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鴻
道光年間,林則徐用“漏風(fēng)的國語”命令虎門銷煙,又用“漏風(fēng)的國語”命令抬出大炮。在南帆看來,說著帶有福州方言的不標(biāo)準的國語,林則徐“只是福州人的鄉(xiāng)親,是我們祖上的一個可愛的老爺子”。宏觀的歷史敘述總是有意無意地漏掉這些最真實可信的組成部分,任時光流逝,我只在乎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jié)紋理。我很喜歡南帆談?wù)摎v史的文字,以為他深入到歷史的骨髓里,拉出最慘烈最本真的一面,毫無保留,給人觸目驚心之感。他像一個高明的導(dǎo)演,以文字鋪展而成的畫面為屏幕,帶著溫情,又不失冷靜,隨意的一劃拉定格,就是一組生動、立體、鮮活的鏡頭。
于是,林則徐不再只是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里的“民族英雄”了,他平和地走到我的面前,這只是一個讓人可以親近的福建鄉(xiāng)親。
南帆的文字極具張力,在平淡如水的敘述中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又常能留有不絕的余味?!缎梁ツ甑臉屄暋防铮v述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的世界里只有“天井上方窄窄長長的天空”,她的世界之外,“歷史在很遠的地方運行,由丈夫林覺民以及他的一幫朋友操心”。一冷一熱、一動一靜的強烈對比,讓人一眼望見兩個鮮明可感的世界,讓我為林覺民快意著、沸騰著。革命之外,還有一個溫暖的小家庭,可以安慰疲憊的身軀困乏的心靈?!段逶绿焐窖防?,作者到訪塔里木沙漠,只見沙漠邊緣一大片枯死的胡楊林,“無數(shù)干枯的樹枝奇怪地彎曲著,如同無數(shù)絕望地伸向天空的手臂”。自然界中的斗爭,也如人類社會一般,充滿著不可預(yù)知的殘酷。綠色被沙漠圍殲的一分一秒里,是不是也有痛苦的哀號在狂風(fēng)中飄過,消失在大漠深處,愚鈍的人類無從諦聽?
尤其是,他再現(xiàn)劊子手行刑的場景,有一種無法躲避的撕裂感,久久滯留于心頭,“要是劊子手功夫不到家,一刀斬在犯人的肩背上,犯人一時死不了,號叫掙扎,人群里旁觀的親屬淚如泉涌又噤不敢言”。這樣的殘忍,經(jīng)由“噤不敢言”傳遞到讀者的心里,具有非凡的震撼力。南帆在向所有后來人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對于歷史上曾經(jīng)的慘相,我們該如何面對?對于歷史中曾經(jīng)激昂過的生命,我們該如何言說?
正如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的,南帆是“直面”的,是“正視”的,除此之外,南帆還專注于細節(jié)。他對細節(jié)用心地梳理,有林旭不慎遺落的一張紙片、林旭口中光緒聽不懂的福州方言、林紓佩劍招搖過市的情景、林長民速死的瞬間、林覺民獄中的英勇抗?fàn)?,還有林旭那永遠止于23歲的年齡。南帆在《戊戌年的鍘刀》中清楚地寫道,“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是凝固的前輩,以至于人們不再設(shè)身處地地想象他們的真實年齡”。林旭的生命止于23歲,23歲的生命雖短,“還是比許多凡夫俗子多活出好幾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長度,而是深度、厚度,或者說是生命的質(zhì)量。林旭因信仰而載浮載沉,因信仰而捐軀,視信仰重生了生命。臧克家寫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林旭死了,他因最后的英勇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反倒擁有了無限的歷史生命,在歷史的暗夜里閃閃發(fā)光。
這是面對歷史困局的一種努力,亦是后來者對歷史中人與事的感同身受,以及將心比心的一種體貼,如他鄉(xiāng)與故人重逢一般,哀其不幸,悲其不堪,敬其堅忍承受住生命之重。在南帆的啟發(fā)下,作為后來者,我亦深知這些人物也都是受過煙熏火燎的世俗中人,也曾黯然神傷,也曾痛哭流涕,也曾悲欣交集,也曾嬉笑怒罵。人性之復(fù)雜深刻與庸俗平常,在南帆筆下,盡覽無余。如此人物,更有打動人心之柔軟的可能,不會淪為一個生硬空洞的符號。相片中的林覺民,“眉拙眼重,表情執(zhí)拗,中山裝的領(lǐng)口系得緊緊的”。通宵達旦嘔心瀝血地寫完《與妻書》,深情款款、無限痛楚的林覺民躍然紙上。
正如南帆自己在演講中所說的:“歷史散文呈現(xiàn)出歷史人物身上各種日常生活細節(jié),使人看到歷史的另外一面,正是其獨特價值所在?!绷钟X民因參與廣州起義而名垂青史,可如今,他被人記得更深的,反而是在《與妻書》中傾訴衷腸的深情男子。百多年過去了,激蕩的革命情懷已成遙遠的往事,唯有情意的濃度至今沒有絲毫的褪色。
關(guān)注歷史細節(jié)的南帆,也關(guān)注自己生活中平常的細節(jié),包括當(dāng)下的,包括過去的。點點滴滴的庸常俗事,被他一顆細膩的心,包裹著,審視著,體察著,追問著。在現(xiàn)實面前,他是一個難得的清醒者。
日本之行,置身輕軌列車里,半個世紀過去了,“一塊巨大的歷史傷疤,時時還會發(fā)炎,脹痛,不小心就滲出血來”。穿著日式睡衣在日本家庭旅館里拍了一張照片,回國后,“我想把照片撕了”,又覺得“難堪是治療遺忘的秘方”。于是,照片留下了,久久存留于心的是一份歷史猶在眼前的沉重。現(xiàn)代社會,武器越來越先進,南帆不無焦慮地提醒人們,科學(xué)研究不見得都是有益于人類的,甚至有可能是反人類的。他抗議道:從事于武器研究的大約五十萬科學(xué)家,不就是從事殺人研究嗎?他發(fā)出呼喊:“放下屠刀,鑄劍為犁,人類必須盡可能使用音樂、繪畫、文學(xué)或者體育競賽來對話?!边@份清醒,源于南帆可貴的人道主義情懷。作為一個學(xué)界中人,南帆并沒有躲進學(xué)問的象牙塔里,沒有故步自封,反而強烈地關(guān)注著現(xiàn)實,用心聆聽周遭的聲音,或大或小,或清或雜,巨細無遺。
《讀數(shù)時代》中,南帆提醒人們,“幸福,善良,正義,勇敢,壯烈,數(shù)字又能說明什么?!庇志娴溃叭绻筛械纳钔暾刂脫Q為一套數(shù)字代碼,我們就會跨入一個冷漠的世界。”我想,在這個冷漠的數(shù)字時代里,南帆肯定是一個溫情脈脈的人吧。在南帆眼中,父親“是白發(fā)蒼蒼和一張皺紋密布的臉”;女兒“是天真的笑靨”。感知著南帆散步在字里行間的熾熱情感,內(nèi)心也會隨之溫潤起來。廈門作家何況先生在文章里也提到過的,在一次聚會上見到過南帆掛在臉上的獨有的“文學(xué)的笑”,“文學(xué)的笑”應(yīng)該是直達人心的,讓人覺得無限溫暖的吧。在我眼里,這笑是一片赤誠毫無掩飾的,從心底里汩汩流出,無形中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南帆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回憶的軌道里,隨意的觸碰都是情感的水滴,一甩手,開出更多的留戀之花,讓他不能輕易地轉(zhuǎn)身離開。
那個與巷子里的“水洼”“土墻”“小地痞”以及“那只瘦骨伶仃的老狗”廝混在一起的少年;那個在巷子里“撒開滾圓的小腿奔跑”的少年;那個纏著大人講《水滸傳》的癡癡少年,如今已然長大。因了這份對過往的眷戀,原本稀松平常的生活也就有了變調(diào),匆忙行進的腳步也放慢了,想想過去,臉上洋溢著百感交集的表情。中學(xué)時的舊時光,“既遙遠又清晰”,像是一把神秘的鑰匙,打開青春期的閘門:這其中有沒錢買鞋的窘迫,有沒錢學(xué)拳的尷尬,有成為班上語文“王牌”的得意,有饑腸轆轆的灼痛感。插隊時,在鐵路腳下的田野里耕作,總要與車窗里的旅客對視一番,對于遠行的旅客們,“心中涌起陣陣羨慕”。因為在一個17歲少年的心目中,“遠方仿佛總是同自由、浪漫乃至驚險聯(lián)系在一起”。
在南帆的筆下,時間照樣疾馳,依然不變的是那份對親人的綿綿情意。那一張床空了,克勤克儉、凄苦辛勞一生的外婆帶著笨拙的愛永遠地走了,帶著遺憾、帶著感傷,帶著自責(zé),南帆寫道,“外婆這一輩子的享受實在太少”。相對于剖析歷史的文字,我覺得這些懷人記事的散文更讓我易起身臨其境之感。有個畫面我忘不了:“那天,我在另一個房間和父親說話,外婆突然清晰地對給她喂飯的母親說:帆兒長得真高呀!”老人臨終時,兒孫圍繞近旁,傾訴著心情,商量著料理隨之而來的后事。在我的印象中,這個畫面大抵是陰暗的,悲傷的,沉悶的,更是無奈的。再濃烈的情意,也喚不回生命的無情逝去。不能自抑地,我也想念我的外婆了,心里頓起泫然欲泣之感。
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有情有義的南帆不再隱藏在文字背后,他輕易地走出這本書,來到我的面前。這個溫厚誠摯的中年男人,讓我在肅然起敬之余,又起了幾分親切感。因為他活得很真實:因一個擦邊球與朋友爭吵得近乎翻臉;與朋友到茶館正襟危坐地下棋;在承認自己手機上寫短信“慢得可以”;讀到俠骨柔情的詩句,“仍然會朗聲長吟,拍案擊節(jié)”。他并不一味地清高,他正兒八經(jīng)地說起了“錢”。他清楚地意識到,“文學(xué)沒有能力解除錢的包圍”,作家“維持簡樸的生活仍然要依賴一定的基本費用”。
回憶知青生涯,南帆寫道,“我們是用野性和蠻橫對付所有的現(xiàn)實:對付窮困,對付鄉(xiāng)愁,對付寂寞和饑餓”。知青們可以為了一頓牙祭或一張車票而“大打出手”。這樣的回憶雖然會“產(chǎn)生某些難堪”,但很真實。我以為,盡量地還原真實場景,是南帆的追求。這份追求中包括對飽含世俗煙火氣之俗事的盡力刻畫與描?。褐v令人害怕的蛇、需要精心照料的金魚、外婆養(yǎng)過的淘氣又慵懶的貓;談兒子的表現(xiàn)與成績、乒乓球及乒乓球名將、肆虐的臺風(fēng)、圍繞著城市的山、欲存留永久的照片、穿得露出大腳趾的鞋子。
真實的南帆,關(guān)注于平凡生活中的瑣碎物事,且能在其中洞見深刻的內(nèi)涵,予人啟迪,發(fā)人深思?!端查g的永久》一文談?wù)撜掌?,他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人們“在相片里笑成一團”,而一些老相片之中,“祖父祖母們都是陰沉著一張臉,目光僵硬”。民國流傳至今的許多照片里,大學(xué)問家們的,有許多不是笑臉的,多是隨著情緒而變化的表情,有的僵硬,有的嚴肅,有的冷漠,有的沉重。甚至有更多的含義隱藏在表情里,卻與笑容沒有半點牽連的?!短摷俚某鲎摺诽嵝讶藗?,旅游已經(jīng)失去了原始的意義,好像從一個城市出發(fā)“到了一個更為擁擠的地方”。因此,我們不再敏感,再也發(fā)現(xiàn)不了大自然的美,再也寫不出古人筆下那般清麗自然的詩句了。
南帆說:“一個人總得做幾件傻事,才算真正活了一輩子?!痹敢庠跁锱丁吧凳隆钡淖髡?,并不一味光鮮亮麗,甚至多了幾分無奈與尷尬,我卻引以為知己同道。他對我來說像個大朋友,指點著我,指點著我如何堅韌地跨過歲月的風(fēng)雨,如何勇敢地品嘗風(fēng)雨帶來的酸澀。在《消失的巷子》里,他感慨道,“這些片斷如今已經(jīng)變成遙遠的傳說,如同窗欞上木刻的鏤花一樣殘缺不全了”。幸而有文字可以作為記憶片斷的載體,幸而有41篇散文結(jié)集而成的《辛亥年的槍聲》。借助這些兼具學(xué)者風(fēng)采與散文家氣質(zhì)的文字,回到過去,看看那些畫面,不也是一種幸福與慰藉嗎?南帆——我素未謀面的大朋友,他娓娓道來地講述著歷史中的人和當(dāng)年的事,讓我沉醉不已,回味良久。
責(zé)任編輯 小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