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財
【摘要】 “主體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人”的發(fā)展不僅僅指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也應該包含教師的不斷完善和提升發(fā)展。而理念的落地生根并化為有效的教育教學實踐則離不開教師這一重要角色,教師角色定位和作用功效如何則要依靠科學的實施策略。因此,理清教師角色的科學定位,探索有效的實施方法,不僅是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急需,也是提升教師能力進而實現(xiàn)新課改長久有效推進的途徑。
【關鍵詞】 主體課堂 教師 角色作用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2-041-01
一、教師的角色作用
教師在主體課堂中的作用是激發(fā)并維持學生學習的欲望,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科思維品質,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形成初步認識,養(yǎng)成主動學習及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以傳授為主,在主體課堂中,教師扮演著更加豐富多元的角色。他們是主持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安排課堂活動;他們是引導者,一定范圍內給學生成功和失敗的空間,適時給予反饋和指引;他們是分享者,就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或沒有注意到的關鍵點向學生分享自己系統(tǒng)的理解和思路,給學生以啟發(fā)。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這個“主體”,亦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作為和作用;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的角色亦要發(fā)生隨機的變換。
課前,作為課堂教學的制作人和編劇,首先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以國家新課標的學段要求和學校的現(xiàn)有資源為依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預設,將教學設計的著眼點落實到學生的學習體驗中,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變?yōu)橐粋€個活動單元,注重學習的過程體驗,杜絕以結論取消思維過程的不良傾向;最后,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本節(jié)課做出統(tǒng)攬全局的設計,具體任務有: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適當刪減并增補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精心設計,對能對學生的學習路經(jīng)起指引作用的思考題進行精準的設計,對學習方法及注意事項做出精要的提醒,精選自我測評習題。
課堂,教師要時為導演、時為演員、時為場記、時為剪輯師。一節(jié)課就像一個節(jié)目,由不同環(huán)節(jié)和活動組成,教師既在導入和相應環(huán)節(jié)之間充當著導演的角色,又在自主學習和討論過程中充當著演員的角色。要用與學生生活相關又與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相連的話題引入,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在學生自主學習和研討的時候,教師應退居幕后,不再是全場焦點,而是像場記一樣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自主學習和研討之間,研討和精講之間,教師再次出場做好剪輯師,把握時間,引導學生進入下一活動,就學生的表現(xiàn)給出反饋,基于前期對學生興趣的調動、學生對內容的學習和研討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進行針對性的精講;需要強調的是,精講務必要現(xiàn)場生成,并緊緊圍繞學生研討的疑點與知識的“肯綮”展開;不是一味的灌輸,而是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給學生以啟發(fā)。
課后,立足教師的督導服務角色,既要圍繞知識的核心概念、主干結構編寫練習,同時更要注重考查學生思維過程,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和矯正功能。需要提醒也常常被大家忽視的教師另一角色是:教師本身的反思提升以及自我完善的“本真”定位。及時整理研討課堂生成問題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極有價值,將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以及好的見解形成課例并長期保存,以便今后教學參考使用;回顧檢視課前的精講案,參考課堂精講實錄,對精講內容進行整合,提升《精講案》的質量;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實現(xiàn)新課改扎實推進的原動力和生長點。
二、教師角色作用的實施策略
1. 立足于幫助學習的角色地位,成為學生的學習益友和助手
教師要換位思考,有意降低自己的學識和思維能力,平等參與學習研討;有勇于認錯和一同成長的胸襟;教師要走下講壇,參與學習的多個環(huán)節(jié),與學生積極進行多途徑的情感互動,達到親其師樂其道的效果;另外,建構學生之間的平等、合作與互動關系,既有利于生生的學識分享也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的成長,這也是班級集體教學獨特的教育價值所在。
2.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變被動的吸收為主動的探索
首先,教師要對教材做出適合學情的個性刪減拓展,根據(jù)學生的學識興趣和課堂教學需要去粗存精。其次,教師應突破課堂教學的空間和知識的封閉性,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主動構建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實際的聯(lián)系。第三,教師應以開放的梯級問題為導向,倡導多種學習方式,根據(jù)學生生活和社會科技的前沿知識設置探究內容,精選富有趣味性、典型性和發(fā)散性的案例。
3. 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習慣與能力,營造主體性自發(fā)能動的氣場
第一是耐心傾聽的習慣,傾聽別人發(fā)言、理解別人是與人互動的前提,教師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在一位學生發(fā)言之后,叫另一學生復述或概括別人的發(fā)言來強化傾聽能力的訓練;其次是善于表達的能力,表達是否清晰、生動,對互動式的主體學習效果有重要影響,要求學生發(fā)言從有條理到簡潔、再到有感情,循序漸進地一步步提高表達能力;再有就是養(yǎng)成善于反省的習慣和能力,這是主體學習的內核,如果學生能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真實思維過程,他就能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有利于其在學習中取長補短。
4. 把握“講”與“不講”的精髓,以是否有利于能力培養(yǎng)來處理“舍得”關系
課堂上要做到“四講”和“四不講”:講易錯點,講易漏點,講易混點,講發(fā)散點;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小組討論中能學會的不講,難度太大的不講。要明白知識的學習只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途徑和手段,絕對不是學習的價值之所在,更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傳統(tǒng)教學中總抱怨學生常說的一句話:講了千千遍,一錯一大片!原因就在于忽視了學生的思維過程訓練,該放手給學生的能力訓練由教師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