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微
學習策略,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各種程序、方法、規(guī)則、技巧以及調控方式。其既體現為內隱的規(guī)則系統(tǒng)與思維過程,也表現為外顯的操作步驟與相應程序。學習策略教學,即教師通過系統(tǒng)的課堂教授過程,將有效學習的方法等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面對不同學習問題時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完成學習過程。研究學習策略與訓練方式對于幫助學生掌握最佳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知識遷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用組織學習策略教學與訓練
組織,即按照教材中材料各自的特征與類別對內容進行整理、歸類與編碼。而組織整個過程在具體方式方法就是組織策略。組織策略能夠起到簡化信息,理清順序的作用。通常,組織信息的策略可以分為兩類,分別為聚類組織法以及概括組織法。例如,在講授魯教版選修一第三單元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給出如下學習材料:泥石流、向斜、背斜、火山、滑坡、地震、斷層、地塹,依據聚類組織法,學生能夠將這些詞語分為兩類,地質災害與地質構造,其中,地質災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地質構造包括背斜、向斜、斷層以及地塹。概括組織法主要分為綱要法和網絡法。依據材料內容的不同,組織信息途徑也不同。在組織信息的過程中,可以按照順序關系進行組織。
組織學習策略強調對于學習材料的整合與歸納,因此,在進行策略的運用訓練時,可以要求學生將同類的地理事物進行歸納記憶。另外,還可以對相異的地理事物進行歸類整合。例如,在講授氣旋與反氣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知識整合,分別畫出氣旋與反氣旋圖像,并標出中心氣壓、垂直氣流、水平氣流、風向、天氣等進行對比學習,從而加深記憶效果。
二、學科學習策略教學與訓練
1.內容型策略
高中地理的內容型學科學習策略主要包括系統(tǒng)地理學習策略以及區(qū)域學習策略兩部分。在進行系統(tǒng)地理學習時,應當采取以下策略。第一,依據課本內容,掌握知識結構,真正弄懂所學知識。這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做到課前預習,明確學習重難點,上課時認真聽講,爭取當堂消化所學知識,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與整理。第二,發(fā)揮地圖的作用,將地理基礎知識落實在地圖之上,夯實知識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做到“左圖右書”,對照課本,觀察研究,做到看圖、用圖與記圖。第三,聯(lián)系實際,學活知識。例如開展各種社會調查,網上查閱資料,觀看相關的影視資料等,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能力。第四,做好復習,實現知識遷移。在復習過程中,要做到循序漸進,精選習題,控制習題數量,研究習題內容,提升學生審題能力。
2.形式型策略
高中地理學習的形式型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地理概念掌握策略、識圖能力訓練策略以及地理能力培養(yǎng)策略。在地理概念的掌握訓練時,應當加強直觀性教學,為學生解釋地理概念的本質特征。例如,在進行魯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平原、高原、丘陵等模型。在訓練識圖能力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在正確理解圖意的基礎之上分析地理圖像,獲得正確的信息。地理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主要注重于記憶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扎實的地理知識作為基礎,將知識與相關概念進行有效整合,并進行專題性的總結與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例如,在研究工業(yè)布局問題時,由于不同因素對于工業(yè)布局有其各自的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社會、自然、經濟、勞動力以及技術、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對題目進行全面分析。
構建有效的高中地理學習策略與訓練方式對于提升教師的授課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顯著作用。有利于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策略的運用過程中,要將通用性學習策略和學科性學習策略有機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學習策略與訓練方式,進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與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良好的指導和幫助。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