕而執(zhí)盾牌,率領群臣起舞,來娛樂皇尸(即充當父祖神靈并代之享祭的族人)。又穿皮弁服舞《大夏》,并跳“六代樂舞”。至此,祫、禘中的音樂程序全部完成。
綜觀西周祀天、祭地、享人鬼時所用之音樂,說明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已將宗廟祭祀與祭祀天神同等對待,也反映了宗法制、等級制對西周政治、社會生活的影響。在祭祀中,演奏樂器和演唱《詩》篇,都規(guī)定了樂律。但在任何祭祀中都只有宮、角、徵、羽四音,而無商音。這是西周音樂重儀式性而不重旋律性的結果。概括而言,西周時的祭祀音樂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1)溝通人、神。任何祭祀中,音樂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降神。上述郊天、祀地、祫禘的儀式中,在開始部分都有一個奏樂、請神鬼來受享的步驟。雖然不同祭祀中,降神的音樂內容不一樣,但它們都是請神的必要手段。音樂的突出作用就是請神、降神。
(2)安慰、取悅鬼神。西周祭祀時,要向鬼神進獻許多物品,即所謂“禮神”。進獻的物品種類不一,有犧牲(祭祀時用以宰殺的牲口)、玉璧、酒漿等,這些物品都是周人向神明表示敬意的手段。在眾多祭品中,音樂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周人認為使鬼神歡娛,不但要讓其得到物質上的享受,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滿足。故祭祀時,人們虔誠地將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隆重地奉獻給神靈,而音樂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3)襯托心情、制造氣氛。《禮記·祭義》:“樂以迎來,哀以送往?!痹谝魳返母姓傧?,人們以歡欣的心情迎接鬼神的到來,以悲哀的情感送走祖先的神靈。在意義深遠的祭祀中,音樂是產生情感和渲染氣氛的催化劑。因為音樂首要功能的局限,西周時雅樂大興其道,而此時的樂器大部分都是儀式樂器。
西周時期的祭祀,性質已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由于宗法制、等級制的實施,宗族觀念增強,反映到祭祀上,就是針對祖先的祭祀名目增多,祭祀宗廟在西周大為盛行,成為最重要的種類。在宗廟祭祀中,統(tǒng)治者強調心誠、至敬,并將宗廟祭祀和君臣之道、父子之倫相結合,使祭祀具備了現(xiàn)實的意義,從而上升為政治統(tǒng)治的必要手段。西周統(tǒng)治階級也在人民中極力宣揚祭祀的作用,認為只有賢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祭祀的深層含義。此種通過社會道德規(guī)范來使人們自我約束的治政方針可謂卓有成效——賢德的人會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治理人民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禮”,禮有吉、兇、軍、賓、嘉五類,其中最中要的是祭禮。祭祀,并不是只講究外在的形式,而是強調內心的誠意。人們思念亡故的雙親,所以用禮來祭祀,表達自己內心的悲痛,也只有賢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祭祀的涵義。在對宗廟祭祀的嚴格規(guī)定中,處處體現(xiàn)了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如在進行宗廟祭祀時,天子可以祭祀五代先祖(即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始祖)甚至更早的祖輩;其下依次遞減,到官師(即中士、下士)一級,就只能為父親立廟了。可以說,西周時的祭祀狀況是其政治綱領的折射,而當時的政治體制又在不斷的祭祀中深入人心。通過祭祀可以體現(xiàn)十種倫常意義:體現(xiàn)了奉事鬼神的方式、體現(xiàn)了君臣的身份名義、體現(xiàn)了父子的倫理、體現(xiàn)了貴賤的等級、體現(xiàn)了親疏的等差、體現(xiàn)了爵賞的施與、體現(xiàn)了夫婦的區(qū)別、體現(xiàn)了政事的均平、體現(xiàn)了長幼的秩序、體現(xiàn)了上下的分際?!笆畟悺钡谋举|就是祭祀體現(xiàn)的十種社會關系。西周統(tǒng)治者提倡祭祀的政治目的,是讓人們通過祭祀,明白自己的社會地位,使人民的言行舉止符合等級規(guī)范。在政治制度和精神層面的雙重作用下,西周的階級統(tǒng)治固若金湯。
我國古來素將音樂作為政治統(tǒng)治的必要手段,儒家奉行的治世之道“禮、樂、刑、政”,在西周之際就已具備雛形。西周的祭祀,屬于“吉禮”范疇,是其時人們事奉神鬼的禮節(jié),而其中穿插的音樂,又恰倒好處地將祭禮的實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梢哉f,在祭祀中禮、樂桴鼓相應,相得益彰。從西周祭祀的政治背景和音樂形態(tài)中,可以發(fā)現(xiàn)周人幾近完美的攝政手段——政治、祭祀(禮)、音樂,三者構成牢固的鼎足框架,互相滲透、互相補充。難怪在考察了夏、殷、周三代的禮儀和政績后,孔子會發(fā)出“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感慨!
參考文獻
[1]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參閱 林尹《周禮今注今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事,大祭祀,宿懸,遂以聲展之”.
[3]《周禮·春官·大司樂》,依鄭玄所注:“圜鐘”即為夾鐘,是十二律之一?!袄坠?、雷鼗”是一種八面的鼓?!肮轮裰堋奔匆詥紊裰瞥傻墓堋!霸坪汀睘樯矫?
[4]《周禮·春官·大司樂》:“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p>
[5]見《通典·禮二》:“先作樂致神,然后禮之以玉而祀之?!抖Y記·禮器》云:‘郊血大饗腥。”.
[6]《通典·禮二》.
[7]《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譯:老天有一道成命,文王、武王接受它。成王更不敢松懈,早起晚睡受命很勤勉。啊,繼承它、發(fā)揚它!盡心盡力呀,于是天下就太平。(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8]《通典·禮五》.
[9]《詩經·周頌·清廟》:“于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弊g:啊,清凈的宗廟多壯美,助祭的公侯肅精雍和多顯赫。參祭的人們威儀整齊,把文王高尚的品德來保持。報答在天上的神靈,大家迅疾奔走在廟里忙祭祀。多光明啊,多壯美,人們從來都不厭棄。(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0]《詩經·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弊g:那清明,長久和廣大,是文王的法典。從開始祭潔祀,到大功已告成,都是周家的喜慶。(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1]《詩經·周頌·武》:“于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后。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弊g:啊,偉大的周武王!他的功業(yè)舉世無雙。文王文德多顯赫,開創(chuàng)了周人的事業(yè)。繼承他的是武王,戰(zhàn)勝殷商少殺戮.
[12]《詩經·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弊g:天生一座岐山,太王來開荒。百姓們蓋新房,文王讓其享安康。百姓們紛紛來歸附,岐山的道路很平坦。子子孫孫永遠保有它。(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3]《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弊g:想起文德的后稷,他的功德能配天帝。養(yǎng)育我們眾百姓,黎民都受你恩惠。留給我們麥種,天帝命民來種植。打破地域疆界,農政推廣到華夏。(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詩經·周頌·執(zhí)競》:“執(zhí)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 成 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譯:武王自強不息勝強敵,克商功業(yè)舉世無匹。功績顯赫國安康,上蒼對他也滿意。自從克商國安康,他的疆域達四方,武王清明頭冷靜。鐘鼓咚咚響,磬簫聲鏘鏘,上天賜福永無盡。無邊洪福天上降,舉止恭敬又端莊。武王神靈醉又飽,還報你福祿無限長。(參閱張克平等注譯《詩經注釋、翻譯、評析》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作者簡介:劉健婷(1982— ),女,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講師,南京藝術學院樂器學專業(yè)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