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
兜兜上幼兒園中班時的一次家長會讓我記憶猶新。
班里的一個孩子學號排得很靠后,卻迫切希望可以當一天班長為小朋友服務,于是從學號為1號的孩子當班長的那天,就開始問老師“我什么時候才能當班長”,不曾想輪到他的那一天他卻生病了沒有上學。于是這個孩子就只能繼續(xù)等,等到下一輪排到他學號的時候才如愿以償。
我不知道這個足足等了60天的孩子是誰,但是聽完后心中一陣酸楚,其他家長都只是一笑了之,對孩子的這一份小小的期許不以為然;老師也僅是把他作為有責任心的一個小案例一帶而過,可是我覺得老師循規(guī)蹈矩的處理方式非常傷害孩子的熱忱。
我私下問老師:為什么不可以把生病孩子的學號記下,等他病好去上學的第一天給他補上,讓下一個孩子延后一天?因為這一天他等了太久,而下一個孩子本就應該往后順延一天的,不是嗎?告訴延后的孩子這個道理,我相信他會接受。
老師說機會對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我不是很明白:是說對于需要等一天的孩子不平等,還是說機會稍縱即逝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擦肩而過就只能扼腕嘆息?是啊,如今的社會,我們都是這樣努力抓住每一次屬于自己的機會,錯過了也許就是一輩子的惋惜??晌疫€是這樣教育我的孩子:“兜兜,如果你是那個需要延期一天當班長的孩子,我希望你可以主動把機會讓給病歸的伙伴?!?/p>
釣過螃蟹的人都知道,在不深的竹簍中放一只螃蟹,它可以順利爬出;但如果放入了一群螃蟹,不必蓋上蓋子,螃蟹就無論如何也爬不出去了,因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jié)果只能是硬生生地把它拉下來。每一只螃蟹都希望自己是最上面的一只,最后沒有一只能夠爬出去。這就是螃蟹效應。
每個孩子都會有生病請假的時候,這次我的孩子晚一天當班長給別人機會;下次我的寶貝請假了,別人也會還給他一次機會,不是嗎?《易經(jīng)》開篇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因果輾轉(zhuǎn)相生不過如此?;ハ嚓P愛、禮讓,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者處理事情的一次次示范,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影響塑造而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想爬出竹簍的螃蟹一樣,互相扯著后腿,難以想象由我們這些個體組成的社會將變成什么樣。
“螃蟹效應”是一種群體倫理的反映,如果引導者能關注到“被踩在最下方的螃蟹”,給予他足夠的成長期許,那整個團體才能有條不紊,獲得最大成功。教育孩子也同樣如此,給予某些方面表現(xiàn)較薄弱的孩子以關注和幫助,避免其灰心失望、逆反搗亂,盡量維護其自尊,才能讓他成長進步。
寬容是相互的,等待是雙向的。生病的孩子是需要學會耐心等待,其他的孩子也需要學會等待,不是僅僅灌輸給那一個生病的孩子讓他去等待。
不要讓“等等”成為一個借口。等待不應當太久,人的一生有多少期許都是被等待的塵土湮滅?應該讓孩子學會寬容的等待,但是不要等太久,讓請假的孩子一回來就感覺到班級的溫暖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