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The Palace Museum held an exhibition to celebrate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ing, in which 283 pieces of rare and valuable artworks were displayed, including paintings, calligraphy, rubbings from stone inscriptions, etc. It is such a great opportunity to have so many treasures displayed together. Many visitors swarmed to the Palace Museum for a glimpse of these remarkable historical pieces.
這幾天,中國最擠的地方,故宮博物院恐怕要排上名次了。每天一大早,故宮門外就擠滿了等待“入宮”的人群,8:30大門一開,人群蜂擁而入、一路小跑,直奔平時門可羅雀的武英殿。因為這里正在舉辦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石渠寶笈特展”。不知道《石渠寶笈》?沒關(guān)系。知道《清明上河圖》吧?是的,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nèi)的一大堆傳世名跡正在此展出,錯過今年,恐怕要再過10年才有此等良機。于是,人們聞風(fēng)而動,擺起比春運時買火車票更嚴峻的架勢,不擠爆故宮決不罷休。
排隊6小時 看畫5分鐘
在此次特展中,最著名的展品恐怕非《清明上河圖》莫屬了。由于宣傳過度,在中國只要稍微有點繪畫常識的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圖》,其知名度大概只有臺北故宮的玉白菜和東坡肉可以比肩。
距離《清明上河圖》上一次公開露面2005年已經(jīng)過去10年,從小被《清明上河圖》耳濡目染長大的中國觀眾迫不及待地一擁而入,誓要在有生之年一窺此名畫真容。
然而,這次特展非同以往。由于武英殿同時進殿200人限流,而排隊看展的人太多,因此平均要排隊長達6小時。同樣的原因,看展時間被壓縮,每人觀賞《清明上河圖》的時間不足5分鐘。武英殿外豎起一則告示:由于參觀人數(shù)較多,請您在觀看《清明上河圖》時緩步前行,不要停留。武英殿正殿中,只有《清明上河圖》獨獨辟出了一個排隊通道,工作人員不停地催促畫前戀戀不舍的人們。就這樣,排隊數(shù)小時,卻只能以幾分鐘的時間走過這528厘米的長卷。然而,即便遭遇了如此“不平等”待遇,看展的人卻每日劇增,毫無怨言。
光芒處處有 不止在清明
除了《清明上河圖》,此次特展還呈現(xiàn)了很多傳世名跡,都是數(shù)年難得一見的寶貝。只是由于《清明上河圖》名氣太大,而掩蓋了其他作品的光芒。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共有三編,著錄了清廷內(nèi)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收錄我國上迄魏晉、下至清初近2000年書畫名家最優(yōu)秀的書畫作品達1.2萬余種。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巨著,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quán)威書畫研究專家,自清乾隆8年開始編撰,直到完成,耗時74年。而此次“石渠寶笈特展”正是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共283件書畫珍品多為歷代書畫中的經(jīng)典之作。可以說,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將“家底”都拿出來了,造成如此萬人空巷的盛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石渠寶笈》著錄作品中,《清明上河圖》名氣雖大,但若論藝術(shù)價值,其實并不好說。其他珍品如東晉王珣《伯遠帖》,為王氏家族唯一傳世真跡;隋代展子虔《游春圖》,為中國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為早期人物畫中的經(jīng)典之作;唐代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為目前所見王羲之《蘭亭序》的最好摹本;宋代趙昌《寫生蛺蝶圖》,為工筆花鳥畫鼻祖的傳世名作;唐代韓滉《五牛圖》,為目前存世最早畫在紙上的作品……隨便拿出一件,都是震鑠古今的國之瑰寶。
平日多學(xué)習(xí) 不要看熱鬧
由于大量聞訊趕來的觀眾擠爆故宮,武英殿的清場時間不得不由正常的17點延長至20點。然而,一些專業(yè)人士表示,為了一睹《清明上河圖》而來排隊看展實在只是“看熱鬧”而已。中國的傳世古畫不止《清明上河圖》一件,而且作為一件北宋時期的市井風(fēng)俗畫,其藝術(shù)價值仍有爭議,只聽過這一件古畫的名聲就來排隊,還不如在網(wǎng)上看看高清圖算了。
事實上,武英殿作為故宮博物院古代書畫展廳,常年對外開放且循環(huán)展出一些古代書畫精品,例如同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閻立本《步輦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就曾在武英殿展出多次,卻少有人問津。2008年起,武英殿開始循環(huán)展出“故宮藏歷代書畫展”,共9期,每期約兩個月,展品除上述三幅外,還有其他書畫珍品如顧愷之《女史箴圖》(宋摹本)、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趙孟頫《浴馬圖》、唐寅《王蜀宮妓圖》軸、王羲之《蘭亭序》卷、王獻之《中秋帖》卷、米芾《珊瑚帖》頁等。然而,因為聽說過這些畫的人少,加之宣傳不到位,武英殿內(nèi)珍品隨便看,卻常年門可羅雀。兩相對照,如今來排隊的人還真是有“看熱鬧”的嫌疑。同時在展出“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的延禧宮里的人就少很多。
近些年,隨著國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的文博事業(yè)發(fā)展迅速,看展覽也成了一件時髦的事。然而,此前多年的文化匱乏遭遇了如今物質(zhì)生活滿足后對文化的極度渴求,就出現(xiàn)了諸如今天這種怪現(xiàn)象,可見如何普及、宣傳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