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東莞市石排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 523330)
鼻腔鼻竇疾病是耳鼻咽喉科較為常見的病癥,臨床早期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多層螺旋CT已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其處理技術方便、快捷、準確,其三維重建具有立體影像定位、定量的優(yōu)勢,診斷率較高,本文以15例臨床高度懷疑鼻部病變者和15名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對16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內(nèi)鏡診斷鼻腔鼻竇疾病的價值進行分析研究??偨Y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28側)臨床高度懷疑鼻部病變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前均經(jīng)鼻內(nèi)鏡檢查,術后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男8例,女7例,患者年齡13~66歲,平均(41.6±2.2)歲,抽取同期15名(30側)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鼻-鼻竇CT掃描未見異常,無鼻部癥狀,其中男9名,女6名,年齡13~66歲,平均(41.6±2.2)歲。
1.2 方法
1.2.1 術前NE檢查:經(jīng)表面麻醉后,經(jīng)梨狀孔置入NE,分別用0°和30°鏡檢查兩側,對下鼻甲肥大者先予以含腎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縮下鼻甲,然后再觀察,記錄在光盤上。
1.2.2 CT掃描及后處理技術:采用TOSHIBA(Activion16)16層螺旋CT(購自于TOSHIBA公司)。設置管電流250 mA,管電壓120 kV,原始圖像的層厚為1.0 mm,層距為1.0 mm,準直器寬度為1.0×16 mm,螺距為0.938,以聽眥線為基線行橫切面掃描。對其進行MPR及CTVE處理,重建圖像層厚為3.0 mm,層距為3.0 mm。步驟:①用鍵盤、鼠標引導CTVE在水平位、矢狀位和冠狀位的位置,使其在鼻腔內(nèi)隨意運動,瀏覽全貌后,使光標對準中鼻道外側壁,調(diào)整閾值,移動光標,分別經(jīng)梨狀孔、鼻后孔和鼻竇內(nèi)進行觀察。確定鉤突后觀察篩泡、半月裂、篩漏斗,中鼻甲及中鼻道所在區(qū)域,詳細記錄所有解剖結構及病灶情況,保存典型圖片。②測量解剖學參數(shù)[2]:鼻小柱-蝶竇前壁距離(以鼻小柱為起點至蝶竇前壁);鼻小柱-前篩頂距離(以鼻小柱為起點至前篩頂);鼻小柱-后篩頂距離(以鼻小柱為起點至后篩頂)。
1.2.3 影像學分析:CTVE下觀察與NE相同的內(nèi)容,結構顯示分級標準,Ⅰ級:結構顯示清晰,邊界清楚;Ⅱ級:結構只能部分顯示,部分邊界不清晰或不易識別;Ⅲ級:結構不能顯示。NE檢查錄像資料和重建圖像由1名耳鼻咽喉科醫(yī)師和1名CT室醫(yī)師閱片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矢狀位圖像解剖學參數(shù):鼻小柱-蝶竇前壁距離:(66.61±6.01)mm;鼻小柱-前篩頂距離:(62.38±6.36)mm;鼻小柱-后篩頂距離:(73.86±3.91)mm。
2.2 MPR解剖結構及病變結構:16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從不同切面顯示鼻腔、鼻竇及鼻咽的解剖結構。水平位圖像可清晰顯示鼻腔、鼻竇前后壁、側壁,鼻咽側、后壁及與頸部深層組織關系;冠狀位圖像可清晰顯示鼻腔上、下壁、側壁,鼻甲,鼻道,牙槽,腭部,眶底,前顱凹底和蝶竇頂?shù)妆冢皇笭钗粓D像可清晰顯示鼻小柱到額竇口,前后篩頂、蝶竇的深度,各鼻甲鼻道、鼻咽后壁和外側壁、前中顱底及與鼻腔、鼻咽部氣道的關系??蓮亩喾轿?、多角度觀察病灶部位及范圍,比單層面圖像能獲得更多診斷信息。
表1 健康者鼻腔鼻竇解剖結構顯示結果[側(%)]
表2 CTVE及NE對高度懷疑鼻部病變者鼻腔、鼻竇和鼻咽部病變顯示能力的對比(側)
2.3 仿真內(nèi)鏡成像:正常解剖15名(30側)正常鼻腔,CTVE分別從梨狀孔和鼻后孔入路觀察鼻腔、鼻竇結構,進入各鼻竇內(nèi)觀察鼻竇、竇口及竇腔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與NE比較,二者在上頜竇口顯示情況不一致性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部位顯示情況一致性良好(P均>0.05),見表1。
2.4 CTVE及NE對鼻腔、鼻竇和鼻咽部病變顯示能力的對比:CTVE及NE對鼻道狹窄顯示率高,對鼻中隔偏曲、鼻咽部腫瘤顯示完全一致;CTVE顯示鼻腔黏膜粘連為4例比NE多2例,術證實均為假性粘連,需要醫(yī)師加以鑒別;CTVE和NE對鼻黏膜炎癥的顯示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VE檢查對竇內(nèi)囊腫和息肉顯示情況優(yōu)于NE,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矢狀位圖像重要徑線的測量對鼻腔鼻竇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3],其可顯示額竇竇口、篩泡、鉤突、上鼻甲等結構及相互關系。本研究中以鼻小柱為起始點,其與手術器械在鼻內(nèi)深度一致,測量徑線的方向與NE手術入路一致,可有效避免因解剖缺損或變異等原因,引起腦脊液鼻漏、大出血、視神經(jīng)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指導臨床手術具有重要價值[4-5]。本組研究選取15例臨床高度懷疑鼻部病變者和15名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進行鼻腔CT掃描,經(jīng)軟件處理后進行MPR及CTVE,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MPR可從多方位、多角度顯示鼻腔、鼻竇、鼻咽部及顱底解剖結構關系,水平位、冠狀位及矢狀位各具優(yōu)勢,三者結合可達到全面觀察的效果,其定位診斷的準確性較高,可從多層面、多角度觀察病變部位及其范圍,對定性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除此之外,其可直觀顯示氣道情況,多層面重建圖像可清晰顯示氣道各方位狹窄、受壓、阻塞等情況。對臨床鼻一鼻竇、前顱底等病變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與NE相比,MPR可多方位、多入路觀察NE無法到達的腔道,無損傷地進入到鼻竇及狹窄鼻道[6-8],經(jīng)口咽部入路觀察鼻咽部病變;MPR還可動態(tài)、立體地觀察中鼻道的解剖細節(jié)和形態(tài),對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和評估手術風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CTVE結合水平位和MPR圖像可更完整地提供鼻腔鼻竇及鼻咽部病變情況,從而為臨床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相關學者研究報道[9],CTVE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中可看出,如其不能顯示病變的顏色,因而不能發(fā)現(xiàn)充血水腫等炎性病變,不易發(fā)現(xiàn)腔內(nèi)直徑<2 mm的扁平病變及程度<30%的狹窄病變[10-15],因而單憑CTVE很難對病變進行定性診斷。CTVE在三維立體影像的基礎上借助紅外線、激光雙重定位系統(tǒng)來引導手術,有助于克服NE手術立體感不足對手術帶來的影響,對提高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但是CTVE不能替代NE,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綜合上述,綜合使用16層螺旋CT應用 CTVE、MPR等后處理技術,有助于增加診斷信息量,提高臨床診斷的正確率,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李占軍,柳學國,王運中.16層螺旋CT對副鼻竇檢查的技術優(yōu)勢[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2008,17(5):197-199.
[2] 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9-20.
[3] Rydberg J,Buckwalter KA,Caldemeyer KS,et a1.Multisection CT:scanning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6):1787-1806.
[4] Klingenbeck RK,Schaller S,Flohr T,et a1.Sub second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basics and applications[J].Eur J Radiol,1999,31(2):110-124.
[5] 躍珍,李睿.副鼻竇CT兩種掃描方法的比較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2,9(5):324.
[6] Siegel ML.Multiplanar and three-dimensional multi-detector row CT of thoracic vessels and airway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J].Radiology,2003,229(3):641-650.
[7] 史衛(wèi)健,朱宏偉.鼻腔及鼻竇癌的16排螺旋CT診斷[J].醫(yī)學信息,2013,26(5):922.
[8] 張勤修,鄒劍,王光輝,等.視神經(jīng)管局部解剖與鼻內(nèi)鏡下解剖的結合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20(17):774-776.
[9] Klaapan L,Simicic L,Risavl R,et a1.Tele-3-dimensional Computer assisted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new djmen5ion in the surgery of the nose and paransal sinuses[J].OtoI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7(6):549-557.
[10] 潘宇澄,沙炎,葉昕襄,等.鼻腔鼻寞惡性殲雛組織細胞瘸的CT和MRI表現(xiàn)[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23(2):108-111.
[11] 雍軍,張華,陳曉飛,等.螺旋CT圖像后處理技術在鼻腔鼻竇疾病診斷中的應用與評價[J].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1(20):922-925.
[12] 徐惠峰.鼻竇黏液囊腫16例CT和MRI診斷[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0,29(16):104-105.
[13] 丁振波.CT檢查和X線平片在副鼻竇疾病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8):96-97.
[14] 姜力.螺旋CT在鼻腔副鼻竇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34):126-127.
[15] 董懌,周兵,王成碩,等.CT與MRI檢查對單側上頜竇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1):8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