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論述類文本選文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美學、建筑以及科技類等諸多的領域,其文化內涵深厚,氣息濃郁,緊扣時代脈搏,也兼顧考生的知識面和對新信息接受的能力。本文將從理解、分析、篩選、歸納、對比等方面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論述類;文本;高考;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論述類文本中對概念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詞或短語的理解。從歷年的高考情況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主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角度進行考查。
1.解讀題干。解讀題干,準確把握試題指向,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一步。解讀題干時,須明確要求理解的“重要概念”是什么,試題是從其內涵還是外延角度命制的。
2.分析結構。一是要從詞語前后搭配理解詞語含義。二是要從闡釋句入手,在上下文里一般都會有與之相對應的闡釋性句子,找到闡釋句也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3.辨析語境。論述類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在語境中生成的,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其意義就不存在。只有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寫作目的,才能夠挖掘出來。
4.認清角度。在概念內涵角度命制的試題,解答這類題時須逐項審核該選項所述是不是這一概念的特征;從概念外延角度命制的試題,解答這類題時須逐項審核該事物是不是該概念的具體對象。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內涵頗為豐富并且在文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句子。
1.分析結構。結構比較復雜的語句,必須要先進行分析結構再去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單句,首先要找準主、謂、賓;如果是復句,就先要找準第一層,后進行層層推進。
2.抓住關鍵。我們要把語句中的關鍵詞語分析透徹,就可以推知全句甚至全段的意思。有些意蘊豐富的語句往往會利用修飾成分來揭示句子的內涵和外延,緊扣修飾語,就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層含意。
3.辨析關系。句子與句子是互相關聯(lián)的,我們可以從辨析句間關系入手,找出表明前后上下內容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1)關聯(lián)詞:表示并列的有“和”“并且”“以及”;表示遞進的有“而且”“甚至”;表示轉折的有“然而”“但是”“不過”“與其相反”等等;(2)順序詞:“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時”等等;(3)總結詞:表示結論的有“總之”“由此可見”等等,一般能表示出分總關系。
4.明辨修辭。使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可以從分析修辭的手法入手來透視深層意義。有時也須要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文章主題等內容來加以理解。
三、歸納文章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要點”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是全文的主要內容,也可以是文章某些部分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是文章總的思想,在論述類文本中,也指作者的主要觀點和看法。
1.“歸納內容要點”應注意以下幾點:(1)通覽文段,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總結性中心句、段中過渡性中心句、服務于主體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綜合性中心句;(2)抓關鍵詞,提煉要點。有些文章,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或重要語句,這時考生就必須對每個獨立語句或幾個相對重要的句子意義來進行分析,抓住關鍵詞對文段內容作歸納,提煉出內容要點。
2.解答“概括中心意思”的試題。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對文章的整體表現(xiàn)而言的,它是以文章的重要內容要點為基礎,也涉及作者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因此,“概括中心意思”要兼顧兩個方面:一是文章寫了什么,即內容;二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即寫作目的和寫作動機。
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篩選”,就是根據(jù)閱讀要求進行搜尋、辨別、提取文中的相關信息?!罢闲畔ⅰ?,就是對篩選的信息來進行轉換、概括、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題目要求。
1.讀文審題,準確定位。即正確理解文意和題意,明確篩選范圍,確定檢索信息的區(qū)域。
2.借助標志,抓住關鍵。即借助文中的標志性詞語,如:角度性標志語“為什么”“怎樣”“如何”“認為”等;結構性標志語“首先”“其次”“不過”“那么”等。
3.緊扣題目,細心查找。文中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隱性的,做題時要注意在比較中透過表象,抓住本質。
4.歸納整合,認真核對。正確的信息整合完畢,心中得出答案,然后將該答案與選項進行核對。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1.從文中關鍵語句中了解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通觀全文,篩選出可以直接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及觀點態(tài)度的語句。主要抓“文眼”,并找出關鍵句和中心句。抓住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2.從作者對有關事物的評價中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文本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會對這些材料作出分析評價,這些分析評價通常體現(xiàn)出作者的觀點。應抓住作者的評論或議論性的文字。
3.從文中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的比較中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文本中出現(xiàn)的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要對在文中出現(xiàn)的不同觀點、不同態(tài)度作比較分析。(1)正反對比:通過上下文來對比兩者或幾者的觀點,分析作者觀點;(2)相似辨析:對于相容、相交、發(fā)展、遞進的觀點,要在相似中辨析出不同,進而提煉出作者的觀點。
作者簡介:馬玉忠,男,1967年生,漢族,甘肅酒泉人,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從事高中語文教學27年,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及教材研究。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