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雷 曾 智 立 凱 何浩宇 秦 磊
(中國江蘇 222061 連云港地震臺)
固體潮潮汐因子是固體潮觀測值與理論值的比值,具有物理意義清楚的特點,正常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nèi)波動,能有效反映地殼介質的物性變化,往往在震前發(fā)生畸變。當?shù)貧?nèi)應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力學狀態(tài)明顯改變時,介質物性發(fā)生變化,M2波潮汐因子隨之變化(中國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司2008),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地震前兆分析。
在鉆孔體應變實際觀測中,由于地震臺井孔條件、觀測環(huán)境的不同,體應變儀記錄的固體潮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中受氣壓與降雨影響較大,許多學者從理論模型和實際觀測資料分析其相關性(張凌空等,1996;蘇愷之等,2003;馬棟等,2011;鄭江蓉等,2011)。
本文嘗試使用潮汐因子分析方法,對連云港地震臺(以下簡稱連云港臺)體應變觀測資料進行相關分析,以期捕捉地震前兆信息。
連云港臺始建于1976年,海拔高程約30 m,在大地構造分區(qū)中隸屬于揚子與華北斷塊之間的蘇北—魯南地體;南以嘉山—響水斷裂為界,西與郯廬斷裂為鄰,東瀕黃海。臺站附近主要斷裂為NE向猴嘴—南城斷裂和新河—桑墟斷裂,地形受構造控制明顯。臺址基巖屬前寒武系云臺山組中段,巖性為花崗片麻巖。巖層走向NE—SW,傾向SE,傾角約35°。探頭安裝于深度61.15 m、孔徑l50 mm的裸孔底部。鉆孔巖性較均勻,0—4.8 m 為土層, 4.8—61.0 m為混合片麻巖,鉆孔周圍無明顯干擾源。同時安裝氣壓、水位、井溫、觀測室溫和降雨量等輔助觀測儀器,儀器安裝完畢即投入試運行。
連云港臺TJ-2型鉆孔體應變儀于2006年12月18日架設,2007年1月1日正式運行。TJ-2體積式鉆孔應變儀采用格值為2.32×10-9/mV,儀器靈敏度優(yōu)于1×10-9,工作狀態(tài)良好,能清晰記錄到應變固體潮,能記錄到全球大部分強震類似地震波形的同震應變階?!笆濉蹦J街鳈C中含有氣壓、水位、室溫3項輔助測項,已積累多年連續(xù)可靠的觀測數(shù)據(jù)。本研究選取2009—2013年連云港臺體應變數(shù)字觀測資料進行分析。
鉆孔體應變受氣壓、水位影響,而強降雨最終通過鉆孔水位影響體應變變化。利用EIS2000(蔣駿等,2000)提供的軟件對連云港地震臺2009—2010年鉆孔體應變整點值數(shù)據(jù)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取檢驗值F=0.05,得出復相關系數(shù)R=0.787。計算結果表明,連云港臺體應變與氣壓、水位及降雨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圖1)。
圖1 2009—2010年連云港地震臺氣壓變化與鉆孔體應變和鉆孔水位變化的關系曲線Fig.1 The relative curves of the change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with the change of bore hole strain and water level at Lianyungang Seismic Station during the year 2009 to 2010
連云港地震臺體應變觀測資料精度較高,可記錄到清晰的應變固體潮,但存在一定干擾和漂移現(xiàn)象。氣壓變化是對體應變觀測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氣壓影響系數(shù)與臺址巖石的彈性模量、泊松系數(shù)密切相關。氣壓干擾主要是大氣壓強對地球表面的一種負荷效應,通過鉆孔和巖石或巖石裂隙同時作用于鉆孔水位和體應變探頭,造成鉆孔水位和應變量變化。圖1為2009—2010年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體應變資料進行去傾、零飄處理)。由圖1可見:①當氣壓變化比較劇烈時,體應變資料呈現(xiàn)同步變化;②當氣壓由高值向低值變化時,體應變資料由低值向高值變化,兩者之間呈反向準同步變化。
(1)氣壓對體應變的影響受季節(jié)影響。為消除氣壓對體應變的影響,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計算體應變和氣壓的相關系數(shù)。
式中,a(t)為體應變觀測值,P(t)為氣壓觀測值,b為回歸系數(shù),a為常數(shù)項。由式(1)計算可得,連云港臺體應變觀測值與氣壓回歸系數(shù)b=-1.389×10-10/Pa(負號表示氣壓與水位負相關)。選取2009年應變觀測日均值,計算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氣壓變化與體應變相關性較高,不少月份相關系數(shù)達0.5以上,氣壓變化幅度越大相關性越好。氣壓對鉆孔體應變的影響,季節(jié)不同強弱不同,春、秋、冬季影響較大。
表1 2009年體應變與氣壓相關系數(shù)Table1 The correlation coeff i cient of bore hole strain with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the year 2009
(2)氣壓短周期波動對應變量影響顯著。2013年3月23日連云港臺體應變、氣壓分鐘值曲線見圖2,由圖2可見:在19∶40—20∶30氣壓急劇變化時,應變量呈現(xiàn)明顯的正相關變化。
圖2 連云港臺2013年3月23日氣壓、體應變分鐘值曲線Fig.2 Minute-value curve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body strain at Lianyungang Seismic Station on March 23,2013
鉆孔水位變化的本質是含水層或破碎帶中孔隙水壓力的變化,孔隙水壓力發(fā)生變化帶來體應變觀測值變化。從鉆孔水位長期變化(圖1)看,連云港鉆孔體應變和水位變化具有較好的同步性,二者變化趨勢一致。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計算體應變和水位的相關系數(shù)。
式中,a(t)為體應變觀測值,h(t)為水位觀測值,b為回歸系數(shù),a為常數(shù)項。由式(2)計算得,連云港體應變與水位的回歸系數(shù)b=3.820×10-10/cm。選取2009年水位日均值,計算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在鉆孔水位從高值下降時,鉆孔體應變觀測值呈下降趨勢,水位變化與體應變相關性較高,多數(shù)月份二者之間相關性較氣壓與體應變相關性高,不少月份相關系數(shù)達0.6以上,平均值達0.751。說明水位變化是影響體應變觀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表2 2009年體應變與水位相關系數(shù)Table2 The correlation coeff i cient of bore hole strain with water level in the year 2009
鉆孔體應變受鉆孔水位變化影響比較顯著,其短期突然變化,主要因大量降雨造成水位上升,引起體應變觀測值變化。大量降雨造成鉆孔周圍巖石和巖石裂隙含水量增加、鉆孔水位上升,巖石吸水后膨脹效應導致體應變探頭負荷擠壓力增加,即應變量增大。當然,降雨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固體潮畸變。根據(jù)鄭江蓉等(2011)的研究,驗證這一變化過程:由于降雨對體應變的影響與降雨過程、降雨量及降雨時間等密切相關,體應變對降雨的響應存在延遲效應,這是因為水的滲透需要一定時間,孔隙水壓力的增加是逐漸進行的。
2012年7月6—15日連云港臺體應變、水位分鐘值曲線見圖3。由圖3可見:7月8日出現(xiàn)強降雨,爆發(fā)山洪,導致井孔灌水,水位突然上升,體應變數(shù)值日變形態(tài)發(fā)生畸變,持續(xù)至11日。由此可見,強降雨引起鉆孔水位上升,水位變化量和應變變化量呈明顯的正相關變化,并具有滯后效應。
圖3 連云港臺2012年7月6—15日水位、體應變分鐘值曲線Fig.3 Minute-value curves of water level and body strain at Lianyungang Seismic Station during July 6 to 15,2012
連云港臺TJ-2體應變儀運行以來,記錄到多次強遠震產(chǎn)生的顯著同震變化,映震能力較好,振幅效應明顯。圖4為幾次地震時連云港臺體應變同震效應分鐘值曲線。由圖4可見:震級越大,應變振幅波動和頻率變化越大;震中距越近,應變振幅波動和頻率變化越大。雖然高郵4.9級地震連云港臺震中距僅150 km,但因震級偏小,體應變曲線表現(xiàn)不明顯。此外,體應變同震效應變化形態(tài)不盡相同:除汶川地震為震蕩—上升型變化外,其余幾次均為震蕩型變化。
圖4 連云港地震臺體應變同震效應分鐘值曲線Fig.4 Coseismic effect minute-value curves of body strain at Lianyungang Seismic Station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為例,分析連云港臺體應變同震效應。表3為汶川8.0級地震發(fā)生后,連云港體應變同震效應與水位的相對變化量(相對于數(shù)據(jù)平穩(wěn)時段)。圖5為連云港地震波形及體應變、水位的變化曲線。由表3和圖5可見:①汶川地震發(fā)生后,連云港臺體應變14∶34出現(xiàn)震蕩變化,與S波到時基本相同(體應變是分鐘值采樣,而地震計每秒采樣60個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時間誤差),隨著L波的到來,體應變震蕩幅度隨之變大,當面波開始衰減,體應變的變化幅度隨之衰減,14∶44后產(chǎn)生變化量約240.7×10-9的臺階;②體應變與地震波形變化相似,呈現(xiàn)壓性—張性—壓性的交替變化,與S波及L波的運動過程相同,說明體應變的同震效應由二者的運動作用產(chǎn)生;③因P波運動的傳遞軌跡與S波和L波不同,當?shù)卣饍x記錄到P波后,而體應變未記錄到相應變化;④連云港臺體應變的同震效應為震蕩—上升型變化,而水位的同震效應為震蕩型變化,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3 汶川8.0級地震時體應變與水位相對變化量Table3 The relative variation of body strain and water level in Wenchuan M 8.0 earthquake
圖5 汶川地震8.0級地震體應變同震效應分鐘值曲線(a)原始記錄波形;(b)體應變與水位同震效應Fig.5 Amplitude effect minute value curves of body strain for Wenchuan M 8.0 earthquake
連云港臺體應變整點值M2波潮汐因子精度較高,在一定幅度內(nèi)持續(xù)波動。以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發(fā)生四川蘆山縣M7.0地震為例,分析連云港臺體應變臨震異常特征。
(1)單臺變化。2009年至2013年7月31日連云港臺體應變潮汐因子變化見圖6。由圖6可見:2012年11月M2波潮汐因子數(shù)值較高,12月突然快速上升,打破原有波動幅度,出現(xiàn)超2倍均方差的異?,F(xiàn)象,2013年1月—3月精度明顯下降,體應變周日波潮汐因子同時段出現(xiàn)類似異常,核實發(fā)現(xiàn),連云港臺輔助氣壓和水位均無明顯變化,也無人為和環(huán)境干擾。異常結束后,于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發(fā)生四川蘆山縣M7.0地震(震中距約1 600 km)。因此認為,異常的出現(xiàn)對應此次地震的信度較高。
圖6 連云港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體應變潮汐因子變化曲線Fig.6 The tidal factor curves of borehole pressure at Lianyungang Seismic Station form Jan.1, 2009 to Dec.31, 2013
(2)多臺變化。連云港、徐州和溧陽地震臺2014年1—7月體應變周日波潮汐因子變化曲線見圖7。由圖7可見,3個地震臺的周日波潮汐因子于2013年3月1日、13日同時出現(xiàn)明顯的超差異?,F(xiàn)象。經(jīng)調查落實,上述3臺地理位置相差不遠,當日天氣無較大變化,認為氣象因素干擾可能性較小,且3個地震臺異常形態(tài)相似,由此判斷此次地震前異常是可靠的。
圖7 連云港臺、徐州臺、溧陽臺2013年1—7月體應變周日波潮汐因子變化曲線Fig.7 The tidal factor curves of borehole pressure at Lianyungang, Xuzhou, Liyang seismic stations form Jan.to Jul, 2013
因連云港地震臺位于蘇魯皖交界地區(qū),地震活動水平偏低,近震資料缺乏,且異常特征不明顯,只能針對遠大震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對2009年—2013年7月31日連云港臺體應變潮汐因子M2波、周日波變化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①遠大震同震效應明顯;②在2013年蘆山7.0級大震前,臨震異常特征明顯。同時,氣壓、水位、降雨等干擾因素與連云港臺體應變相關性較高,在資料處理時應予以剔除。
馬棟,牛安福,袁淑芳,等.根據(jù)頻譜特征分析短時氣壓波動對體應變的影響[J].內(nèi)陸地震,2011,25(3):256-262.
蔣駿,李勝樂,張雁濱,等.地震預報前兆信息處理與軟件系統(tǒng)(EIS2000)[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蘇愷之.邁入新世紀的鉆孔應變觀測[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7.
張凌空,何世海,劉北順.體應變觀測中的氣壓干擾機制和排除方法研究[J].地震,1996,2 20(2):144-152.
鄭江蓉,徐徐,王俊,等.六合體變干擾因素與地震短臨異常特征研究[J].西北地震學報,2011,33(1):84-90.
中國地震局監(jiān)測預報司.地形變測量[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