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文藝理論界近年來“理論之后”“理論之死”等論調頻頻出現,“后理論”順應時代趨勢走進人們視域。后理論并非對理論的拒斥,而是對即將到來的理論的昭示。面對文藝理論的各種變化對文學之維和文學問題關注與回應,是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的合法性根據。本文主要對后理論時代的文藝理論變化及反思進行探討。
【關鍵詞】后理論時代 文藝理論 反思 變化
當下文論界頗為流行一種“理論終結論”,文論界一些同仁已經將“告別理論”視為一種心態(tài)或姿態(tài)。不少人認為,文論界一些理論著述的擴界與越位影響了文論的聲明,很多人對文藝理論已經沒有太大期待,新時期的一些心態(tài)變化使人們對理論逐漸失望、厭膩,“理論疲勞”甚囂塵上,后理論時代由此到來。
一、后理論時代的文藝理論轉型和變化
“后理論”從產生之日起,爭論之聲便不絕于耳,人們對后理論的理解各不相同。人們對“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的走向,常常有迥然不同的判斷。大部分的觀點認為,后理論時代指文藝理論走向終結的時代。伊格爾頓《理論之后》的發(fā)表,引起國內外學界強烈反響,并為此展開了一場論文主題波及“文藝理論危機”等的討論。雖然討論并沒有下定論,但文學文本形式的變化及興起的文化研究都已經成為明顯事實。
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變化,一方面表現在文學消亡論,另一方面表現在文藝理論的轉型。在文化批評興起的時代環(huán)境下,該種理論從20世紀以來不斷推陳出新,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曾經風靡一時的理論都轉變?yōu)榕f理論。經典不再受青年人歡迎,文學逐漸走向邊緣化,有關文藝理論衰落等討論在文藝界的聲音越來越多,不少人認為文藝理論已經過了黃金時代。在西方文藝理論形勢的影響下,國內文藝界和文學界也開始討論文藝理論的危機。但事實表明,文藝理論內部的矛盾危機不但沒有阻礙其發(fā)展,反而具有推動作用。
立足這點來看,文藝理論生命中,危機已成為其組成部分之一。文學活動實踐是文藝理論的出發(fā)點和基礎,文藝理論在新理論的產生中不斷發(fā)展、變化。文學活動具有時代性,在其時代性與民族性基礎上,文藝理論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后理論預示的逝去,僅僅是一代理論大師及“理論高峰期”的逝去。后理論時代的文藝理論實際上在不停地走向多元和異化,是對傳統宏大敘事和“大理論”的反撥,是對“大理論”的去中心化,是針對理論、前理論留下的理論空間而發(fā)的。從某種程度上看,后理論的真正使命是探索那些尚未觸及和思考過的問題的諸種可能性。
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變化,還表現在進入新時期后語言符號所發(fā)生的系列變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其實便是符號化過程。文學創(chuàng)作從意旨來說,主要在于傳遞特殊審美信息給人們,各種創(chuàng)作元素中語言符號是必備的,文學接受則是對語言符號的破解,對文藝理論來說語言符號是其基本形態(tài)。綜觀語言符號發(fā)展變化,早期其主要指代的是純文學語言文本。進入后理論時代后,在純文學語言文本的文學符號性質方面,文論家們早已產生新的看法,普遍認為其已經與時代發(fā)展不相適應,對人們之于當代文學審美性根本變革的認識有阻礙作用。后理論時代,批評家對文學符號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吁將藝術家的文本作為文學符號。這種理論變化無限地擴展了文學符號的內涵,尤其80年代后期,通過文化詩學思潮,進一步擴張了“文本”概念,影視、廣告、網絡等都可以成為文學符號范圍,傳統文學文本逐漸被大眾化。這一擴張改變了昔日的文學,文藝理論也出現新的形式與話語??梢哉f,后理論時代的文藝理論在發(fā)展與完善中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消費品。
二、基于后理論時代下文藝理論變化的一些反思
在理論高峰出現之后,社會語境中的一些理論思潮和文學思潮等看起來似乎正在向平靜方向游走。但必須看到的是,一種跨越學科界限和審美領域及學術研究的方法目前正在學術界風行,且這種話語模式在當前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呈現出新的發(fā)展和深化。所有的變化都在提醒著人們,不得不對后理論時代理論自身狀況和形態(tài)變化進行相對應地反思。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文藝理論為何會發(fā)生如此變化,文藝理論發(fā)展在這種社會語境中的趨勢或動向又意味著什么等等,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的平靜不僅不能代表文學已經死亡,更不能代表理論已經窮盡,其平靜只是在對新理論的誕生加以孕育。在文學評論中,文學類別的題材和體裁重心正在向社區(qū)文化、消費文化等偏向。文學及文藝理論在此社會語境之下必然會向另一個方向即大眾文化發(fā)展,多元性與非同一性必然會成為文藝理論的追求目標走向。文學研究和文藝理論的發(fā)展趨勢,將由傳統文學研究向文化研究轉向。為了與這一發(fā)展趨勢保持統一步伐,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應更多地為時代和社會服務,這也是后理論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主要職責和任務。雖然在后理論時代中文學社會正面臨著“失仰”,但文學價值對于現代人來說其真正意義并沒有降低。文學活動實踐是文藝理論必然的出發(fā)點和基礎。文藝理論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后理論時代文藝理論發(fā)展永遠會處于變動之中。文藝理論在文學符號內涵的擴大中,必須對自己的研究理論不斷擴大、補充和完善,最終順應時勢,融于大眾文藝理論之中。
【參考文獻】
[1]閻嘉.“理論之后”的理論與文學理論[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1):22-23.
[2]周憲.從同一性邏輯到差異性邏輯——20世紀文學理論的范式轉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2):40-41.
[3]生安鋒.“后理論時代”的困惑與前景:文化理論的跨學科和多元走向[J].中國圖書評論,2010,4(04):91-96.
[4]王寧.“后理論時代”中國文論的國際化走向和理論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