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午
《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內(nèi)涵到底是什么?現(xiàn)有的“成說”一直有“跑題”之論。
近日,又一次教讀這首詩,各種教輔資料的說法仍照舊:第一部分寫春江美景背景下詩人面對(duì)江月所產(chǎn)生的生命感慨;第二部分寫了人間思婦和游子的離愁別恨。也就是說,第二部分是游離于第一部分所表達(dá)的“自然是偉大而永恒的;人之個(gè)體生命是短暫、弱小的,而人類的代代不息則是永恒的”這一哲思之外的。也就是說,這兩部分的主旨內(nèi)涵互不搭界,各說各話。我以為,第二部分表面上確實(shí)在寫人間思婦和游子的離愁別恨,而作者的意圖絕非僅僅在于為讀者展現(xiàn)一個(gè)凄苦相思的愛情故事,也無意于謳歌這種相思的凄美與純真,也同樣是在表達(dá)“自然是偉大而永恒的;人之個(gè)體生命是短暫、弱小的,而人類的代代不息則是永恒的”這一主旨內(nèi)涵,只是更為感性且含蓄地表達(dá)詩人這一哲思而已。如果只是機(jī)械地把這第二部分理解為思婦思夫的纏綿悱惻和游子客居的寂寞孤獨(dú),無疑嚴(yán)重地破壞了這首詩的整體性和有機(jī)性,致使這首詩成了一首“跑題詩”。
請(qǐng)看,詩的第一部分首先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仿佛就和大海連在一起,浩瀚無垠,氣勢(shì)恢弘。此時(shí)此刻,月光普照千萬里之遙,沒有一處春江不在這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在這空曠寥廓、空明澄澈、恬靜幽美的天地宇宙之下,詩人不禁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緊接著又生發(fā)出生命之于宇宙的感慨與哲思:“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备锌说纳亩虝号c渺小,大自然的永恒與偉大。當(dāng)然,這“人生代代無窮已”也流露出了“人的個(gè)體生命是短暫和渺小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與江月共存”這樣的積極意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是緊承上一句中“只相似”而來的。江月有恨,流水無情,接下來詩人也就很自然地又聯(lián)想到了這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兩地苦苦相思的故事。
第二部分一開始,詩人用 “白云”四句總寫思念之情。其中,“白云”“青楓浦”寫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扒鄺髌帧睘榈孛?,但“楓”和“浦”在古詩中又常作為感別的景物、處所?!罢l家”“何處”這兩句是互文,表明這離愁別恨何止一家一戶。接下來“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duì)離人的思念。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悲淚自出。詩人將“月”擬人化,用“月”來烘托思婦的相思之苦?!芭腔病倍钟葹閭魃瘢头路鹛貏e同情思婦一樣,要與她作伴,為她解愁,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靜靜地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tái)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這無疑更使得思婦觸景生情,反而相思更甚。她多想立刻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偏偏是“卷不去”,“拂還來”啊。此境此景,只能癡心地遙望長空中的那輪孤月,卻得不到夫君的一點(diǎn)兒信息,多想就追隨著這流動(dòng)的月華來到他身邊??!可是,鴻雁遠(yuǎn)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魚兒在深水里躍動(dòng),又能跳多遠(yuǎn),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而已!最后八句寫游子思婦。詩人也是沒有直接寫,而是用落花、流水、殘?jiān)聛砗嫱小氨庵圩印钡乃細(xì)w之情。他連做夢(mèng)都想快回家啊——花落閑潭,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相思的夫婦卻還遠(yuǎn)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走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光,也是游子的韶華、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則更烘托出了“扁舟子”凄苦的相思。相思如此凄苦,有情人卻天各一方,無法相見,只因?yàn)轫偈c瀟湘之間,天闊路遙啊。
賞讀到這里,我們不僅恍悟:詩的第二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lián)u情滿江樹”),表面上寫的是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恨,實(shí)質(zhì)上蘊(yùn)含著人在自然偉力面前是渺小、無力和無奈的道理。盡管思婦和游子相思刻骨,但也無法以相逢慰相思,因?yàn)椤绊偈癁t湘”之間有“無限路”??v是“鴻雁”可以“長飛”,終歸還是飛不過這片無盡的月光,縱是“魚龍”能夠 “潛躍”也僅僅是“水成文”而已。相隔萬水千山,兩個(gè)相思極苦的人也只能幻想“愿逐月華流照君”,慨嘆“昨夜閑潭夢(mèng)落花”??梢?,這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寫“游子思婦”刻骨相思,而是想借這個(gè)凄美的相思故事來佐證詩人關(guān)于人與自然、宇宙觀哲思,與全詩的思想主旨是貫通和統(tǒng)一的。詩的最后兩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則是在“人力的渺小和無奈”的前提下,進(jìn)一步表達(dá)出一種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人生思考。盡管“斜月沉沉”,前路“海霧”彌漫,盡管“碣石瀟湘”,路遙無限,還是有人“乘月”而歸,追求著人生的幸福和美滿的。
多次教讀這首詩,深感一些“成說”很牽強(qiáng)。這首詩一二兩部分主旨內(nèi)涵怎么可以互不搭界,各說各話呢?說實(shí)話,假如詩人真的是為了寫一段凄美的刻骨相思,那不明顯是貽人以跑題之柄嗎?這首詩的教讀,請(qǐng)不要再生拉硬扯,牽強(qiáng)附會(huì)了。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泰州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