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芩
孩子為什么報喜不報憂?
浙江杭州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兒子上小學,成績一般,回來后總是報喜不報憂。其實我很希望孩子能說說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幫助他進步。我該怎么辦?
答:孩子報喜不報憂往往是父母的態(tài)度造成的。如果孩子報憂的時候,父母用簡單的警告、訓誡、批評、責備、命令等回應孩子,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從而讓他覺得自己報憂是不被接受的,于是漸漸就不愿意報憂了。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很高,總是過度夸耀、贊揚孩子的表現,那么孩子就會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他會覺得只有自己報喜的時候,才是被父母接受的,才是被愛的,于是刻意去迎合父母。
孩子報喜不報憂,說明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父母需要做些改變:
1.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評論、提意見、命令或使用權威,多以點頭、微笑、鼓勵的態(tài)度和表情。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是報喜還是報憂都是被接受、被關注和被愛的,自然愿意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父母交流。
2.矮化自己,做孩子的朋友
成人世界對于孩子,就像蝴蝶對于青蟲。青蟲的世界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想要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讓孩子愿意和你分享喜悅,同時也愿意和你分擔煩惱,父母能做的就是適時矮化自己,進入青蟲的世界,做孩子的同伴,感受他所感受的,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像朋友一樣商量、配合。
3.無條件的愛,建立自我認同感
有句話叫做“愛他,就讓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無條件的愛,讓孩子能做自己,充分表達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讓孩子學著去迎合其他人的期待?,F在的社會是一個價值觀充滿矛盾和巨變的時代,孩子如果沒有很好的自我認同感,未來就難以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去面對一切。
興趣班該堅持嗎?
河南開封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女兒上大班,報了三個興趣班。從目前的興趣來看,她對畫畫比較偏愛,對舞蹈和鋼琴不是很感興趣。我覺得,現在沒什么學習壓力,不如培養(yǎng)、堅持一下,等上小學后,再保留她最喜歡的。我這樣的堅持有必要嗎?
答:3-6歲的幼兒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正是興趣的啟蒙期。父母適當選擇幾個興趣班,對擴展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性情是有利的。而每種才藝的學習,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和練習才能掌握,孩子最初不感興趣,或者本來有興趣,但嘗試之后又發(fā)生了變化,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要不要堅持下去,如何堅持下去?建議如下:
1.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比較愉快地進行學習,并且能堅持下去。而孩子不喜歡的,最好不要強迫她去學,過多的強迫會讓孩子產生厭學、逆反的心理。真正興趣的發(fā)展,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支持,需要伴隨發(fā)現的快樂。如果孩子無法體驗發(fā)現的快樂,不僅不利于孩子能力的拓展,也不利于她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2.父母要允許孩子擁有放棄的權利。很多父母不允許孩子放棄興趣班,是擔心孩子會比別人落后,或者因為不堅持而變得意志薄弱。其實,堅持是一種品質,懂得取舍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讓孩子變得意志薄弱的不是放棄本身,而是父母對放棄這件事的焦慮、擔憂和抗拒。
3.允許放棄,并非說做父母的就此放任不管。在孩子最初遇到困難時,爭取和孩子一起找到真正的困難所在,給孩子一些具體的幫助和支持。比如,是孩子真正的天賦不在于此,還是覺得學習內容枯燥難以掌握?而不是總高高在上地要求孩子堅持,斥責孩子沒耐心。
給孩子放棄上興趣班的權利,并不意味著孩子就放棄了興趣。如果真是孩子的天賦所在,只要在心中埋下了種子,總有一天會發(fā)芽的。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