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字始于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的詞更是不計其數。從這里可以看出,“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玉常被用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古人有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庇纱丝梢?,對玉的喜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扎下了深深的根。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玉部》中這樣解釋:“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尊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折不撓,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絮之方也?!?/p>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玉是美麗的石頭,共有五種美德:潤澤而溫和,是仁人的比方;從外部觀察紋理,可知內部真性,是義士的比方;玉聲舒展飛揚,傳播而遠聞,是智士的比方;百折不撓,是勇士的比方;銳廉而不奇巧,是廉潔之士的比方。
在上圖的甲骨文中,我們可看到古人將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表示“玉”,其字形與“豐”字相似。金文、篆文則省去上下兩端的線頭,字形與“君王”的“王”字相似。楷書則在“王”字上加一點指事符號,變成指事字,與“王”有別。
漫漫五千年,玉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玉的五德之說也因此廣泛流傳;“玉”又與君子結緣,從此,玉文化中便包含了“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和“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