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云堂主
黃牧甫,晚清印壇杰出的四大家之一,原名士陵,字牧甫,安徽黟(yī)縣人。黃牧甫的父親是一位文字學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學熏陶,在八九歲時就開始了篆刻的基礎練習。
黃牧甫還是青少年時,父母相繼離世,為了生活,他曾在照相館做工十多年。艱苦的生活并沒有影響黃牧甫對篆刻的持續(xù)學習,三十歲前后他整理了自己的第一本篆刻集——《心經(jīng)印譜》,這可以說是對他早期篆刻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三十三歲時,黃牧甫移居廣州,以刻印為生。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許多高層次的學者,他跟這些學者交流并向他們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個人水平。三十六歲時,黃牧甫受人推薦進入京師國子監(jiān)學習,在這里他受到了當時頂尖的金石家王懿榮、吳大澂的指導,還結識了一大批當時的名家。三年的學習使黃牧甫受到了專業(yè)正規(guī)的訓練。
黃牧甫的篆刻師法多家,其中受吳讓之的影響最大,摹刻吳讓之的“鬻(yù)及借人為不孝”(賣掉家產(chǎn)和舉債度日,都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幾可亂真。在對漢印的取法上,黃牧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所能看到漢印的斑駁、殘破是因為年代久遠形成的,并不是漢印原來的樣子,學習漢印要還原漢印本來的面貌。所以我們看到黃牧甫的印章,第一印象就是“平正方直,光潔妍美”,這也是“黟山派”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
黃牧甫對古代金石文字有極深的研究,并將其運用到篆刻之中,以金石文字入印是他篆刻的又一特點。黃牧甫對金石文字的借鑒較其他印人不同,首先他取法的范圍更廣,其次他所用的文字一定要改造,形成具有“黃牧甫風格”的文字,從而形成個人的鮮明特征。如“書遠每題年”“頤山”等都是以古文字入印的經(jīng)典之作。
黃牧甫在廣州生活的時間最長,也是一生之中創(chuàng)作量最大的階段。五十六歲時,黃牧甫回到故鄉(xiāng),六十歲時刻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方印章“古槐鄰屋”。
黟山派在中國篆刻史上舉足輕重。黃牧甫之后,黟山派的主要傳人有易大廠、李尹桑、鄧爾雅、馮康侯及黃牧甫之子黃少牧等。endprint