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群
翻看父親陳邁眾收藏的一些黑白老照片,其中有一張是董必武、賀龍與父親所在的湖南皮影隊成員的合影。站在父親左邊,是一位身著西裝,風(fēng)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那詩人般憂郁的藝術(shù)氣質(zhì),格外與眾不同。我好奇地問父親,此人是誰?
他是田漢先生!你不曉得?
曉得,當然曉得。田漢的大名,如雷貫耳。那些年,人們差不多都看過他的《名優(yōu)之死》、《文成公主》、《關(guān)漢卿》、《揚子江暴風(fēng)雨》、《金鱗記》、《謝瑤環(huán)》等戲劇,他的《畢業(yè)歌》、《天涯歌女》、《四季歌》和《梅娘曲》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而他創(chuàng)作的《國歌》更是無人不曉。誠然,與這位可親可敬的偉大劇作家照面,還是第一次。照片中的田漢,天庭飽滿,劍眉凝目,鼻如懸膽。只是沒想到,才華縱橫的田漢竟是那么英俊儒雅。
照片中為何父親站在中間而田漢在側(cè),似乎不合常規(guī),主次顛倒。是田先生主動謙讓的,父親解釋道,“拍照時,他請新華社記者稍候,把我讓到賀老總身邊,說,我經(jīng)常跟他們合影,你機會難得。當時成了一段美傳,覺得他尊重基層干部,待人厚道。”
您與田先生熟悉嗎?熟得很。提起田漢,父親的情緒熱絡(luò)起來。
“我和田先生相識在1956年。應(yīng)該說,先認識田先生的弟弟,田洪,也叫田老三。我們曾在湖南省湘劇團共事,他任團長,我任新落成的湘江劇場經(jīng)理,后兼省湘劇團副團長。我們相處如兄弟般。上世紀中期,湘江劇場和省湘劇團屬同一個單位,位于最熱鬧的坡子街,火宮殿對面。每晚散戲后,我們就橫過街到火宮殿,吃幾分錢的香辣臭豆腐,糖油粑粑,和熱豬血湯等。午夜時分的火宮殿仍人聲鼎沸,煙霧繚繞,里面聚滿了觀眾和演員,熱鬧非凡。田老三常常在夜宵時説些田漢的逸事;他們在上海成立南國社,窮得睡亭子間,一群人常常吃過晚飯,即愁第二天早餐的著落。還有在廣西桂林舉辦戲劇展覽會的情形。田老三一直跟著長兄田老大,他從小因家窮,沒讀多少書。同一個家庭,而田漢際遇不同,八歲父親去世后,幸得舅父的培養(yǎng)與資助,還將他送去日本留學(xué)?!?/p>
雖未見其人,但父親的腦子里已灌滿田漢的故事,而感受到他的名氣是去武漢之后。1954年10月1日,繼湘江劇場開張不到十天,規(guī)模較大的湖南劇院落成開張,位于繁華的五一廣場,當時看起來很大,很氣派。田洪調(diào)去湖南劇院任經(jīng)理。以往長沙只有一些小劇場,僅能供湘劇、花鼓戲等當?shù)貏F表演。1952年,當轟動一時的蘇聯(lián)藝術(shù)代表團來長沙演出,雖然成員中不乏蘇聯(lián)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和世界著名的木偶藝術(shù)家奧布拉茲佐夫等一流表演藝術(shù)家,省黨、政、軍領(lǐng)導(dǎo)也極為重視,卻苦于沒有像樣的場地接待貴賓,只好安排在南門口的有色禮堂演出。湖南劇院的出世,為本地與外地演出劇團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平臺。一年內(nèi)新起了兩個劇院,當務(wù)之急是請些有名的劇團和名角來撐臺。田洪和父親被派去武漢聯(lián)系演出事宜。
武漢是座大城市,劇團多,名角匯聚而高不可攀,長沙只不過是人口三、四十萬的小城市,好的劇團很難光顧長沙。父親覺得這趟差事的壓力很大,一路上惴惴不安。一到武漢,他萬萬沒想到,一些大劇團,名角們都紛紛出來熱情接待;飯局應(yīng)接不暇,著名京劇老生,武漢京劇團團長高百歲,漢劇花旦陳伯華等都紛紛出來請吃飯,以劇團的名義請完又以私人名義請,還安排觀摩了幾場演出。只有二十四歲,從陽陽鄉(xiāng)村里走出來,從未出過省,只能在火宮殿消費幾分錢臭豆腐的父親,哪里受過那樣高規(guī)格的接待。他這輩子也忘不了首次出省所見的世面和禮遇,而這樣的禮遇皆仰仗田漢之大名。得知田漢的弟弟和家鄉(xiāng)人來聯(lián)系演出事宜,誰都會給面子。田漢先生果然名不虛傳。武漢之行,他們?yōu)殚L沙人民帶回了武漢的京劇,漢劇和楚劇等優(yōu)秀劇目。
第一次見面,父親分明感受到田漢的人格魅力和對戲劇事業(yè)的注重,那是在1956年5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田漢與湘籍歷史學(xué)家、時任北大副校長的翦伯贊一同來長沙視察。田漢當時是文化部藝術(shù)局局長,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視察完省湘劇團后,父親又陪同他們參觀了位于樊西巷湘劇二團的宿舍,演員的住宿條件讓田漢揪心的痛:“上下兩層樓房住了140個人。樓下大廳住了十幾戶人家。隔一層帳子便是一家。單身藝人兩個人一鋪。也有青年女演員住在兩對夫妻的當中的。人既擁擠,地也潮濕,身體和精神的健康都不能保證。屬于國營的省湘劇團,與民營的湘劇二團之間相比,藝人的表演技藝無甚高低,但待遇卻有天壤之別?!?/p>
田漢是個有柔情,也有豪情之人。湖南,廣西,上海一路的視察讓他耳聞目睹了戲劇演員的不公待遇。窮苦家庭出身的他,能體會到藝人的疾苦,甚至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肝膽,面對藝人的處境,他不能保持沉默?!皣乙呀夥哦嗄炅?,而劇團和藝人的生活條件仍很糟糕,這説明我們政府對戲劇重視不夠,沒有關(guān)心演員的生活。”他公開為戲劇呼吁,為藝人請命,在戲劇報上連發(fā)了《必須切實關(guān)心并改善藝人的生活》,《為演員的春天請命》兩篇文章,覺得不夠,又將此事專門向周總理作了匯報。他不善于識別政治風(fēng)向,更不善于周旋于官場的人際關(guān)系。此舉無形中讓當?shù)匚幕倭烹y受,成了日后整他的材料和證據(jù),認為他與政府對著干,反黨反社會主義。正因為這種真誠待人,直言率性,胸?zé)o城府,講情重義的個性,田漢給父親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覺得田先生是個不可多見的男子漢,為戲劇藝術(shù)有所擔(dān)當。
隔年,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戲劇巡迴演出會。每省派一名代表參加。父親作為湖南省的代表去參加這次會議。田洪聽説父親要去北京,便托他帶些瀏陽豆豉和火焙魚等土特產(chǎn)給他在北京的老母親。父親住的文化部招待所,離田漢母親的家僅幾步之遙。聽見鄉(xiāng)音,八十多歲的田老太易克勤喜不自禁,定要留父親吃飯,還拿出平日舍不得吃的南北各地點心招待父親。老人家身子硬朗,搬著小板凳在院子里松松土,種點絲瓜,苦瓜等瓜菜。她耳聰目明,有時還做點針線活,納納鞋底。在京期間,父親晚上得空就去看望老太太,有時就在老人家那兒吃晚飯,老人總是做些豆豉辣椒蒸火焙魚,干豆角蒸肉家鄉(xiāng)菜招待父親。她家里常備有湖南的腐乳。田漢也常過來吃飯。父親看了看田漢對老太太說,她兩個兒子的頭都很大,是“大腦殼”?!按竽X殼”是鄉(xiāng)里土話,稱當大官的人是“大腦殼”。老太太聽了直樂,田漢聞之不由自主地摸摸禿頂?shù)拇箢^。
父親常去拜訪田先生。他和妻子安娥住在細管胡同9號院。入四合院,庭院不大,內(nèi)有一棵田先生親種的棗樹。拾階跨檻,便入廳堂。廳堂很大,約有七八十平方米。入眼是一排排書架和架上的書,簡直就是個小型圖書館。曾在圖書館工作過的父親,從未見過私人藏書如此豐富的。秘書黎之彥說,田先生家每間房里都是書,他的藏書恐有十萬冊??繓|邊的窗戶旁擺著一張舊式的大辦公桌,周圍幾張木椅圍繞。安娥出來打招呼,她也是知名劇作家。父親提及他很喜愛她作詞的《漁光曲》,身子不大好的她謙遜地點頭笑笑,便退下,留下父親和田漢可以自在地說說家鄉(xiāng)話。那時人們的交往很簡單,無等級觀念,無利益關(guān)系,有的是鄉(xiāng)親鄉(xiāng)情。除了在公眾場合父親稱田局長外,私下里都叫他田先生。
他們一起散步,有時走著走著就到了歐陽予倩家。歐陽予倩與父親是瀏陽老鄉(xiāng),而田漢出生的果園鎮(zhèn)離瀏陽不到一百里。百里之內(nèi)居然出了兩名戲劇藝術(shù)大家。巧的是,兩人先后都留學(xué)日本,同在上海從事戲劇事業(yè),共同在桂林發(fā)起西南戲劇展覽會,最后都落腳于京城,兜了一大圈回來,又成了鄰里。是命運,也是緣分。
兩位戲劇家都很健談,他們先是饒有興趣地向父親打聽,以前常去看戲的戲臺是否還存在,演什么戲?哪些學(xué)校是否還在?以及家鄉(xiāng)的人事,最后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詢問最近排演哪些劇目,他們就如何讓湖南的戲劇在北京打開局面,在傳統(tǒng)戲劇上如何創(chuàng)新等,提供了許多意見,三個人聊起來沒個完。田漢對家鄉(xiāng)戲劇方面的情況問得很細。還托父親將他的建議帶回湖南,讓湖南省湘劇團以外的班底(二團,三團,四團),有機會參與彩排演出。還請省文化局考慮,讓即將來北京演出半個多月的湖南戲劇藝術(shù)團,也向中央做個匯報演出。父親很欽佩兩位戲劇家在文藝方面的造詣,與他們的交往,父親無形中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而田漢剛正不阿的品性和人格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這個后生。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父親的個性,跟田漢很相似,樂于施助,嫉惡如仇,不會見風(fēng)使舵。
有了田漢的牽線搭橋,父親在北京慢慢建立起了人際關(guān)系。那幾年父親常跑北京聯(lián)系演出,當以湘劇,花鼓,漢劇,祁劇等各種劇組成的湖南戲劇藝術(shù)團,浩浩蕩蕩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匯演時,父親的頭銜暫時換成了湖南戲劇藝術(shù)團的秘書長。他馬不停蹄地跑到中央各部委,大專院校聯(lián)系、訂合同,簽約演出。藝術(shù)團的演出遍布國務(wù)院、中南海、織部和宣傳部,進入京城十八所大專院校和中小學(xué)少年宮等單位。中央領(lǐng)導(dǎo)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和董必武都觀看了湖南藝術(shù)團的演出。光進中南海演出就有兩次。而這些來之不易的機會皆有田漢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有次,田漢吩咐秘書,在中南海國務(wù)院禮堂,為湖南省湘劇團安排了一場給中央領(lǐng)導(dǎo)的匯報演出,劇目是《拜月記》,由湖南省省長程潛陪同,周恩來、賀龍、董必武等中央領(lǐng)導(dǎo)在大眾戲院觀看了演出,對該戲的表演藝術(shù)大為贊賞,尤其是彭俐儂那圓潤,甜美的唱腔,以及旋步若風(fēng)的優(yōu)雅身段讓人嘆為觀止。出戲院門口時,大家意猶未盡,仍站在微涼的秋夜中閑聊。周總理很客觀地對父親說,“你們的戲演得那么出色,戲服卻如此遜色,兩者懸殊太大啦。湖南省有千萬人口,每人出一個銅板,都足夠制些漂亮的戲服了,是你們省長舍不得出這個錢吧”。旁邊的賀老總心直口快,說我是湖南人,我先湊一個銅板。董必武聞之,附和,我雖是湖北的,湖南湖北是一家,我也湊一個銅板??偫砉笮?,說,不用你們出。我來出。父親以為總理采用激將法,意在引起頌公程潛的重視。未料,隔日上午,一輛國務(wù)院副秘書長辦公室的寬敞轎車駛進父親所在的招待所,接父親去國務(wù)院領(lǐng)錢,又專車將父親和一萬元票據(jù)送回。一萬元在當時是很大的數(shù)目,父親一個月的工資才四十多元。他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刻;感覺不是乘車回來的,而是隨白云飄回來的。他當即到銀行,把錢轉(zhuǎn)到湘劇團的賬上后,始信那不是一場夢。演員們更是激動得一夜不寐,他們倍感榮耀。劇團用那筆錢在蘇州買了一批綾羅綢緞,回來縫制戲服??偫砣绱思氈碌年P(guān)懷和田漢的支持對父親觸動很大。他那時有兩個夢想,就是讓中央領(lǐng)導(dǎo)看到湖南的戲劇,更希望湖南戲劇走向世界。在短短幾年里,這兩個夢想都實現(xiàn)了。當時父親還不到三十歲。
1956年,由何德潤、譚德貴、吳菊生和王福生四位老藝人組成的湖南皮影隊上北京,與福建漳州的布袋木偶劇團和泉州的提線木偶劇團一起,進行訪捷克、波蘭、蘇聯(lián)三國之前的緊張排練。田漢幾乎是天天坐鎮(zhèn),對每個節(jié)目可謂千錘百煉,精益求精,還不時請翦伯贊,歐陽予倩,中國戲曲學(xué)院院長張庚這些大藝術(shù)家(四位全是湖南人)來觀看,提意見。這種親歷親為,敬職敬業(yè)的精神,在現(xiàn)代官員中已不多見。
第二年九月底,當湖南皮影隊出國訪問回來,田先生又安排他們在中南海懷仁堂做歸國匯報演出。演出之后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上的父親是頭一次西裝革履,他自嘲地解釋道,“當時我身上穿的是一件泛舊的中山裝,田漢先生建議,以后見中央領(lǐng)導(dǎo)和外賓,應(yīng)穿得像樣點兒。我只好向皮影老藝人何德潤借一套他出國的西裝,向另一位老藝人譚德貴借雙皮鞋,臨時對付。西裝和皮鞋都大一截,領(lǐng)帶也不會打,當時窘得很”??粗么髱滋柕奈鞣b起來的父親,我安慰父親,多么難得的照片,既珍貴,讓兒女看到,當年父親的英姿。
正當皮影隊準備回長沙時,接到周總理的指示,留下來參加慶祝蘇聯(lián)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節(jié)”活動,屆時有一大批蘇聯(lián)代表團來訪。蘇聯(lián)是大國,是老大哥,中國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在北京中山公園搭了十幾個戲臺,安排全國二十多個劇團演出。記不清有多少次,總理看過湖南皮影戲,有次在北京市少年宮,為中央直屬單位演出,周總理也來了。他問父親,為何湖南皮影那么受歡迎。父親說,不像許多地方戲劇,《鶴與龜》、《倆朋友》劇中沒有對話和唱腔,完全是靠表演和音樂吸引觀眾,如白鶴的脖子扭動如蛇,黑眼珠滴溜溜轉(zhuǎn)動有神,這樣栩栩如生的表演,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能看懂。周總理反應(yīng)極敏捷,說,我看皮影戲也可以起到外交作用。父親聽了內(nèi)心感慨不已,眼前真不愧為一名杰出的國家總理。
田漢先生對湖南戲劇藝術(shù)的扶持,父親銘刻在心,無以報答,恰逢皮影隊在北京東安市場一個小劇院演出,哈爾濱、唐山等地的皮影劇團的代表趕來觀摩。時任湖南木偶皮影劇團團長的父親借此機會,特意在王府井一家“奇珍閣”的湘菜館的包間,開了三桌,宴請?zhí)餄h伉儷和代表團。父親是個有心之人,他事先買了一面紅色錦旗緞面,備了筆硯。待酒酣話熱之際,父親恭請?zhí)锵壬鸀楹夏九计び皠F題詞。田先生性格爽快,滿口應(yīng)承。三十來人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一張圓桌,有的磨墨,有的壓緞面。只見田先生沉吟半晌,揮毫?xí)r一氣呵成,“皮影在中國有悠久歷史。湖南原不以此著聞,只以藝人和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六七年來努力不懈,五四年全國皮影木偶匯演中遂受國家獎勵,五六年派赴東歐,五七年又赴西歐,通過表演完成人民給予的任務(wù),其所得榮譽殆非藝人們夢想所及。我們?nèi)秉c尚多,制作的精美還趕不上全國水平,劇本與演唱也得努力改進,應(yīng)朝內(nèi)容多樣,色彩鮮明,成為向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兒童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武器之一。湖南皮影木偶藝術(shù)劇團留念。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三日田漢”。
田先生筆下功力深。一百六十余字中包含了皮影發(fā)展的歷史,發(fā)展,成績,以及中間的不足。內(nèi)容中肯,字里行間道出文藝前輩對新成立的木偶皮影劇團所寄予的厚望。自研書法的家兄陳建以為,田漢先生的字宗二王(王羲之父子),行筆流暢,字體雋秀,有著扎實的書法功底,是典型的文人字。當時全場嘖嘖贊嘆不已,個個歡叫出聲。父親十分珍惜這份題詞,回長沙后,將田漢的墨寶和出國帶回的資料、禮品一起,陳設(shè)在團部一間展覽室的玻璃柜中,供人們參觀。
與田漢先生之交往,差不多有十年光景。而這段時光對父親一生從事戲劇事業(yè)影響至深。盡管1965年始,已聞對田漢不利的風(fēng)聲,父親并沒有回避,去北京開會時照舊拜訪田漢和田母。他心里有桿秤,知是明非。田漢當時情緒并不好,心事重重,但只字不提自己的遭遇。一聽到父親所受的冤枉時,他會激動起來,義憤填膺,反過來安慰父親。臨走時連連交代,有空就來,有空就來。曾經(jīng)高朋滿座的細管胡同9號,一變而為凄清冷落,政治的貶損,讓他咀嚼出世道炎涼;身邊的舊友相繼落難,怕事之人皆避而遠之。父親無畏,幾乎天天去看他,只是對這位前輩的擔(dān)憂與日俱增。
1968年12月10日田漢不堪侮辱與迫害,含冤悲慘離世。而監(jiān)獄外面,成千上萬的學(xué)子正唱著他寫的《畢業(yè)歌》,走向廣大的農(nóng)村。他們怎知,這個有無數(shù)筆名的大戲劇家,國歌的詞作者,最后離世時卻被人以“李伍”的化名火葬??蓱z那近百歲的田母,與長子的最后一面,是在她家里,她親眼看到兒子被帶走,驚慌失措。兒子告訴她,我會回來的。這位堅強的“戲劇母親”一生常伴兒子身邊,無論是在上海辦南國社,還是在廣西抗日宣傳,上舞臺扮演角色也好,為演員們做飯也好,她從沒怨言,總是默默地支持兒子的創(chuàng)作,支持兒子抗戰(zhàn)救國。她堅信,兒子是無辜的,很快就會回來。然而老人家望穿秋水,即便百歲壽辰也盼不到兒子的身影,兒子臨終前想見老母一面的要求被粗暴拒絕。至死她也不知道,兒子竟離她而去整整三年了。每觸及這些回憶,父親就鼻子發(fā)酸,眼泛紅。太慘了,實在是太慘了!
“文革”風(fēng)暴中,劇團被解散,演員全下放,差不多五年光景。當劇團恢復(fù),父親由臨武調(diào)回長沙時,劇團已面目全非,檔案資料大都失散,十幾年的劇團發(fā)展史毀于一旦,只剩下一塊空招牌。有一天,父親驚見,田漢先生的墨寶居然被用作蓋揚琴擋灰塵的布,左下角“田漢”二字給刻意涂抹,無法辨認。人遭難,連手跡也跟著倒霉。更有甚者,這塊墨寶不久竟被棄於垃圾堆,連遮蓋揚琴的資格也給剝奪。在人命都不保的年月,誰又去在乎一個“反革命”的手跡呢?睹物思人,多少往事,倏忽重現(xiàn)。父親既難過又內(nèi)疚,覺得對不住田先生。人的命運他無法掌控,但這份手跡無論冒多大風(fēng)險,也要悉心保存,讓它免遭像田先生那樣的玷污,更不能有人琴俱焚之憾。因此,在“文革”的暴風(fēng)中,失散的什物不少,此物安然闖過來了。處在那樣的是非年代,對于自己尊敬的往者,他能做的僅此而已,也算是對先生有個交待吧。
老照片讓父親的思緒又回到半個多世紀前。已是八十四歲高齡的他,首次從箱底將這塊墨寶拿出來,講述它的來龍去脈。他無心將它占為己有,只是不確定,如將它交還于劇團,是否被善待,而劇團的去留,生命力有多長,也是他的考量之一;倘若劇團再經(jīng)沉浮,手跡的命運也跟著重蹈覆轍,那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但他必須把它拿出來,與后人鄭重商量這塊墨寶的命運。做子女的完全能理解父親的心思。毫無疑問,此物當捐,是捐省博物館,還是劇團,暫未考慮周全。省博物館有良好的收藏環(huán)境,劇團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時間一長,保存不當綢緞會成粉。然而,此珍品是專為劇團而題的。這是個傷神的問題,對父親來説,這不只是一份遺物,一份史料,還有尊重和責(zé)任在其中。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人,交情有深有淺。但總會有個人,至少一個人,總存于你心里,影響你一生。父親心里有個這樣的人,那就是田漢,每當國歌唱響,父親能異乎尋常地感觸到他的氣息。設(shè)若能讓這塊手跡有個好的歸宿,那,將會是父親余生心頭最大的慰籍,也算是另一種對田漢先生的追念吧。
(選自《文學(xué)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